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鱼种培育技术
鱼苗培育成夏花时,体重增长非常快,若仍在原池继续培育,会因密度过大而影响鱼体进一步生长,必须分塘养殖。
(一)池塘选择及清塘
鱼种池与鱼苗池相似,面积一般5亩左右,水深1.5~2米为宜,底泥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清塘方法与鱼苗池的相同。
(二)浮游动物高峰期下塘
夏花阶段尽管鱼种的食性已经分化,但对浮游动物等生物饵料均特别喜食,且生长迅速,因此,鱼种池在夏花分塘前施有机肥以培育浮游动物等生物饵料,这是提高鱼种成活率的重要措施。视塘泥量确定发酵粪肥的用量,一般每亩施200~500千克。清塘后2~3天注水至80厘米左右,注水时应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以滤食性鱼为主的池塘,鱼种应控制在轮虫高峰期下塘,而以吞食性鱼为主的池塘,应控制在水蚤等浮游动物高峰期下塘。培育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鱼种塘,要将水蚤等培育至成团,早晨蚤体不呈红色为度。若水蚤过多,可以注水或换水调节,不可轻意药杀。夏花入塘后,用化肥调节水质,即可维持水质的肥度,保证水中有充足的溶氧,又可防止带入病原体。视水质每次每亩用尿素2~3千克,同时施等量至2倍的过磷酸钙。鱼塘一般普遍缺磷,培育过程中需施磷肥。过量施氮肥会造成蓝绿藻的大量繁殖,使水质老化。培育好天然饵料,可以在1周左右不用投喂人工饵料,每3~5天要注水10~20厘米,以延长水蚤等浮游动物的高峰期。
(三)合理混养
几种鱼类适当搭配混养,可充分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和鱼种的成活率。一般采用两三种鱼类混养,做到合理搭配。如以鲤鱼或草鱼为例,主体鱼鲤鱼或草鱼的量可占总放养量的70%左右,同时充分利用水体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质,可搭配放养25%左右的鲢鱼和5%左右的鳙鱼。一般来说,主体鱼要先放养1周左右,然后再放搭配鱼。
放养密度视池塘条件、养殖品种、分塘早晚、计划出塘规格等而定。以鲤为例,一般每亩放养5000~6000尾,搭配鲢、鳙2000尾,规格可达100克/尾以上,产量每亩500~700千克。
各种鱼具体的混养比例和放养密度,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四)投饲管理
鱼种通过前期阶段的天然饵料或适口、喜食饵料的培育,一般会出现一个突长期,可迅速达到一定的规格,此时食谱变宽,可及时采取配合饲料进行驯化投喂。对于吞食性鱼类,先进行驯化投喂,待鱼种驯食成功后,可投喂符合营养需求的鱼种饲料。确定饲料粒径,以最小的鱼种能顺利吞食为标准。在饲养管理中,要坚持“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
(五)及时分塘
鱼种阶段生长迅速,代谢旺盛,对饵料的要求较高,在饲养过程中极易出现生长速度不一、规格差异过大等情况,一般采取一次放足,提大留小、多级稀养的培育方式。其优点在于:一是解决鱼种群体生长不均匀的问题;二是解决饲养早期阶段密度过稀,没有充分利用水体,后期又因密度过大而抑制生长的问题;三是可划出专门的饵料培育池,能为鱼种培育提供量多质优的饵料生物,保证成活率,为促长促均匀打下基础。
(六)加强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和鱼的动态、鱼的摄食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适时注水,按池塘中主养鱼种对水质的要求来控制水质。分期拉网,分疏密度,提大留小,分级饲养,同时检查鱼种生长情况,以调整投饲量。适时开启增氧机,定期投喂药饵,利用药饵和常规防病措施预防鱼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