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乔化砧及矮化中间砧苹果密植试验
魏象廷 喻菊芳 唐世雄 苏东岩
苹果密植栽培,具有结果早、单位面积产量上升快、亩产高、收回投资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乔砧密植为了控制树冠大小必须采用人为措施,如修剪、环剥等,而利用矮化砧密植则可通过矮化砧来实现对上部的致矮作用。为探索在我区气候条件下,利用乔化砧和矮化砧进行苹果密植栽培的可能和实际经济效益,我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0年在灵武园艺实验场沙地进行了乔砧和矮砧苹果的密植栽培试验,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设在灵武园艺试验场二级扬水灌区,为新垦沙荒地。土壤沙性强,渗水快,肥水差,局部含有砾石层。
乔化砧密植田3.24亩,1977年春定植,行株距3米×3米,亩栽74株,品种为金冠和秦冠,个别混有国光和早生旭。矮化中间砧密植田5亩,1980年春定植基砧为新疆野苹果,栽培品种为金冠;间有个别红星。以M做中间砧,行株距为3米×2米×1.5米,亩栽180株,以M和M做中间砧。行株距3米×2米,亩栽111株;另外M的2×1米高密度观察田。每年春季施肥一次,以油饼和羊粪为主,5月份追施尿素一次。定植后均留70厘米高定干。乔砧密植田除了中心干延长外。其余主枝2—3年内不短截,不疏枝,以后每年适当轻短截,并逐年疏除个别过密主枝,矮砧密植田也不疏枝,为了平衡树势,只对个别强枝轻短截。为了促花,乔砧密植田于定植后第3年开始,每年对部分主枝施行环剥,矮化砧密植田不采用任何人为促花措施。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一)乔砧密植田。
1.树体的生长状况:乔砧密植田由于土壤肥力差,供肥又属一般水平,所以定植后三年以内生长势都较弱,第四年才转旺,在3×3米的密植条件下,第九年树冠表现如表1。
表1 乔砧密植田第九年树表现 单位:(cm.m.个)
从表1表明:乔砧密植田一般树势中庸偏旺,由于第一层主枝数目多,上层主枝数目少,光照条件基本良好。
2.产量:每年对产量都就地称重。定植后第四年开始见果,连续六年的产量见表2。
表2 历年产量表 单位:斤
这一产量水平和同一地段稀植大冠田比较或与区一般苹果稀植园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相邻大面积乔砧稀植园系1966年定植,每亩栽植12—16株,主栽品种为元帅,授粉品种为金冠(4∶1),1982年以前,平均亩产徘徊在600—800斤。从1983年即第17年开始亩产达千余斤,低产的原因除了品种和花期霜冻外,与栽植过稀,不能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有相当关系。另外,区内一些稀植苹果园,即使管理条件较好,幼树能够正常生长,定植后第四年亩产291斤,五年亩产1300斤。五年亩产1300斤的实例也属少见。
(二)矮化中间砧密植田。
1.体生长状况:通过六年的观察,只有M9上部的致矮作用明显,六年平均株高只有2.9米;M4和M7作中间砧,1—6年生幼树每年生长量和一般乔砧苹果几无差别。如六年生金冠以M7作中间砧,平均株高2.85米,以M4中间砧平均2.90米。利用M9作中间砧时,中间砧段表现明显粗大(即大脚现象);M7和M4则无此现象,基砧、中间砧和栽培品种三者粗度都比较协调一致。
2.产量:矮化砧苹果定植后第9年开始结果,连续三年产量,见表3。
表3 矮化砧金冠密植田三年产量统计表
利用矮化砧做中间砧,对提早结果和提高产量的作用以M9最为显著,在不加任何促花措施情况下,定植后第三年,在96株中有41株开花,第四年亩产860斤。第五年亩产1194.3斤。第六年亩产2236斤。其次为M4第五年亩产623.8斤。第六年达千斤以上。M7第五年亩产虽也有660斤,但第六年仍为665斤。和乔化砧密植田相比,以M9做中间砧具有更多的优越性。M4和M7在六年前与乔砧密植田的产量没有明显差别。
3.矮化砧木的越冬:一般认为,M系矮化砧抗寒性较差,M9尤甚。但实际观察结果M9、M4和M7,只有M9表现越冬易抽条。在1981年晚秋冻害中,中间砧段上发生过局部冻害,寄接于新疆野苹果上的矮化砧幼树,冻害较严重见表4,但高接在成龄树上的矮化砧则未发生冻害。因此,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利用矮化砧做中间砧。在我区有一定发展前途。
表4 二年矮化砧苹果中间砧受冻情况1981年
三、经济效益
(一)乔化砧密植田,管理属一般水平,除沙地保水力差,每年灌溉次数较多外,其他如施肥、中耕除草、喷药等都无特殊照顾。树体管理。包括冬剪和夏剪)比较省工,从第一年定植到第九年生,亩总计支出为:苗木费22.2元,基肥款479.52元,追化肥款70.31元,农药51元,水费90元,再加上人工费240元,合计953.53元。按九年平均每年支出为105.94元。亩收入从第四年开始挂果,到第九年共收苹果13465.09斤,每斤苹果按0.25元计算,共收入人民币3366.27元。按每年每亩平均,收入为374.03元。减去每年每亩的支出105.94元,实际每年每亩盈余268.09元。九年共盈余2412.81元。
(二)矮化中间砧密植田,以M9产量计算,每年每亩投资和乔砧密植田基本相似,即每年投资105.94元,六年总投资635.64元。总产苹果4290.3斤,每斤0.25元计算,产值1072.6元,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即1072.6-635.64=436.96元(赢利)。即六年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还盈余436.96元,
果树是多年生作物,从苗木定植到开始见果,从见果到形成相当产量,总要经过一段无产期。进入结果期后,产量就会很快上升,获得大量利润。栽植果树应尽可能缩短无产期,做到投资少、收益快、收效大。利用乔化砧或矮化砧进行密植栽培就是达此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过去,在稀植情况下。亩栽(13—16株)由于要求树形标准化,往往修剪过重,幼树开始结果较晚。结果后又由于单位面积株数少,产量难以很快提高,所以果树定植后七八年内收益很少,甚至没有收益。从本试验初步结果看,密植具有很多优越性,即使在一般管理水平下,收回投资也远较一般稀植为早。如乔化砧密植田定植后九年内,每年每亩平均纯盈利268.09元,矮化砧密植田定植后第六年收回全部投资,每亩盈余160元,这一产量虽属低水平,但一般稀植园难以做到。
四、讨论
(一)选择品质好、结果早、易丰产的优良品种是矮密栽培获得最好经济效益的基础。金冠和秦冠都具备上述条件,且腋花芽结实能力强,定植后第四或第五年的产量部分靠腋花芽结果。富士虽结果较迟,但果实品质更优,经济价值更高。
(二)乔砧密植采用3米×3米,亩栽74株的密度,在一般管理水平下,定植后九年枝头开始交叉,如果对主枝开始逐年缩剪,前后将维持15年无需间伐。如考虑机耕作业,可行距放大到4米—5米,株距保持在3米左右,亩栽55—44株,矮密只有六年的观察结果,密度是否合适,尚难作出结论。
(三)密植采用近乎自然树形的整形方法,定干后由剪口芽下发出的枝条全部保留,中干上部则留枝较少。由于主枝上少下多,对树冠上部起到了抑制作用,下部留枝多(5—13个),可以分批环剥,增加早期产量。从第五六年起逐年疏除已经开始密挤的下部主枝。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下部主枝由于开始未短截有“光腿”现象,枝组松散不紧凑,树冠偏高,拟逐年进行调整。夏剪对促进幼树提早结果具有明显作用,但为了简化手续,便于群众掌握,本试验只采用了环剥促花的措施,这可能是前期产量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
(四)营养和生殖生长既矛盾又统一。根据上质沙性强,适当加强土、肥水的管理。但幼树前期还是生长中庸,说明施肥量不足,促进营养生长不够。这可能是幼树早期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但在增肥料时应考虑到灌区幼树越冬易抽干这一特殊问题,既不能因噎废食,不敢增施肥料,加强灌水,促使幼树健壮生长也不能生搬硬套外地经验,一味大水大肥促长,导致幼树抽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