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乔砧密植苹果14年的变化和体会
魏象廷 喻菊芳 魏天军 唐世雄 苏东岩 雍 文
1977年,灵武园艺场二级提水灌区新垦沙荒地上栽植3.24亩乔砧密植苹果。到1990年,这片密植园已是14年生的成龄树了。它的结实状况如何?有些什么经验和教训,以下作一简要介绍。
一、密植园的基本情况
密植园行株距均为3米,亩栽74株。品种为金冠和秦冠,定植时混杂有少数早生旭和国光等。土壤沙性强,保肥、保水性差,地下水位低(6—7米)。
密植田管理属一级水平。每年春季施基肥一次(羊粪为主,间有油渣),灌水时追以尿素为主的化肥1次。全年灌水5—6次,比相邻25年生稀植苹果多灌1—2次水。树形为一层多主枝小冠疏层形。对红蜘蛛及桃小食心虫等主要害虫基本上能够及时喷药防治。
二、14年生成龄树发育状况
密植园14年生树,主干周径平均52.3厘米(距地面10厘米处),最粗65厘米。树冠上下保留的大小主枝数平均12个,最多14个。经过反复落头,树高平均3.3米。行间尚保持0.5—1米的空隙,株间枝条已经密接。多数植株表现上强下弱,中庸偏旺。由于幼树期强调轻剪长放,主枝基部有光秃现象,枝组不够紧凑。生长季节,园内有些郁蔽,内膛及下层枝上花芽瘦弱,果实着色不良。全园只有两株红星因腐烂病死亡,一般树体无腐烂病。
三、历年产量变化
产量如下表。
14年生密植园历年产量(公斤)
3.24亩乔砧密植田14年(1977—1990年)中每亩平均累计产量为22230.82公斤,若以14年(从定植到第14年生)平均,每亩每年产果实1587.91公斤。若从结果开始计算(第4年到14年)共计11年,每亩每年产果实2020.98公斤。这样的产量水平不算高,但和原来的稀植园相比,前期产量明显较高,显示了乔砧密植苹果园的优越性。
四、几个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
通过14年的管理和观察,对乔砧密植苹果园的建园和后期管理有以下几点体会。
1.乔砧密植苹果的建园密度问题。
苹果的栽植密度与充分利用光能、促进幼树早结果、早生产有密切关系。从早期产量来看,密比稀好。可以说单位面积株数越多,早期产量越高。如1976年秋在灵武园艺场三队苗圃挖苗时,按行株距1.35×1米的密度留金冠苗0.291亩、123株(比理论株数少20株),1978年(相当于定植后第二年)5月底对幼树全部进行主干环剥,1979年开花朵率达85.7%,每株平均有花序43.7个(包括腋花芽)。5月1日晨发生严重霜冻后,仅幸存的花结果实称产量145.75公斤,平均亩产仍达500公斤。如无冻害,根据一般金冠坐果率和单果重计算,亩产可达1478.8公斤。又如,中国果树研究所和宝鸡市桑果工作站主持的“旱原坡地苹果密植丰产研究”,定植后3年亩产500公斤以上,10年平均亩产1610.25公斤,其定植距离为2.5×1.5米,亩栽178株。尽管密植园的早期高产是通过综合技术管理措施实现的,但单位面积株数多是先决条件。不过这种密度和高产期到底能维持多少年就很难估计。根据本试验观察,3×3米行株距、亩栽74株的密度,不到10年,枝条就已相互密接。在区园艺研究所1985年定植的4×2米密植园,定植后5—6年,行内枝条也已互相交接(枝展2.03×2.27米)。虽然通过修剪可以调节树冠的大小,但要长期维持下去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定植后15—20年考虑,栽植密度一定要适度,不能一味追求高密度。建立大面积密植园,还必须考虑到行间的机耕问题,至少也要让手扶拖拉机能够顺利通过进行运肥、运果和中耕灭草等作业。本试验3×3米的行株距,早已全部依靠人工送肥运果,用工量至少超过稀植园1倍以上。目前推行的5×3米密度考虑是比较适宜的,如果进一步加密可采用4×3米的行株距,10年、15年之后,间伐株改为4×6米,即将株距变行距,行距变为株距。
2.密植园的稳产优质问题。
密植园的前期产量显著高于稀植园,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但是到底高到何程度才算达到标准,各地情况很不一致。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6—10年生的苹果密植园,亩产稳定在4000公斤左右。但是当1990年树龄15年生时,腐烂即遍及全园,产量和果实品质均明显下降。汪景彦报道,河北石家庄果树所的乔砧苹果密植园,5—7年生产量逐年提高,8年生时便大幅度下降。原因是7年生每亩枝量已达到15.5万—23.3万个,超过了稀植园盛果期大树的枝量。我区密植园的前期产量一般较低,如本试验定植后第五年亩产只有694.4公斤;区园艺所的密植试验田,小面积7年生秦冠亩产达到2334.9公斤。根据观察,凡是前一年结果多,第二年就会出现小年。本试验密植田定植后第八年亩产1214.1公斤,第九年上升为亩产3168.6公斤。第十年下降到2321.5公斤,第十一年又上升为3491.5公斤,大小年幅度达47%。随着大小年的出现,果个变小,着色差,果品质量明显下降。除了树龄变化,枝叶萱增加,园内出现郁蔽现象外,疏果不彻底是其主要原因,而不疏果超负荷的高产,引起腐烂病大发生在我区过去的稀植园中是有深刻教训的。可以设想,密植园如不控制产量,单纯追求高产,其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当密植园幼树结果量达到一定高度时,及时抓好疏花疏果,严格控制产量,是密植苹果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至于密植园出现高产后,到底每亩保持多少产量为宜,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初步设想,在我区具体气候条件和一般管理水平下,亩产最好不要超过3000公斤。这样,栽植距离为5×3米时,单株平均产量为68.2公斤;4×3米平均为54.5公斤。也就是以“株”定产。当然,在一个密植园的群体中,各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结果状况都不会完全一样,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强树多留果,弱树少留果。产量得到适度控制后,果品质量就会大大提高,特别是可以延长盛果期的年限,延长密植园的寿命,而延长果园寿命在我区苹果幼龄阶段经常发生抽干、烂干、建园不易的情况下,更具有特殊意义。
3.乔砧密植苹果的树形问题。
乔砧密植苹果到底采用什么树形好,目前尚无定论。根据宝鸡的经验,以折叠扇形最好。但在我区比较像样的折叠扇形整枝还未见到。有的提出两主枝篱壁形,也因为树龄较小(4—5年),从树体主枝安排上还辨认不出该种树形的基本特点。多数密植园采用的是主干小冠疏层形,但名虽相同,实际在中干上配备的主枝数则多少不一。有的在一层仍留3大主枝,有的则留主枝较多。如本试验开始时一层留主枝,最少5个,最多达13个,即基本上保留了一层全部分枝。小冠疏层形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采用是由于整形容易,符合轻剪的要求;同时可以对其中一部分主枝进行环剥,提早促花结果。但随着树龄的增长,枝叶量的增多,必须及时对树冠结构进行调整。一是疏除主枝。如本试验从定植后六七年开始就对一层主枝逐年进行疏除,疏枝后的伤口已基本全部愈合。如果此时仍强调多留枝,就会造成内膛郁蔽,花芽形成不良。第二是反复落头,降低树高。稀植园主干疏层形树冠标准高度为4—5米,而密植园在树高3.5米时就显得内膛和下层光照不良。因此,对栽植七八年生的密植树就需要反复落头,使树高最多不超过3.5米。第三是由于幼树生长较旺,又采取轻剪长放的修剪方法,主枝后部往往会出现光腿现象,分布在主枝上的枝组也不够紧凑。所以在幼树开始大量结果后,就应及时抓好枝组的培养。我区乔砧密植苹果园多数建园只有4—6年的时间,本试验建园较早,但也只有14年,如何保持在20年或更长的时期内,树冠枝叶疏密适度、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果实品质的提高,是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4.密植同的技术管理问题。
乔砧密植苹果园由于单位面积株数较原来的稀植园要增加2.75—5.18倍(密植园每亩44—83株,稀植园16株),所以不但苗术费用明显增加,其他如肥料和树体管理费也需要大大增加。即便是密植园收益较早、可以较快地得到补偿,但在我区具体条件下,密植园能够达到5年收支平衡、7—8年收回全部投资就算不错了,和过去的稀植园比较,也算有了很大进步。但据了解,在我区新建的密植苹果园中,绝大部分都是资金不足,难以实现上述目标。特别大面积密植园困难更多。比如,一个100亩大的密植园,从定植到第四年,每年每亩至少需要投资150—200元。4年累计投600—800元,百亩即需6—8万元。筹集这笔经费,相当不易。因此,在资金普遍短缺情况下,在管理上提出宫简不宜繁的设想和建议。譬如,为了促进幼树花芽形成,经常采用扭梢、曲枝、拉枝、拿枝、环剥、环切等多种方法。比较起来拉枝、环剥效果最好,那就只用拉枝、环剥两种方法。又如,定植时坑穴的大小,可以根据土壤情况灵活掌握。如土壤质地较沙,上下层土壤质地比较一致,就不必一定要求挖大穴。总之,在有限的资金使用和分配上,首先应考虑如施肥、灌水、防虫等能够保证幼树健壮生长的主要措施的贯彻执行,对效果不明显的一些辅助性或重复性措施,尽可能省略以节约资金。
五、今后的打算
我国利用乔砧苹果进行密植栽培大概只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乔化砧术不能抑制地上部的树体生长,所以栽植密度过大的密植园往往在前期获得高产后,就因园内枝叶郁密、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不得不开始间伐之或更新。如前述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的4×2米密植园,在全园可能是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但是定植后15年就开始出现问题。据介绍,该密植园还可持续5年左右,即整个生命周期可达20年。本试验从定植到1990年也已14年,年平均亩产虽然只有1587.9公顷,但树体比较完整。对该密植园的处理有两种设想:一是隔行间伐,将行距改为6米,株距3米不变,每亩株数保持37株,二是维持现有密度,通过修剪调节树体大小,争取再继续观察6年,当树龄达到20年时再根据情况采取处理办法。目前各地对乔砧苹果密植园的结果,褒贬不一,但从本试验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由于在我区自然条件下存在幼树越冬容易抽干问题,一般要求幼树不能过旺生长,因此,园内出现郁蔽时期较晚,如果及早注意解决好密植园的郁蔽问题,在我区利用乔砧苹果进行密植栽培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