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小卷蛾生活史观察及防治试验
唐世雄 苏东岩 游 泳 魏象廷 张旭春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t Roslerstamm)又名小黄卷蛾,俗名“舔皮虫”“卷叶虫”,是多种果树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我区不少果园发生较重。在我场主要为害苹果。据1978年调查二队果园虫果率达27.77%。1984年全场虫果率8%,受害果实达56万斤。为了防治其为害,1985年以来我们利用人工饲养结合田间调查,对其生活史作了较系统观察,并用赤眼蜂和化学药剂进行了大田防治试验。
一、生活史观察
从4月上旬开始定株定枝,每两天观察记载1次,并采集幼虫放入瓶中,室内饲养观察记载。成虫期用糖醋液四处诱集记载,每日上午统计成虫发生情况。
根据多年观察,苹果小卷蛾在我区每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做小白茧在树干剪据口及老翘皮处群集越冬。4月中旬,随着果树的萌动、展叶,越冬幼虫开始出蜇,5月上旬达出蜇盛期。下旬至6月下旬为化蛹期,蛹期8天,越冬代成虫6月上旬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羽化后1—3天开始产卵,卵期7天,第一代幼虫6月中旬开始孵化,下旬为盛期。
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蛹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期,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孵化,继续为害果实,10月上旬开始结茧越冬。由于各代虫期历史较长,故常世代重叠,虫态混生,形成两代幼虫接续为害。年生活史如表1所示。
表1 苹果小卷蛾年生活史1985
注:成虫+;卵·;幼虫-;蛹⊕;越冬幼虫(-)。
二、生活习性及危害
越冬代幼虫出蛰后先啃食嫩叶和花蕾。展叶后将叶片用丝缀合在卷叶内啃食叶肉,幼果期开始危害果实,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烈,特别是坐果率高的品种(国光、金冠、紫芸等),受害尤为严重。幼虫长将叶片贴附果实表面,潜伏期间啃食果面及梗洼的果肉,使果实呈洼坑畸形,严重降低果实品质和储藏能力。幼虫活泼,稍受惊扰即吐丝下垂,幼虫老熟后,再被害叶内化蛹,成虫羽化后蛹壳仍贴附原处,成虫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并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成块产于叶背、果面,每块有卵几十粒至上百粒不等,卵呈淡黄绿色,排成鱼鳞状。
三、防治试验
1.赤眼蜂大田防治试验。根据外地资料介绍,赤眼蜂对此虫的卵有较高的寄生作用,我们于1979—1981年先后从山东威海市引进了松毛虫、赤眼蜂和柞蚕茧。利用柞蚕卵繁蜂于卷蛾产卵期放蜂,经调查,放蜂区虫果率为10.2%,对照区为18.4%,效果比较明显。
2.药物防治实验,选择虫口密度较高的果树区。金冠、国光各20株。以单株为1小区选用4种药剂(见表2),顺序排列重复10次,分别于5月6日(越冬幼虫出蜇盛期),6月27日(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喷药,药后调查杀虫率,果实采收时统计虫果率,计算防效如表2。
表2 药剂防治小卷蛾效果调查1985年
从表2看出,以上4种农药对苹果小卷蛾的杀灭,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杀虫率均在90%以上,其中尤以90%的敌百虫100倍稀释液为最佳,杀虫率为99%。从好果率也可明显看出良好效果,见表3。
表3 防治区虫果率调查
我场从1985—1988年均在元帅落花期喷布50%辛硫磷1500倍稀释液,在生理落果结束后的六月底。结合防治红蜘蛛喷布80%敌敌畏800倍稀释液加三氯杀螨酸1500倍稀释液,或90%敌白虫1000倍稀释液加三氯杀螨醇1500倍稀释液。既防治了小卷蛾、又兼治了红蜘蛛,减少了打药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四、小结
1.通过近10年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掌握了苹果小卷蛾在我区的生活史及发生规律。该虫在我区自然条件下每年发生两代。世代重叠,幼虫在生长季节全年为害。是本区苹果桃、杏等果树主要害虫。
2.由于每年4月份气温并不完全一致,小卷蛾各生长期亦不完全相同会相差数天。故在防治上必须狠抓田间虫情实际,准确观察掌握越冬幼虫出蜇盛期和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这两个关键的防治期进行喷药,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有条件的地方,当小卷蛾越冬代成虫产卵初期、每隔4天分期。分批释放松毛赤眼蜂,每亩共放5批20万头、卵寄生率可达99.33%。
4.敌百虫、敌敌畏对苹果小卷蛾的幼虫、成虫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在花期和生理落果期使用会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因此,花期和生理落果期严禁使用。小卷蛾幼虫、体小、极其活泼,受惊后吐丝下垂。喷药时必须注意均匀周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