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鲟类的常见病害防治

鲟类的常见病害防治

时间:2024-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高。用5%的食盐水浸泡1h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的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也可用50mL/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病鱼30min,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用50g/m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效果较好。此病的危害性较大。

三、鲟类的常见病害防治

(一)真菌性疾病

1.卵霉病

(1)症状与病因。染病的鱼卵卵膜外长有白色绒状物,霉丝大量滋生,易引起胚胎死亡

(2)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死卵,保持良好水质。用1~3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卵10~15min,每6~8h1次,直到胚胎发育至心动期,可以有效地防治该病。

2.水霉病

(1)症状与病因。鱼体受伤,伤处着生白毛状菌丝,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2)防治方法。一是运输或放养、转塘时,操作要细心,避免鱼体受伤。二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一致的放养规格,避免相互争食或残食而引起碰伤。三是对病鱼采用2.5%~3%食盐水浸泡5~10min。四是在苗种发病期间通过提高水温加以控制,水温范围为25℃以上,最好28~30℃。

(二)细菌性疾病

1.出血病

(1)症状与病因。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高。

(2)防治方法。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以及在饲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2.细菌性肠炎

(1)症状与病因。此病为细菌引起,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3.肿嘴病

(1)症状与病因。此病由细菌引起,在鲟鱼幼体阶段发生较多,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饵料所致。病征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2)防治方法。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三)寄生虫性疾病

1.锥虫病

(1)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有时会在水中急剧地上下旋转,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3~5天即会死亡。

(2)防治方法。使用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每5kg水加20~40IU),每天1次,每次2h;其中第一二天用药量为40IU,第三天后用药量为20IU,约7天可治愈,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2.车轮虫病

(1)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h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的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

3斜管虫病

(1)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斜管虫。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主要危害20cm左右的鲟鱼种。

(2)防治方法。采用优质水源,避免因使用富营养化水源导致溞类大量繁殖。也可用50mL/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病鱼30min,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小瓜虫病

(1)症状与病因。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丝上布满白色的小点状胞囊。病鱼游动减缓,急躁不安,食欲减退,日渐消瘦。在显微镜下可发现白色小点呈浓泡状,覆盖有白色的黏膜层。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用50g/m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效果较好。

5.三代虫病

(1)症状与病因。发病原因主要是投喂了未经消毒的水溞而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2)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

6.拟马颈鱼虱病

(1)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

(2)防治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拨出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生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h。

(四)非病原性疾病

1.气泡病

(1)症状与病因。发病原因是饲养水体中的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和氧气过饱和(在10mL/L以上),使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小气泡又汇集成大气泡,病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严重者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可看到里面有呈线形排列的许多气泡。有的则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口不再闭合。此病的危害性较大。

(2)防治方法。主要预防方法是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肿的过饱和气体。可用食盐水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达0.4%~0.5%,上下午各1次,连用3天,效果较好。也可用细钢丝刺破病鱼放气,并用3%食盐溶液浸浴10~15min。

2.肝性脑病

(1)症状与病因。此病多发于鲟鱼苗种阶段,鱼体重15~20g、体长15~20cm。病鱼体色、形态正常,一开始出现跳跃、窜游、散游、独游等现象,食欲减退,摄食量减少,严重的停食并逐步呈昏迷状态,直至死亡。本病属食源性疾病,是投喂变质饲料引起的中毒性肝坏死并引发脑组织病变所致。剖检发现肝脏呈紫褐色或灰色糜烂充血,脑组织糜烂坏死。

(2)防治方法。要投喂优质饲料并适当添加诱食剂并确定正确的投饲方法,促进幼鱼顺利转食。在饲料中添加肝复康等保肝药物,添加量为每千克鱼0.2g。同时使用5mg/L土霉素等抗生素全池泼洒,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性疾病发生。

3.心外膜脓肿

(1)症状与病因。病鱼体色正常,肝脏外形略显肿大,其颜色受个体大小而有不同程度的淤血点影响,个体较大者呈黑色,小的则为红色,或局部出现灰红色。心脏外表呈不规则凹凸瘤状,腹面由白到红,动脉球红色。个体较大的鱼体心脏前端为灰色,后部为紫红色;稍小的个体心房肿大。病鱼患病初期食量下降,散游或独游,后期则游动缓慢,停食直至死亡。

(2)防治方法。投喂优质饲料,适当添加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减少饵料中药物添加,并确保饲料中的脂肪不变质。

4.黑体病(又称萎瘪病)

(1)症状与病因。病鱼身体发黑,瘦弱无力,腹部瘦小。解剖可见胃内无食物,肠道半透明,内充满淡黄色黏液。主要是代谢不正常或营养不良所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规格为8~12cm的幼鱼阶段。

(2)防治方法。改善水质条件,采用流水养殖方式。或将病鱼移至另一池中,改投营养较好的饲料。

5.大肚子病(又称胃肠充气病)

(1)症状与病因。病鱼腹腔膨大,腹部向上浮于水面,游动无力。解剖可见胃中食物较多,有气体,肠道内有气泡。病因主要是由消化不良或气单胞菌引起。

(2)防治方法。改善水质条件,降低养殖密度,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2%~6%、或干酵母8%~12%、或大黄3%,5天为一疗程,若发现鱼粪便变稀,应及时减量用大黄。

6.红斑病

(1)症状与病因。此病多发于仔鱼阶段。病鱼卵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及背部、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鱼上浮至水面,游动缓慢,一般从发病开始到死亡时间10天左右。发病原因可能是水蚤、虾类咬伤所致,或在孵化过程中水流过大所致,无传染性。

(2)防治方法。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时的水流速度,避免仔鱼受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