首页 百科知识 常见鲟类养殖技术

常见鲟类养殖技术

时间:2024-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氏鲟性情温驯,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反应迟缓。史氏鲟属温水性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1℃左右,最适宜孵化水温为18~20℃。史氏鲟对养殖水体的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在6.0 mg/L以上。史氏鲟繁殖季节为每年5~6月份,当水温达17℃时,就开始产卵活动。利用水泥池养殖史氏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养殖方式之一。

二、常见鲟类养殖技术

(一)史氏鲟

1.生物学特性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也叫施氏鲟,属纯淡水品种。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被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其最大个体可达100kg以上。史氏鲟性情温驯,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反应迟缓。栖息在河道之中,是非洄游性鱼类,喜在底质砂砾江段索饵,在水体底层游动。史氏鲟属温水性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1℃左右,最适宜孵化水温为18~20℃。史氏鲟对养殖水体的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在6.0 mg/L以上。

史氏鲟生长的环境温度介于温水性鱼类的冷水性鱼类之间,一般认为其生存温度为1~6℃,但近两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广东少数单位的养殖驯化表明,史氏鲟在30~33℃时仍能存活。其生长最适水温为18~25℃。史氏鲟繁殖季节为每年5~6月份,当水温达17℃时,就开始产卵活动。天然史氏鲟的性成熟年龄为11~13龄,人工养殖的史氏鲟较天然史氏鲟的性成熟早,一般为6~7龄,为隔年产卵鱼类。

2.人工繁殖

(1)亲鱼的选择。选择亲鱼要成熟度高,体质健壮,鱼体无伤,体重在15kg以上。将亲鱼放入流水水泥池,雌、雄亲鱼分别暂养,保证充足的溶氧量和稳定的水温,有利于亲鱼体力的恢复和性腺的成熟。

(2)催情。史氏鲟的繁殖季节主要是在每年的5~7月份,其中6月下旬的人工催情成功率高,卵的受精率也高。

在催情药物中,鲟鱼脑垂体催情效果显著,催产率在80%以上。促黄体素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成功率也很高,排卵率可达98%,且使用、保存方便,使用效果稳定、可靠。如果选用LRH-A,其基本剂量为每千克雌亲鱼体重为60~90μg,雄亲鱼用量为雌亲鱼的一半。

催情时,一般采用一次注射,也有采用2次或3次注射。雌亲鲟的注射次数主要视其性腺发育的成熟程度而定,一般成熟度好,性腺已处于Ⅳ期末采用一次注射即可。如性腺成熟度较差或成熟不够充分,最好采用2次或3次注射。催情后,史氏鲟催产的效应时间一般是10~20h。平均水温为16.5℃时,效应时间为18 h;平均水温为19℃时,效应时间为11h。

(3)采卵受精。一是精液的采集和储备:繁殖期间的成熟雄鱼绝大多数都能挤出精液,采精的时间应根据需要随时采用。采精时要注意避免因日光照射造成紫外线杀伤精子,避免因沾水而提前激活精子。在实际操作时,为防止雌鱼排卵与雄鱼取精在时间上和操作上的不一致,可将雄鱼精液提前取出,在3~5℃的冷藏柜中保存备用,一般能保存5~10天。二是成熟卵子的获得:自雌亲鲟获得成熟卵子,一般有挤压法、杀鱼取卵法和活体手术取卵法3种。挤压法适用于较小型的个体、成熟很高的亲鱼。雌亲鱼达到性成熟排卵时,用手从雌亲鱼的腹后部向前推压,再由前向后推压,并重复这一动作。这种方法很难将所有成熟的卵都挤出来,但能有效地保留雌亲鱼。人工养殖的亲鱼或低龄的亲鱼,最好采用这种方法采卵;杀鱼取卵法主要对野生的雌亲鱼采卵;活体手术取卵法是指雌性亲鱼性腺达到成熟时,将鱼腹面朝上放在有头兜的担架上,用一根胶管通入口中供水,保证鳃部有清洁的水通过。在腹腔中后部,腹中线与腹骨板之间,开一个长7~8 cm的口,将成熟分离的卵取出,然后用尼龙线缝合切口,将雌亲鱼放回清洁的鱼池中。采取这种方法,可使大多数雌亲鱼被保留下来,可再次产卵。三是成熟卵子的人工授精,主要采取干法授精。先将卵置于盆中,每盆装卵约4万~7万粒,加入1~2 m L精液。均匀搅拌精卵使其充分混合。加入江水继续搅拌约5min之后,倒掉上面的体腔液和多余的精液,漂洗2~3次,人工授精即完成。四是受精卵的脱黏,一般采用颗粒均匀的细泥浆脱黏。在0.5L的泥浆悬浊液和4L水中加入1kg受精卵,搅动40~60min,即可脱去卵的黏性。

3.苗种培育

(1)水源及鱼池条件。水源一般可以为地下泉水、井水、水库水、河水以及其他水源。要求水质清澈、无污染,pH7~8.5,溶解氧6mg/L以上。在鱼苗培育阶段,适宜水温为17~20℃。鱼苗池为砖、石水泥结构池子或玻璃钢池子,池壁、池底光滑,以圆形或八角形为最好。池子以半径1m、面积3m2为佳。鱼苗池深度为60~70cm,水深保持在20~50cm。池上供水,池底中央设排水口。

(2)苗种放养密度。根据苗种规格,合理调整放养密度,具体规格与放养密度如表3-13所示。

表3-13 史氏鲟苗种培育的放养密度

img37

(3)鱼苗驯化。史氏鲟刚孵出的鱼苗,经过10~15天的培育后,其体重可达到1g左右,此时可以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驯化方法较多,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①用配合饲料直接投喂驯化:史氏鲟鱼苗开口时,即可直接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驯化。此方法所需时间短,大约2周即可结束。但成活率较低,为35%~40%。鱼苗出池后规格大小参差不齐;②先用活饵料开口后再用配合饲料驯化:先用活饵料投喂培育鱼苗至1g左右,然后再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此时的鱼苗体质比较健壮,摄食旺盛而积极,并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抗御能力。此时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效果比较好。驯化后的鱼苗,规格较整齐,成活率高而稳定。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驯化史氏鲟苗种,都会有一部分鱼苗不摄食配合饲料或摄食量很少。因此,应及时将这些鱼苗挑选出来,先用活饵料进行扶壮,待鱼苗体质有所增强后,再用配合颗粒饲料进行驯化。

4.成鱼养殖

(1)水泥池养殖。利用水泥池养殖史氏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养殖方式之一。该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集约化程度高、便于管理、水体环境易于控制等优点。水泥池养殖包括两种形式:①流水水泥池养殖:要求水源充足,水温相对稳定,取水能耗较低。放养规格与密度见表3-14;②静水水泥池养殖:静水水泥池养殖与流水水泥池的主要区别是静水水泥池完全靠气泵曝气和定期换水来补充水中溶氧,其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放养密度一般应掌握在流水培育池放养密度的1/2左右,并根据池中鱼的实际承受能力,及时调整放养密度;第二,加强水质调控。及时清除池中污物,保持水体清洁,适时增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并增加气泵充气压力和曝气头数量。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水体溶氧。

表3-14 史氏鲟成鱼养殖的放养密度

img38

(2)池塘养殖。要求池塘面积较大,有利于水质调控,池水较深,有利于水温稳定,一般适宜的池塘面积为5~15亩,水深为2.5~3m。池塘土质为黑壤土为最好。塘底要求平坦,底质少淤泥,淤泥层控制在10cm以内。池塘应靠近水源,溶氧在5mg/L以上。

(3)网箱养殖。网箱养殖史氏鲟既可充分利用大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发挥网箱内小水体密度获高产的优势,是一种降本增效的养殖方式,也是目前利用大水面养殖史氏鲟的主要生产方式。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最好在5m以上,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保持为4~28℃,溶氧在5mg/L以上。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m以上、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

(4)大水面养殖。大水面养殖是将人工培育到一定规格的鱼种,投放到天然大中型水体中,利用水体中天然饵料将鲟鱼养到一定规格后进行回捕的生产方式。用于大水面养殖史氏鲟的水域应为清新无污染的水质,溶氧较高,pH6.5~8,水温2~28℃。水体中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低,特别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凶猛性鱼类的数量必须很少,底栖生物量较丰富。水域面积在1 000亩左右为佳,平均水深3m以上,底质平坦。放养苗种的规格一般不低于50g,以保证所放幼鱼具备一定的抗病害能力和自然摄食能力。

(二)匙吻鲟

1.生物学特性

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北美洲的一种名贵大型淡水经济鱼类。显著特点是吻呈扁平桨状,特别长。匙吻鲟肉质鲜美,吻部富含胶原蛋白,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鱼子酱的价格昂贵,鱼皮可制成优质皮革。匙吻鲟还可以作为观赏鱼出售。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我国1988年从美国引进,现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和开始推广生产。

匙吻鲟的显著特点是吻呈扁平桨状,特别长。鱼的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蓝灰色,有一些斑点在其间,体侧有点状赭色(红褐色),腹部白色。匙吻鲟寿命在30年以上,个体大,已发现最大的达65kg。性成熟期在8年以上。适温广,能在结冰的水下生活,在32℃水温也能生存。对溶氧要求较高,在5~7mg/L以上。食性类似鳙鱼,摄食浮游动物,人工养殖可辅助投喂些配合饲料。生长速度比一般的淡水鱼快,当年可长至0.5kg以上,2龄鱼超过1.5kg,3龄鱼超过2.5kg。匙吻鲟常年生活在淡水中,适温范围为0~37℃,适宜pH6.5~8.0。水体溶氧要求达3mg/L以上,栖息于水的中上层。其食性类似于鳙,摄食浮游动物,属滤食性鱼类。经驯化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2.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选择生长良好、体质健壮的亲鱼用于人工繁殖。雌鱼个体较大,腹部膨胀,泄殖孔附近肿胀、充血,较松弛,可挖卵进行成熟度鉴别。雄鱼个体较小,头部具有较多的突起,泄殖孔可挤出精液。

(2)人工催产。将选择好的亲鱼按雌雄比2∶1的比例移入催产池。用LRH-A分2次注射,总剂量为100μg/kg,一般在第2针后2~4h内产卵。

(3)采卵授精。效应时间到后,轻压雌鱼腹部采集卵子。匙吻鲟属间歇式排卵类型,每隔20~30min排卵1次。精卵混合后充分搅动3~5min,然后用水冲去多余精液和黏液。脱黏处理后用水冲洗,移入孵化桶。

(4)人工孵化。通常在塑料孵化桶中孵化受精卵。孵化时间随水温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水温15℃时6~8天,18~19℃时5~6天。

3.苗种培育

匙吻鲟仔稚鱼的培育一般在水泥池等小水体中,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在7 mg/L左右,水温25℃左右。注意稀疏放养密度,实行大小分级并加强投饵管理。匙吻鲟幼鱼培育可采用池塘培育和室内集约化培育两种方式。

4.成鱼养殖

(1)池塘养殖。一般采取混养方式,一是以匙吻鲟为主养鱼,搭配除滤食性以外的草食性鱼和肉食性鱼,通常混养的鱼类品种有草鱼、青鱼、鲈鱼和斑点叉尾鮰等。二是将匙吻鲟作为搭配品种,搭配放养量为15~20尾/亩。无论主养还是搭配,匙吻鲟的规格都应大于同池其他鱼种的放养规格。

(2)湖泊水库放养。一般每亩水面放养3~5尾匙吻鲟,放养规格在40 cm以上。要建好拦鱼设施防止外逃,清除大型凶猛性鱼类,避免残食,还要根据湖泊和水库中浮游动物数量以及现有鳙鱼的生长情况来确定匙吻鲟的放养数量。

(3)网箱养殖。有关匙吻鲟的网箱养殖还没有详细报道,我国也已经有试验成功案例。转食驯化成功后的匙吻鲟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这为今后在大、中型湖泊和水库中发展网箱投喂饲料养殖匙吻鲟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西伯利亚

1.生物学特性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俗称“黑鲟”,我国近几年刚引进养殖,发展势头很好。西伯利亚鲟栖息于鄂毕河至科雷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中,因栖息地不同而分为半洄游型、河居型、河湖型3种生态种群。西伯利亚鲟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食性很广,还吃一些有机碎屑和沉渣。西伯利亚鲟是一种广温性鱼类,其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26℃,生存水温是-5~30℃,可耐严寒。每年5~6月份,西伯利亚鲟产卵群体逆流而上,进入产卵场。当水温达9~18℃时,在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江段产卵受精。受精卵为沉黏性卵,水温15℃时,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8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西伯利亚鲟的性成熟可大大提前,一般雄鱼可为3~4龄,雌鱼可为6~7龄。

西伯利亚鲟体延长,呈圆锥形,外披5行骨板,其中背板1行,骨板11~19枚;侧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30~47枚;腹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4~11枚,吻背具骨板。头呈三角形,略扁平,侧面观呈楔形。口下位,口裂小,不达头侧,呈花瓣状,下唇中央中断,口前有吻须4根,须圆柱形,呈一字形排开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鳃盖腹面不相连。鳃耙31~48。体侧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尾为歪尾形,尾鳍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背部体色棕灰色或褐色,其体色与水色有关,有时为灰黑色,腹部白色,偶鳍与臀鳍呈浅灰色。骨骼大部分是软骨。

2.生活习性

西伯利亚鲟是溯河性鱼类,在西伯利亚某些大湖(如贝加尔湖、斋桑湖)形成了不游入海中的定居类型,可分成东部和西部二个地理族。叶尼塞河的鱼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该鱼对环境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各种类型的栖息地带常相互重叠在一起,并形成各自的特点。该鱼为喜冷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3℃,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生长适温为14~25℃,最佳生长水温为18~22℃,水温低于14℃或高于25℃生长缓慢。对低温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水温低于5℃仍能摄食。对水中溶氧要求较高,在水温18~22℃,水中溶氧6mg/L以上,食欲旺盛生长快;当溶氧降至4 mg/L以下时,摄食量明显减少,生长较慢;溶氧降至3 mg/L以下,出现浮头,降至1.5mg/L以下时,会出现缺氧死亡。对pH值适应范围较广,能在pH6.5~8.5的水域中生存,最适p H为7.8~8.0。该鱼性温顺,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体长4cm以前,喜沿池壁游动;体长4 cm后,幼鱼都会散到池底活动。在自然水域,喜栖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冬季则在底质好的深潭越冬。

西伯利亚鲟为以肉食性为主的底栖生物食性鱼类。在鄂毕河的食物有毛翅目、蜉蝣、蝇牡、摇蚊等幼虫。在大型个体的胃肠中发现:雅罗鱼、江鳕、梅花鲈。在尼塞河三角洲地带,该鱼吃寡毛类动物和端足类动物。而仔鱼则以浮游动物的无节幼体、枝角类、桡足类为食;幼鱼以摇蚊幼虫、丝蚯蚓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除投喂上述饵料外,从仔鱼开口由内营养转外营养开始,可以通过逐步增加人工饲料投喂量的定向驯化,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饵料。

3.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成熟度较好的西伯利亚鲟,雌鱼体重要求达到5 kg以上,雄鱼体重为3kg以上。

(2)人工催产。选用催产药物为鲟鱼脑垂体或鲤鱼脑垂体。一般采用两次注射,第1次注射鲟鱼脑垂体剂量为:雌鲟2mg/kg,雄鱼减半。如用鲤鱼脑垂体剂量则雌、雄鲟注射剂量均为6mg/kg。第2次注射用鲤鱼脑垂体,剂量为雌鲟4mg/kg,雄鲟减半。2次注射时间间隔为12小时,一般效应时间为20~30h。

(3)采卵授精。产卵时将雌鱼置于亲鱼架上,轻压其腹部采卵。授精时搅动2~3min,使精卵充分接触后加清水清洗。脱黏后再用清水冲洗。

(4)人工孵化。西伯利亚鲟受精卵孵化所需溶氧较高,为7.5~9.5mg/L,应降低孵化器中受精卵放置密度,并加大冲水量。水温10~15℃条件下孵化时间为7~9天。

4.苗种培育

西伯利亚鲟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保持供水量和水体清洁来保证水中溶氧,并根据鱼苗生长发育状况,及时稀疏放养密度。西伯利亚鲟食性广,易驯化,可用人工配合饲料直接开口,其方法与史氏鲟稚鱼人工配合饲料直接开口方法相似。西伯利亚鲟幼鱼可直接在条件较好的池塘中进行,一般每亩投放5~7cm/尾规格的稚鱼3 000~5 000尾。

5.成鱼养殖

(1)工厂集约化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与稚、幼鱼工厂化培育方式基本相同。流水培育的放养密度见下表,静水培育时可相应减少1/3放养量(表3-15)。

表3-15 工厂集约化养殖史氏鲟的放养规格与放养密度

img39

(2)池塘主养。一般选择面积为5~10亩,水深2~3m,进排水系统完善。

(3)大水面养殖和网箱养殖。西伯利亚鲟能在水温和盐度变幅很大的水域生存,可摄食多种饵料生物,生长潜力大。

(四)杂交鲟

1.生物学特性

杂交鲟是鲟鱼类种间或属间杂交育种的产物,采用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鲟鱼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更符合人类需求的新类型。目前最具养殖价值、已在我国推广养殖的杂交品种主要是小鳇鲟,是欧洲鳇(♀)与小体鲟(♂)杂交产生的后代。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等优点,适合在淡水和咸淡水中生活,适宜在池塘、网箱及大水面养殖,是目前鲟鱼养殖的热点品种。

2.苗种培育

杂交鲟苗种对水质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生命力较强。杂交鲟为肉食性鱼类,鱼苗食性转换的时间一般是开口后10~15天进行。

3.成鱼养殖

(1)池塘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1.5~3亩,水深2~3m。投放规格应在5g/尾以上,单养放养密度为800~1 000尾/亩。混养放养密度为500~600尾/亩,另投放规格为5~8g的匙吻鲟30~50尾/亩,规格为1.5~2kg/尾的草鱼3~5尾的白鲢30~50尾/亩。

(2)网箱养殖。网箱布置与史氏鲟网箱养殖要求相同。投放规格为5 g/尾左右的杂交鲟鱼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m2

(3)集约化养殖。养殖方式与史氏鲟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