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蔬菜生产概况

蔬菜生产概况

时间:2024-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兴蔬菜包括新引进的西洋蔬菜、稀有乡土蔬菜、新型芽苗菜以及野生采集或人工栽培的山野菜等。由于蔬菜生产的监督检查体系部健全以及受零散蔬菜生产模式的限制,目前难以对整个蔬菜的标准化生产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蔬菜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标志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的种类品种,积极开发无污染的山野菜,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重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任务二 蔬菜生产概况

img8

图1-7 1980~2008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增长示意图

一、我国蔬菜生产的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图1-7)。

2.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666.8万亩,产量2.47亿吨,总产值6769.71亿元,净产值5248.98亿元。设施蔬菜用22%的播种面积,创造了36.84%的产量、63.1%的产值。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10154元,比露地生产高出3~5倍,投入产出达到1∶4.45。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呈明显的优势区域集中分布状态,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及黄淮地区,约占全国的57.2%;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国的19.8%。

3.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

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标志是:蔬菜生产逐步良种化;管理日趋规范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提高;蔬菜生产信息化、专业化、集成化的步伐加快。

4.市场销售体系基本建立

当前,全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市场为中心,以地方或区域性市场为补充的完整市场销售体系。集散型、运销型、保险与加工型等现代蔬菜流通模式已成型,契约销售、订单销售、中介销售、网上销售等多种形式的交易方式为蔬菜销售提供了有理保障。

5.出口蔬菜有了较大的发展

出口蔬菜以其较高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129.6亿美元的情况下,我国蔬菜出口却创造了66.7亿美元的顺差。高于渔业贸易顺差54.4亿美元),畜牧业(贸易逆差26.9亿美元),出口发展势头良好。

6.新兴蔬菜生产初具规模

新兴蔬菜包括新引进的西洋蔬菜、稀有乡土蔬菜、新型芽苗菜以及野生采集或人工栽培的山野菜等。新兴蔬菜产品新颖、品质优良、清洁无污染、食用方便、具有保健作用,适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要求,销售量也逐年增加。

7.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生产开始步入正轨

自199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绿色食品标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等。为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生产提供了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1.蔬菜的产量和产值偏低

虽然目前我国个别地方的单产已接近世界水平,但平均产量水平却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在产值上,由于产品质量较差,深加工不足,包装档次低等原因,我国蔬菜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不高,在国内市场上价格也普遍较低。

2.产品采后增值加工处理不足

目前,我国蔬菜采后的产品整理、包装、贮存、运销、加工等处理较为薄弱,初加工品多,精加工品少,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3.蔬菜出口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为:一是出口蔬菜发展不平衡,地域间差距明显;二是出口蔬菜的品种少,出口数量有限;三是出口蔬菜产品质量较差,包装粗糙;四是出口产品档次不高,经济效益差;五是出口国家和地区范围狭窄,回旋余地有限。

4.抵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条件较差,生产方式简单,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生产模式上,以农户个体为单位的种植和销售模式还占主导地位,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5.生产资料供应滞后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蔬菜生产物资种类和数量供应不足,新材料、新品种不能及时到生产一线,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发展。

6.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的比例偏低

由于蔬菜生产的监督检查体系部健全以及受零散蔬菜生产模式的限制,目前难以对整个蔬菜的标准化生产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7.蔬菜良种大部分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培育的蔬菜品种达多数耐贮运差,不适合长距离运输,以致设施蔬菜生产用种子主要依赖进口。另外,露地生产的加工出口蔬菜也因受到进口国的苛刻条件限制,也只能种植进口国种子,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

8.病虫为害严重

由于长期连作、无序引种和流通、蔬菜品种数量的增多记忆反季节蔬菜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等原因,不仅导致原有病虫害发生加重,还造成病虫害的种类逐年增加,加大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二、我国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

21世纪初,我国蔬菜业发展的总目标是:以蔬菜科技和现代工业技术为强大支柱,逐步走专业化生产,生产、运销、加工社会化分工的产业化道路,实现由传统生产到以现代科技和现代经营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的转变。大幅度提高土地和设施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及利用价值。使蔬菜市场逐步达到数量充足、供应均衡、品质优良、种类多样、清洁卫生和食用方便。为此,预计我国蔬菜业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五化”。

1.生产标准化

蔬菜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标志之一。标准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等级标准;二是种子种苗的品种标准及农用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三是农艺技术标准;四是蔬菜的加工、包装、贮藏、保鲜、运输、标识标准;五是蔬菜生产的基础标准,如检测技术标准、农业环境标准等。

2.布局区域化

蔬菜只有进一步实行区域化种植,才能形成资源和要素配置更为合理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的商品量,从而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产品同时也便于蔬菜产品的交易和聚散,这也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经营产业化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强农民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规模,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能够较好地连接,让农民更多地获得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和流通环节的增值。

4.产品优质化

要求生产者要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今后蔬菜产品要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效应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的种类品种,积极开发无污染的山野菜,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重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5.信息网络化

建立统一完整、信息灵敏、覆盖面广的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反馈发布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批发价格和主要产地的蔬菜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