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冻害调查及预防
魏象廷
我场是一个以栽培苹果为主的园艺场。近几年来,苹果幼树曾遭到两次严重的冻害:一次是1967年冬季的低温为害,一次是1970年9月底10月初的寒流侵袭,损失很大,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为了认识和掌握苹果冻害的规律,从中找出预防的措施,我们对两次冻害先后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及对预防冻害的一些粗浅意见分述于后,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及结果
两次调查均在我场二队一级提水灌区进行。调查的苹果树龄为2—12年生,其中绝大多数为6—8年生。1967年冬的冻害于1968年5月采取抽样方法调查。以现有田块(每块1.5亩)为单位,抽取若干块,或从一个区内(36亩)抽取某一行进行统计,然后按品种、冻害程度进行归类。冻害程度分五级:0级——无冻害;一级——主干北侧皮层内部略变黄褐色,但形成层未冻死,尚能形成新组织。二级——树干北侧皮层内部及木质部外围组织变为深褐色,形成层死亡。三级——树干北侧皮层内外皆变成褐色,皮层和形成层均死亡。四级——具有三级症状波及树干一周,树冠全部死亡。
1970年的冻害于1971年6月进行调查。调查面积447亩。冻害程度也分五级:0级——未受冻或冻害轻微,经恢复无明显症状。一级——一株树少部分一年生或二年生枝受冻枯死。二级——一株树上大部分或全部一、二年生枝受冻枯死。三级——枯死部分达树冠一半。四级——主干以上全部枯死或仅留主干和一级主枝。
为便于进行比较,除用各级受冻株数所占的百分数表示外,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冻害指数:
冻害指数=(0×0级株数+1×1级株数+1×2级株数+……)4(0级株数+1级株数+2级株数+……)×100
两次调查结果如下:
1.冻害症状。自从我区引进苹果以来,苹果幼树枝条冬季“抽干”(一般称为“抽条”),一直是苹果栽培管理上的一个关键问题。这种抽干现象一般多发生于5—6年生以下的幼树。经我区广大群众和果树工作者在生产中多年摸索研究,采取正确的肥水管理及其他预防措施,这个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而1967年和1970年的两次严重冻害,对苹果生产的威胁性更大,是我区发展苹果上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症状上看,抽干只是幼树由上而下表现枝条组织脱水、干缩,而皮层和木质很少变色,即便变色,也仅表现于一年生枝梢端的不成熟部分;而这两次冻害,却都严重表现为皮层和木质部外围组织变色,受冻树龄也不限于5—6年生幼树。
这两次冻害,因冻害时间不同,受冻部位也不相同。
1967年的冻害,由于发生较迟,绝大多数受冻树是主干或一级主枝以下,靠北侧的皮层内部及木质部外围组织变为褐色,树冠则未冻。这些受冻树在1968年春季,还能暂时抽出一段新梢,甚至开花、坐果。直至5月份,受冻的主干皮层才开始萎缩、下陷,多数诱发腐烂病。主干受冻部分波及一周的,则新生枝叶逐渐枯死;只限于北侧部外皮层受冻的,则形成伤疤,削弱整个树势。少数田块由于管理不良,4—5年生的幼树受冻特别严重,在2月份即可明显看出冻害症状。其一、二年生枝皮层变褐、松软,以手撕裂树皮,极易剥离。至5月份,主干及主干以上部分皮层则全部变为深褐色,并出现大量腐烂病孢子角。
1970年9月底10月初的冻害;果树受冻后,果实、叶片均结冻。解冻后,枝条从外表看似无异样,但切开皮层检查,则发现不少幼树上部或全部木质部外围组织变为褐色,冻害部位也和1967年不同,系自上而下地发生,特别在各级枝条的基部表现尤为明显。5—6年生以下的幼树(有的包括主干在内)全部受冻;7—8年生以上的树,主干一般则未受冻。与历年发生的抽干现象比较,相同之处是均系自上而下发生;不同之处是,除组织变色外,受冻枝条干枯时间要比抽干的时间晚得多。此外,抽干的一年生枝,一般都不能发芽,而受冻害的,有的一、二年生枝,如果仅为基部受冻,则上部叶、花芽仍能暂时萌发,直到基部周皮干枯后新生枝、叶才行枯死。一般受冻树,到1971年5月中、下旬,才明显表现出受冻后引起的严重后果;轻者一、二年生枝死亡,重者主干以上树冠全部死亡。特别是1967年受冻后锯去主干又萌发出的三年生新树冠,经1970年再次受冻后,即全部枯死。
2.苹果树受冻情况。1967年冻害后,全场整株死亡的苹果幼树在1000株以上。还有很大一部分幼树上残留大小不等的伤疤,严重影响幼树的正常生长。1970年冻害后,在调查的447亩中,冻害程度达四级的914株,全场达四级冻害的苹果树约1400株。现将对1967年的冻害抽样调查结果和对1970年冻害大面积调查结果,分品种列表如下:
表1 1967年一般冻害园调查结果(3—7年生)
一般冻害园受冻部位为树干或三大主枝以下部分。国光受冻最严重。次为青香蕉、祝。其他四个品种冻害较轻。
表2 1967年冻害严重园调查结果(4—5年生)
1967年间种苹果砧木园由于追施氮素化肥及结束灌水时间过迟,冻害十分严重。由此看到,在一般园冻害较轻的元帅和金帅,当管理不当时,冻害显著加重。
表3 1970年冻害调查结果(平均值)(2—12年生)
表4 不同地形冻害程度比较
注:1号1,2,3,4区除去8块低凹园。3号2区中除去6块低凹园。
除表列品种外,还调查了株数很少的一些其他品种,共94株。在调查的总株数9460株中,冻害为0级者7199株,占76.1%;1—2年级者1016株,占10.73%;3级331株,占3.5%;4级714株,占9.66%。
二、冻害原因的分析
1.气候因素:宁夏地区一般冬季和早春的气候特点是:降雪少,大气干燥,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条件是造成苹果幼树越冬容易抽干的外界因素。但1967年冬和1970年晚秋却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气候变化:降温早、降温猛和持续时间长。如1967年冬的气候变化和历年同期比较有如下不同之点:第一,气温下降猛烈。据灵武气象站记载,1952—1966年15年来,11月份平均气温为1℃,1967年则为-0.4℃,略低于历年平均值;12月份历年平均气温为-6.4℃,1967年则为-12.4℃,相差达6℃。历年12月上旬平均气温为-5.1℃,1967年则为-13.7℃。12月份平均气温和上旬气温均低于冻害严重的1954年。第二,低温持续时间长。历年元月和2月平均气温分别为-8.2℃和-3.8℃,而1968年同期平均气温分别为-9.8℃和-8.9℃。第三,降雪较多,积雪时间长。1967年11月24日—27日连续降雪4天,降水12.2毫米。至11月28日气温猛降至-11.1℃,以后气温继续下降,至12月10日,绝对最低温度降低到-21.9℃。
1970年晚秋的气候变化更为反常。9月29日到10月1日3天内,日绝对最低温度分别猛降到-4.1℃、-4.8℃和-4℃。每天0℃以下低温均持续5个小时以上。根据历年记载,只有1968年9月28日,日绝对最低温度曾下降到-0.5℃,其他年份同期均高于此值。
1967年11月底,幼树进入休眠期不久,1970年10月初,幼树生长活动尚未完全结束,突然遭到较历年同期为低的气温变化,这是苹果树两次受冻的外界原因。果树在地上部活跃生长时期,形成层对低温最敏感。而在果树休眠期,形成层抗寒力最强,皮层和木质部外围幼嫩组织抗寒力较差。形成层活动停止的顺序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最后结束活动的是主干部分。这是1967年冬季多数幼树主干受冻,而主干以上部位反未受冻的一个主要内在因素。另外,地面温度较低也有一定关系。
至于1970年的冻害,由于幼树各部分形成层均未完全结束生长活动,因此,就一株树而言,受冻的部位就更大。但由于降温仅为-4.8℃,因此,树龄较大,又有较厚皮层保护的主干或主枝下部,则未受冻害。
2.地形的影响:在两次冻害的调查过程中,都比较明显地看出,地形对冻害程度有很大影响。地形较高、或有一定坡度的倾斜地,冻害较轻;低凹地冻害较重。有的相邻地块,高差不到1米,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如1968年调查,地形略高的2—1—23号园,18株国光仅受冻3株,冻害指数为10.5%;而地形较低的2—1—19号园,18株国光就有16株受冻,冻害指数达61.1%。1970年的冻害受地形影响表现的差别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这次早霜冻是由于寒流引起的。冷空气团随着地形由高向低移动,最后停留于低凹地,致使低凹地的果树受到更为严重的冻害。以全场冻害情况看,三级和二级提水灌区品种和一级提水灌区相同,树龄又较小,但由于地形高或为倾斜地,冻害极轻,只是在几块低凹盆地中发生了较严重的冻害。一级提水灌区的苹果,树龄虽较大,但由于位于三级和二级的下部,地势较低,冻害反而严重。现以一级提水灌区为例,按地形高低分别计算不同品种受冻情况如表4:1号1、2、3、4区地形较高,国光、元帅、金帅冻害指数依次为1.8%、0和1.5%;而在地形较低的2号3区和3号3区,三个品种冻害指数依次为20.4%、23.5%和37.6%。一般冻害严重的青香蕉,在地形略高的3号2区,冻害指数为9.8%;而在地形较低的3号3区则高达68.3%。
3.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二队3亩以国光为主的5年生幼树,1967年由于给间作物结束追肥、灌水的时期过迟,37株中就有33株整株被冻死。三队36株4年生国光,由于同一原因,营养生长旺盛,1967年冻害后,全部被冻死。如表1所列元帅及金帅两个品种在一般园冻害很轻,而当肥,水施用不当时,冻害也显著加重。
1967年年降水量321毫米,是我区降水量较多的一年(灵武气象站记载:全年降水量220毫米—333毫米),如果灌水过多,加上迟施氮素化肥,势必延迟幼树的营养生长期,破坏正常的越冬准备而降低其抗寒力。在两次冻害中,也可看到历年营养生长停止较早的一些“小老树”,冻害均较轻。足以说明在栽培管理上,采取能够促使幼树及时停止生长的措施,对提高其抗寒力是十分重要的。
防护林对减轻冻害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从两次冻害中可以看出,只有幼树距防护林很近,同时在立地条件较好和合理管理的情况下,它才能起到减轻冻害的作用。如二队紧靠防护林有24株国光,1967年只有两株受冻,冻害指数3.1%,三队紧靠渠旁柳树生长的3株4年生国光,完全未能受冻,而在同一块地距柳树较远的6株国光,有5株全部地上部被冻死。距离防护林较远,特别是地形凹或管理不良时,防冻效果即不明显。如二队1号4区有的地块,西北和北边都紧邻防护林或渠畔,最远的幼树距防护林不过30米,但由于地形低,12株国光仍有9株受冻,冻害指数达56.25%。1970年冻害中,该地块受冻也较严重。
4.品种问题:各品种的耐寒性表现不一。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管理条件下,耐寒性也有很大差别。如上所述,国光在两次冻害中,受冻均较重,但在地形较高、合理管理的条件下,冻害又大为减轻。最不耐寒的品种如青香蕉,表现也是如此。因此,在评定一个品种的耐寒性时,需要考虑地形和管理条件这些有关因子,不能对某一品种孤立地作结论。根据这种见解,可以把调查的几个品种分为以下几类:(1)最耐寒品种:黄魁、红魁、金它恩、尔其孜里蒙和紫云等,这几个品种在两次冻害中,即使立地条件较差,也未受到冻害。(2)耐寒品种:早生旭、旭、花嫁、倭锦等。这些品种在立地条件不良时,只发生轻微冻害;(3)较耐寒品种:红玉、新红玉这两个品种在立地条件较差,但管理适当时冻害较轻;(4)不耐寒品种:国光、祝、元帅、金帅等。在立地条件好,管理适当时,冻害不严重,否则,冻害指数显著提高;(5)最不耐寒品种:青香蕉。即使立地条件较好,管理适当,如遇冻害严重年份,也会发生较其他品种为重的冻害。元帅、金帅这两个主要品种,在1967年的冻害中,受冻较轻,但在1970年冻害又较严重,为了谨慎起见,仍将其列入不耐寒品种中。
三、受冻果树的处理及预防冻害的措施
1.受冻果树的处理。苹果树受冻后,有的整株死亡,有的仅冻死某些主枝或梢部。对于明显的早已枯死的受冻部分,可及时剪除或锯去,以利伤口愈合,防止腐烂病蔓延。但根据生长期观察,受冻后木质外围组织变色的枝条或主干,形成层细胞不一定全部死亡。而当春季生长开始后,这些未死亡的形成层细胞,又会分生出新的幼嫩组织,并将受冻变色的木质包围起来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这种恢复生长的现象,可以表现在主干或枝条的整个周径,也可以出现在周径的某一部分。如果表现为后者,就会在主干或枝条上形成一些明显的凹陷下去的不规则伤疤。因此,对木质部外围组织变色已达一周的受冻树,不可过早从基部锯除。
受冻后又恢复生长的幼树,一般都表现新梢开始生长不良,故在生长期应加强肥、水管理,为了避免秋梢结束生长过晚,生长后期不要追肥,并适当控制灌水。
2.冻害预防措施。
(1)选择适宜的园地:新发展果园,应尽可能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倾斜地,至少应选择大面积的平坦地。避免在地形低凹的地区栽植苹果。这不仅对避免冬季低温造成冻害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减轻花期霜冻为害也有好处。在地形复杂的大片荒地建园时,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高地、坡地栽植果树,低凹地种植其他耐寒作物。
(2)合理安排品种: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固属重要,但合理安排品种也不容忽视。这几年被列为宁夏地区推广的几个主要品种,如:国光、元帅、金帅等,耐寒性都较差。而几个耐寒性强的品种,又多为早、中熟品种,且品质较差,不宜大面积栽培。因此,根据地形合理安排品种非常重要。即:高地、坡地安排耐寒性差,品种优良的品种,条件较差的低凹地可栽植耐寒性强的品种。我场历年受冻严重的部分低凹地(指地形较低),拟采取补植或加栽耐寒品种的办法进行补救,以免这些低凹地的果树长期有干无冠,不能结果。
(3)加强栽培管理:应在生长前期早追肥、多灌水;生长后期停止追肥、控制灌水以促使幼树既能抽生一定长度的健壮新梢,又能及时结束生长,进入越冬准备。这一措施不但对减轻冻害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防止冬、春幼树抽干的关键。在修剪方面,防止剪截过重、刺激新梢生长过旺。为了促使新梢及时停止生长,更多地积累营养物质,可以试喷生长抑制剂如矮壮素等。
(4)改善防护条件:对现有防护林应加强补栽和管理工作;林带树木严禁乱伐;渠畔和路旁加栽临时性速生树木如杨、柳等,以改善小气候,提高防护效能。
(5)及时保护树体:根据预报,如当年冬季温度偏低或有突然大幅度降温可能时,冬灌前后及时对幼树采取主干包草或北面打半圆形土埂的方法进行保护,以便提高或稳定树干周围温度,减轻冻害。
197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