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养草鱼一般用什么药来做预防

自养草鱼一般用什么药来做预防

时间:2024-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病的主要特点是:潜伏期长,不易发现;发病快,不易控制;防治困难,无特效药。因此,对于病毒性疾病,应重点以防为主。此病于1986年首次被发现,这种病通常是在水温较高的夏季危害斑点叉尾鮰鱼苗或鱼种。1~3周龄的鱼苗自然感染上该病毒时,3~7天的死亡率可达100%。

一、病毒性疾病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是:潜伏期长,不易发现;发病快,不易控制;防治困难,无特效药。因此,对于病毒性疾病,应重点以防为主。

1.草鱼出血病

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的草鱼出血病病毒

【流行情况】①危害对象:草鱼,体长2.5~15cm的鱼种;②流行季节:6~9月份;③环境条件:20~33℃时发生;④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都有该病的流行。

【症状】①红肌肉型:以体长7~10cm的草鱼多见;②红鳍红鳃盖型:以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③肠炎型。

【预防】①彻底清塘;②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③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可预防该病;④发病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一个疗程。板蓝根、大黄、黄芪、黄柏(1∶1∶1∶1)食盐少量,粉碎拌料投喂,5/kg饲料,每天1次,连用5~7天(投喂前停食1天)。

【治疗】①板蓝根210g、苦木90g、磺胺类药物40g、食盐160g,粉碎水溶拌料投喂500kg鱼体重,每天1次,连用7天(投喂前停食1天);②每100kg每天用40mL4%碘液拌饲投喂,连喂4天。

2.鳜爆发性传染病(鳜传染性肝坏死)

【病原】:鳜病毒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鳜鱼的鱼种和成鱼,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发病季节为5~10月份,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50%~90%。

【症状与病理变化】:全身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蛀鳍,肝、脾、肾出血,甚至出现坏死灶。

【诊断】病原分离鉴定与血清学诊断

【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发病后无有效的防治措施。

3.鲤春病毒病

【病原】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病毒。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主要流行于春季,水温超过22℃时一般不再发病;流行于欧洲各国,发病后存活的鱼很难再感染。

【防治】①严格执行检疫,实施健康养殖;②免疫预防。

4.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为一种疱疹病毒,病毒颗粒有囊膜,呈20面体,颗粒直径175~200nm。

【流行情况】此病于1986年首次被发现,这种病通常是在水温较高的夏季危害斑点叉尾鮰鱼苗或鱼种。感染鱼的规格大多为体长小于10cm或体重在10g以下的鱼苗或鱼种。1~3周龄的鱼苗自然感染上该病毒时,3~7天的死亡率可达100%。3~4月龄的鱼种也曾有过此病的流行,死亡率40%~60%。

【病症】此病的主要症状是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眼睛外突,鳃丝惨白,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等,行为症状包括垂直游动,死前头朝上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该病病原是一种病毒,目前无有效治疗办法,但通过以下管理措施可预防此病的发生,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①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水体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②鱼苗放养密度稀释;③水温在29℃以上时尽量不要拉网作业或运输鱼种;④患病鱼用过的网具要用5%的福尔马林或4×10-5有效氯作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⑤当出现病情时,在水温高于20℃且鱼类尚未停止死亡时,切记拉网捕鱼;有条件的地方在发病期间可将网箱沉入20℃以下水域,可减少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