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鱼苗鱼种生物学特点

鱼苗鱼种生物学特点

时间:2024-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刚孵出的鱼苗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卵黄囊中的卵黄一旦用尽,就完全靠摄入外界食物为营养来源。刚下塘的鱼苗口裂小,只有几十微米到百十微米,摄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只能靠吞食的方式摄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主要食物为轮虫和挠足类的无节幼体。鱼苗阶段是鱼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需要从外界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其生长和消耗。而鱼苗体内脂肪积累少,耐饥饿能力差,如果缺乏适口饵料,则会降低鱼苗的成活率。

二、鱼苗鱼种生物学特点

(一)鱼苗阶段生物学特点

1.个体小,活动能力弱

鱼苗身体幼小,全长0.5~0.9厘米,体表无鳞只有鳍褶,活动能力弱,对外界不良环境以及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极低。饲养过程尤其要尽可能创造一个无敌害生物的环境,以提高其成活率。

2.口裂小,食谱范围狭窄

刚孵出的鱼苗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内营养阶段)。当鱼苗鳔充气后,在短暂的几天内,一边吸收卵黄,一边摄取外界食物(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中的卵黄一旦用尽,就完全靠摄入外界食物为营养来源(外营养阶段)。刚下塘的鱼苗口裂小,只有几十微米到百十微米,摄食器官(如鳃耙、吻部等)尚未发育完善,只能靠吞食的方式摄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主要食物为轮虫和挠足类的无节幼体(开口饵料)。

鱼苗饲养过程中,随鱼体的长大,其口径逐步增大,摄食器官也逐步发育完善,至全长1.5~1.7厘米时,鲢、鳙鱼的食性开始分化,逐步由吞食转为滤食性,以水中悬浮颗粒(浮游生物、腐屑等)为食。草、青、鲂、鲤等鱼摄食始终都为吞食,但随口径增大,食谱逐渐扩大,食物个体也逐步增大(大型的枝角类和挠足类、底栖动物、植物碎屑、芜萍等)。因此,在饲养过程中,根据鱼苗规格的大小,提供数量充足的适口饵料,是提高成活率及促进鱼苗生长的重要方法。

3.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

鱼苗阶段是鱼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需要从外界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其生长和消耗。而鱼苗体内脂肪积累少,耐饥饿能力差,如果缺乏适口饵料,则会降低鱼苗的成活率。

(二)鱼种阶段生物学特点

(1)个体小,适口饵料少。

(2)吞食性鱼类(杂食、草食及肉食性)其食性由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食)转为成鱼食性,食谱范围由窄转宽,其群体间因吃食不均而造成个体生长差异。

(3)喜食天然饵料。

(4)不同种类的鱼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

(5)生长快,新陈代谢水平高,如环境不适,易患鱼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