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上海闸北公园
1)闸北公园简介
闸北公园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先烈宋教仁先生(1882~1913年)的墓园,原名“宋公园”,后更名为“教仁公园”。解放后,195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修葺、扩建并改称“闸北公园”。文革期间宋墓遭殃。1980年市政府又拨款进行了全面修复。宋墓于1981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闸北公园东起平型关路,西至共和新路,南靠洛川东路,北近延长路,现占地约205亩(13.67 hm2)。公园从东至西大体呈长方形,采取自然式布局。园西部以宋墓为主体,其后有土山、荷花池。园中部为主景区,有一处面积达1 hm2的湖面,水面宽狭不一,岸线曲折多变。湖中有两个大岛、一个半岛,岛上假山高低错落。公园中部有一座古祠堂——春晖堂,砖木结构,粉墙青瓦,饰以漏窗、砖雕,为民国初年的民间建筑。园东部则主要有儿童乐园、荷花池和草坪等。园内共设有“七亭八桥”。
公园自1994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增添了部分茶文化景点,弘扬了中国茶文化之精髓,以茶会友,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公园内有垂钓区、多处林荫(悬铃木)健身广场、游船码头、大型歌舞广场、儿童游乐场、荷花池、防雨长廊、花架等等景区、景点。
园内树木尤以海棠为特色,主要有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西府海棠、倭海棠等5个品种约1 000株;山麻杆、玉兰、紫薇、紫荆、海棠、桂花、蜡梅、金边大叶黄杨等四时花木与彩叶植物品种繁多,一年四季美景不断;蜿蜒曲折而大小不一的湖面上架设有多座造型各异、体量有别的小桥一条条各色小船不时在湖面上穿梭而过或悠闲自得地漂浮于湖面之上……徜徉其中,真如身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一般。
2007年公园进行了总体改造,拆除了大面积原有的破旧建筑,增加了绿化面积和活动场地,对原有水体进行了清淤,重建了水电管网,改造了园路、园桥、小卖部等服务设施,修缮了春晖堂、集贤轩、春来茶馆、古戏台、紫藤花架、白鹭塘水榭、荷花池水榭、六角亭等仿古建筑,新建了曲艺长廊、歌舞广场、游船码头、儿童游乐场、阳光歌坛、东南入口广场、海棠花园和茶岛等园林小品和活动健身场地。经过本次改造,如今的闸北古园又一次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
另外,闸北区文物保护单位——“钱氏宗祠”也位于该园之中。在公园的主入口(近共和新路和洛川东路交岔口)附近,还矗立着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的雕像。
2)闸北公园中的竹子
总体来讲,竹子在闸北公园内有着较多的栽培和应用(图7-154)。
从用量上讲,本园竹子以矢竹为最多,其次是慈孝竹和早竹,也有少量的高节竹。其中矢竹主要用于湖岸的绿化美化,或植于园路旁,或与假山石、水榭相配;慈孝竹主要见于儿童乐园附近,或植于水榭的角隅,或植于园路边,或作竹林成片栽植;早竹主要用于游船码头建筑物的装饰美化;而少量的高节竹仅见于儿童乐园旁边水榭——爱莲榭附近的池塘岸边。
图7-154 公园大门口的竹景观(闸北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