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旱地种植
山旱地种植占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有灌溉条件的不到5万亩。
二、种植面积、产量波动较大
一是灾年种植面积扩大,正常年份减小。二是当某种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时,首当其冲的是包括豆类在内的小杂粮。三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新品种和新的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生产中良种缺乏和栽培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四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种植方式,使得农户习惯于粗放经营。这样的经营科技含量低,投入不足,产量低而不稳,也影响了优势的发挥。
三、科研力量较弱,品种偏少
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种子管理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保存了小杂粮科研项目,并把豌豆和小麦、玉米、水稻一样列为品种审定的重点作物。但科研力量较弱,4种作物研究只配有3个科研人员,明显低于全国,也低于其他作物科研人员配比。科研经费“十一五”期间给豆类(含豌豆、蚕豆、扁豆)每年2.0万元,与全国差距较大。豌豆、扁豆、蚕豆花期短,蚕豆还有30%~50%的异交率,品种选育难度大。目前用于生产的品种仍以引进为主,杂交育成的品种几乎没有。因全国豌豆、蚕豆、扁豆选育单位较少,品种引进严重受限,所以在生产上优良品种偏少,其中,豌豆品种含地方老品种在内共10个,除去使用年代较长的和已经不适应的品种,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的品种不足5个;蚕豆连同地方品种共3个,能够继续使用的品种只有2个;扁豆连同地方品种共3个;草豌豆多年来没有进行新品种选育,生产上仍以地方品种为主,而且只有1个。
四、传统加工,增值小
长期以来,由于粮食短缺,因此在豆类生产方面以追求数量为第一目标,以满足温饱为第一需求,少量的农产品加工仅仅是农业的拾遗补缺,严重滞后。也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下,对农产品加工没有过多的要求。尽管以豆类为主的小杂粮加工项目有21项,但无论是豆芽,还是粉面、粉丝加工等,基本都是以家庭式小作坊、小食摊、小型生产企业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食品加工业,长期保留着粗加工的简单化、随意性特点,技术含量低,增值小,对小杂粮生产拉动能力有限。
五、企业参与少,带动能力较低
近年来,围绕豆类等小杂粮建立了几个加工企业,但由于加工能力差,加工工艺水平较低,市场风险大,信息渠道不畅,销售体系不健全等,带动能力较低。
六、营销风险大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绝大多数农户不能按照销售要求种植,以实际行动保销路,掺杂、掺假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造成收购企业受损,销路阻塞,再次回到有产品卖不出去的老路上来。目前,我区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仍然缺位。长期处于颠簸状态的豆类,由于面积的不稳定,造成销路的不稳定,往往出现有销路时没产品,有产品时销路不畅,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介入和企业的运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