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散生竹造园的技术要点

散生竹造园的技术要点

时间:2024-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竹种的栽植地要求地下水位在1 m以下。应据此选择适宜的竹子栽培用地。这些土壤均不太适宜竹子的生长,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壤进行较好地改良后方可栽竹,否则日后很难达到预期的栽培观赏效果。一般来说,这是散生竹造园过程中一个绝对不可忽视而又时常很易被忽视的重要技术环节!竹子的造园初植密度与成林密度相似为宜;否则,过稀难以达到尽快成景的要求;过密则不利于竹林生长,并增加造园成本。

第一节 散生竹造园的技术要点

一、栽培地的选择

一般来说,大多数竹种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要求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环境和土层深厚(中小径竹要求土层深度60~70 cm即可,大径竹如毛竹则要求土层深度90~110 cm以上)、肥沃、疏松、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pH值5.5~7.0)砂质壤土,忌重黏土、盐碱土和易积水的低洼地,地下水位应在1 m以下(毛竹等大型竹)或60 cm以下(中小径竹)。应特别强调的是:除少数竹种外,大多数竹子是不耐积水的,因此,凡地下水位较高或沼泽水渍处不宜栽竹。一般竹种的栽植地要求地下水位在1 m以下。应据此选择适宜的竹子栽培用地。

二、整地和土壤改良

据报道,为了掌握毛竹地下部分——竹鞭、笋芽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竹笋成竹规律,有关人员在湖南省湘阴县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毛竹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毛竹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条件——竹鞭在疏松、深厚、肥沃、湿润、板岩或页岩发育的黄红壤中生长最为适宜——竹鞭在土层中分布深、生长壮实、鞭芽饱满、生活力强、萌发力强、发笋多、竹笋粗壮、成竹率高,新竹胸径粗大、竹秆挺拔、出材率高。这就充分表明:土壤是影响竹子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决不可忽视!

栽植前要先进行细致的整地和土壤改良,这是在竹子种植之前一个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重要环节!在土壤条件复杂的上海地区尤其如此,来不得半点马虎或疏忽!因为整地工作的好坏、土壤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竹子造园质量的高低、日后成林速度的快慢、竹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景观效果的优劣!而竹子造园虽然原则上要求适地适竹,但有时为了景观的需要,却要在欠适宜的土壤等环境条件下栽竹,这时就需要首先进行土壤改良或客土(换土)等准备工作。

整地以采用全面整地法为最好,即对种植地进行全面的耕翻,以彻底打破犁底层,为根系的生长尽量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耕翻深度随竹种而异,一般为50~80 cm;若栽种毛竹、乌哺鸡竹等大径竹,土壤耕翻深度则要达90~100(120)cm。另据蔡亮等人的观察和报道:毛竹竹鞭有92.8%分布在0~40 cm的土层中,其中0~20 cm土层中占60%以上,大于40 cm 深的土层中仅占7.2%。耕翻时还要彻底清除土壤中混杂的石灰渣、砼渣、石块、砖头瓦块等建筑垃圾及树根、杂草等杂物。另外,大多数竹种都喜湿怕水,即在生长的过程中既需要大量的水分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又怕地下积水,引起地下鞭根系统的缺氧窒息死亡。故对地势较低的移植园地必须加土,使得其高出周围一些,并在四周开好排水沟。

上海地区现有的竹子中,凡是生长不良、景观效果不好的,其土壤理化性状不佳大多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重要原因是造园所用的母竹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母竹所带的鞭根过少或母竹年龄偏老)——因为上海地区的土壤大多质地比较黏重、板结,通气、透水性能较差,保水性过强,地温回升慢,肥力较差;有些地方的土壤中混有大量的石块、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或土壤过于瘠薄、不够肥沃;或土层过薄,达不到某一(些)竹种正常生长对土壤厚度的要求;有些地方甚至还是不同程度的盐碱土(有些竹种如毛竹等对土壤pH值的要求比较严格,难以在盐碱土上生长,这时就需要对土壤进行换土处理)。这些土壤均不太适宜竹子的生长,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壤进行较好地改良后方可栽竹,否则日后很难达到预期的栽培观赏效果。但具体采取哪些土壤改良措施,则一定要因地制宜。主要的改良措施有:①栽植前深翻土壤;②向事先深翻、全垦过的土壤中均匀掺入适量粗砂;掺入适量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砻糠、食用菌渣、畜禽粪肥、土杂肥、山泥、碎木屑肥、饼肥等各种有机肥或复合化肥并与土表以下40 cm范围内的土壤均匀混合[见图3-1、图3-2(a)、图3-2(b)];③必要时可用客土(换土);④在栽种之后,必须勤垦翻,一般在每年的生长季(当年的新竹生长基本稳定之后,多是夏季)及冬季各垦翻一次;⑤立竹成林后,要多施厩肥、饼肥等有机肥。

img19

图3-1 以粗砂(左)和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右等作为土壤改良的材料

img20

图3-2(a) 栽竹之前大量施入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等材料进行较为彻底的土壤改良

img21

图3-2(b) 在土壤翻耕、细致整地的基础上大量施入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介质或有机肥,是栽竹之前进行土壤准备的重要一环

三、栽植季节

散生竹栽植的适宜季节因地区而异,南方为每年10月份~翌年早春2(3)月份;北方地区由于冬季严寒,宜在秋季10月份及早春2~3月份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笋期以及盛夏酷暑时节一般都不宜栽竹。但如果采用盆(缸)栽竹苗进行造园(造林),则南北地区均可四季种竹。

四、竹鞭(地下茎)的隔离(阻隔)措施应到位

一般来说,这是散生竹造园过程中一个绝对不可忽视而又时常很易被忽视的重要技术环节!因为散生竹的竹鞭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每年都会向外蔓延扩展生长,而有效的竹鞭隔离措施既可以防止竹种混杂;也可防止某一竹种超出人们为其预先设定的生长区域而肆意蔓延,从而破坏原设计的景观效果;或造成路面被拱破(见图3-3)、草坪被毁坏等不良后果。

竹鞭的隔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水池、道路(见图3-4)等自然地形地物。若没有现成条件可利用,可用水泥隔离板(最好整体现场浇铸)(见图3-5、图3-6)、橡胶板(见图3-7)、硬质塑胶板(见图3-8)等隔水材料进行隔离。有效的竹鞭隔离深度与竹种有关:大型竹种的有效隔离深度要在1 m以上,中小型竹种的有效隔离深度要在0.7 m以上。

img22

图3-3 由于竹鞭隔离的技术措施不到位,致使园路路面受到五月季竹竹鞭的破坏

img23

图3-4 对散生竹——金明竹〈黄金间碧竹〉竹丛周围以路基厚实的砼路和砼板作根部阻隔处理

img24

图3-5 以入土深度达1 m的现浇砼墙进行竹鞭隔离(上海植物园)

img25

图3-6 对散生竹——早园竹竹林周围以砼板作根部阻隔处理

img26

图3-7 对散生竹——筠竹竹丛周围以橡胶板和油毡作根部阻隔处理

img27

图3-8 以硬质塑胶板作为竹种隔离的材料(上海静安雕塑公园)

另据蔡亮等人的观察和报道,由于过湿、高湿的土壤和水分条件不利于毛竹的生长发育,故用“挖坑(沟)灌水”的方法来抑制毛竹林扩散的作法似乎也是可行的,但这一点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实践

五、栽植密度

根据竹种大小、栽培用途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切忌栽植得过密。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决不可忽视!上海地区现有的不少竹林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竹林该问题还显得尤为突出和严重!

竹子的造园初植密度与成林密度相似为宜;否则,过稀难以达到尽快成景的要求;过密则不利于竹林生长,并增加造园成本。大型散生竹种如毛竹等为300~400株/亩(1亩=667 m2);中型散生竹种如黄秆乌哺鸡竹、红竹、早竹、刚竹等为1 000~1 500株/亩左右;小型散生竹种如紫竹、金镶玉竹等为1 000丛/亩(每丛3~5株)左右。另外,在母竹来源充足、有经济实力的地方,为加快显现造园的效果,可适当增加栽植密度;反之则可以适当减小栽植密度。

六、栽植方法

1.移竹法

(1)母竹的选择 母竹质量对造园(造林)质量影响很大。用优质母竹造园容易成活与成林,而用劣质母竹造园则不但不易栽活,而且往往即使能栽活,日后也难以成林、难以达到预期的观赏效果。

散生竹的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和生长情况等方面,而且不同的竹种母竹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母竹年龄最好是1~2年生。因为1~2年生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龄阶段(3~5年生),其鞭色鲜黄、鞭芽饱满、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长出新竹、新鞭(但应注意:1年生竹苗的根系尚不很发达,泥土易散不易成球,故需谨慎操作)。而3年生以上的老龄竹子不宜做母竹,因为老竹必连老鞭,鞭色呈黄棕或深棕色、鞭芽不齐(多数腐烂)、鞭根稀疏,不易栽活;有的虽能栽活,但因竹鞭上活芽不多,因而出笋、行鞭和成林都较困难。另外,造园母竹也不宜过粗,因为粗大的母竹不仅挖掘和运输困难,而且栽植后,高大母竹易受风吹摇晃,不易栽活;而过细的竹子,往往生长不良,也不宜选做母竹。根据各地的经验,毛竹母竹胸径3~6 cm左右为宜;刚竹、淡竹、石竹、水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的母竹以根际直径1~4 cm、鞭上有健壮芽4~5个、枝下高1.5 m左右、留枝4~8盘为宜。此外,造园母竹还应该是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竹秆节间正常而匀称、无开花枝和无病虫害的。有人认为,母竹节子越密越好,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节子太密是母竹生长不良的表现,用来造园效果是不好的。

(2)母竹的挖掘(起苗) 挖竹前应先判断竹鞭的走向,其规律是:大多数竹子的最下一盘枝条的方向与其竹鞭的走向大致相同。找到竹鞭后,再沿母竹的来鞭和去鞭两侧按一定长度截断,如毛竹、乌哺鸡竹、橄榄竹、五月季竹(桂竹)等大型散生竹种留来鞭30~40 cm、去鞭50~70 cm;刚竹、淡竹、石竹(灰竹)、水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种留来鞭30 cm、去鞭40~50 cm。挖母竹时不要摇动竹秆,否则易损伤“螺丝钉”(即竹秆和竹鞭的连接处),使鞭、秆的输导组织破坏,故不易成活。至于地上部分,一般留枝4~8盘,截去顶梢。鞭蔸应多留宿土,使母株所带的土球尽可能大些为好,实践证明这是提高竹子移栽成活率、确保其日后能够健壮生长的一条重要措施。

竹子移栽一般要求母竹的土球直径至少为竹秆直径的6~8倍以上,并且要求母竹所带的鞭根系统要完好,这是日后竹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来不得半点马虎!一般多用铁铲(锹)铲出、挖起泥球。以竹株为中心,泥球直径根据竹株大小和移植造园要求,中、大型竹一般在40~60 cm左右,带土20~40 kg。起苗的关键:一是在铲挖过程中不能弄伤“螺丝钉”和鞭芽,不能使泥球泥土松动破碎;二是在整个起苗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竹蔸和竹根的损伤,尽可能多地保留竹根。

石竹、金镶玉竹、紫竹、刚竹、淡竹、水竹等中小型散生竹,由于通常是几株母竹靠近生长在同一鞭上,因此在挖掘母竹时,可将3~5株一起挖出为一“丛”母竹,用来栽植效果更好,可以大幅度提高移植造园的成活率并使绿化美化效果尽早显现。但若母竹“丛”中株数太多,则可进行适当地修剪,疏除一些细弱竹,保留3~5株即可。

母竹远距离运输时,如果土球松散,则必须进行包扎,用稻草、编织袋等将土球包扎好。母竹近距离运输可不用包扎,但必须防止鞭芽和“螺丝钉”受损及宿土震落。

(3)母竹的运输 起苗后要尽快运输、尽量减少途中时间、尽量减少短驳环节、尽早栽植。对于长途运输应用编织袋包裹,外用绳子扎紧,轻搬、轻装、轻卸。竹苗装上车后,要先向竹叶上喷水,再用挡风的篷布将竹苗全面覆盖严实,防止因风吹日晒使竹株失水,降低成活率。长途运输时还要在途中勤喷水保湿,尽量减少竹苗的水分散失。另外,运输途中还要防止苗木的堆压损伤。

(4)母竹的栽植 栽植穴(栽植坑)的大小要根据母竹竹蔸的大小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要适当宽松些为好。通常情况下,中型竹种的栽植穴可以采用50 cm×50 cm×40 cm的规格,小型竹种可以采用40 cm×40 cm×30 cm的规格。挖穴时应把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在穴的两侧(回填时把表土填到穴的下部)。栽植穴挖好后,最好再向其中施入适量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并将穴中的肥、土充分拌匀后再行栽植。栽植时要掌握穴底平实、竹鞭放平、适当浅栽、鞭土密接的基本原则。回填土壤时要分层压实,做到下紧上松。还要注意栽植深度——竹子宜浅栽而不可深栽,栽植深度以略深于原母竹根盘表面3~5 cm即可。栽后浇足定根水,并随即或尽快设置好防风支架,特别是较高大的竹种一定要打好支撑,防止竹被风吹摇晃。

2.移鞭法

比如,据试验,紫竹鞭段繁殖的最佳鞭龄是2~3年生、鞭长60 cm的鞭。

3.栽种实生苗及扦插苗

七、固竹防风

img28

图3-9 用“网架加固法”对新栽竹子进行绑缚固定

img29

图3-10 用“三角形加固法”对新栽竹子进行绑缚固定

竹子栽植后,即应及时设置防风固架,以防倒伏。常采用水平井字架与拉索固竹防风(见图3-9)。①大径竹:大径竹如毛竹、花毛竹、黄槽毛竹等通常分别在离地面1.5~2 m和3.5~4 m处设置两道水平井字固架,并在每50 m2范围内设置斜拉的锚揽风索1根。固架材料可用3 cm竹材,以14号镀锌铁丝绑扎,结点处采用防腐的柔性材料进行包裹,避免损伤竹秆表皮层。②中径竹:中径竹如刚竹、红竹、早园竹、早竹、斑竹(湘妃竹)等在离地1.5 m左右设置一道水平井字固架,由1~2 cm竹材组成,每10 m2设置与固架相连的一个竖桩,同时适当地设置斜拉的锚揽风索。③在稀植情况下可以进行单株分别固定防风,根据竹株大小,通常每株借助1~3根木(竹)棒进行三角固定。具体做法是:将木(竹)棒的一头倾斜插入土中,另一头绑缚在竹子上(见图3-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