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施的环境特点及调节控制

设施的环境特点及调节控制

时间:2023-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光照条件对设施蔬菜生产起主导作用。以后开始下降,15时以后下降速度加快,直到覆盖草苫时为止。盖草苫后气温回升1~3℃,以后气温平缓下降,直到第二天早晨。到了午后光照强度减弱,温度开始下降,降到一定程度需要盖草苫保温,致使贯流放热量突然减少,而墙体、温室构件、土壤蓄热向空气中释放,所以短时间内出现气温回升。

任务二 设施的环境特点及调节控制

蔬菜栽培设施是在人工控制下的半封闭状态的小环境,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气体、肥料等。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设施建造前要考虑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建成以后主要日常管理就是对环境条件进行调节控制,才能保证为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最佳环境条件,以达到早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设施内的环境条件调控较为复杂,一方面各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作物种类、生育阶段、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只有对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调控,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一、光照

光照条件对设施蔬菜生产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光照是设施主要的热源,光照条件好,透入温室内的阳光多,温度就高,对作物的光合作用也越有利。另一方面,光照是蔬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从而明显影响到产量的高低。

(一)设施光照环境特点

1.光照度

设施内的光照度只有自然照度的70%~80%,如采光设计不科学,透入的光量会更少,而薄膜用过一段时间后透光率降低,室内的光照度将进一步减弱。设施内光照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都与自然光照度的变化具有同步性。晴天的上午设施内光照度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强,中午光照度最高,下午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少而降低,其曲线是对称的。但设施内的光照度变化较室外平缓。

设施内光照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在垂直方向上,越靠近薄膜光照强度越强,向下递减,靠薄膜处相对光强为80%,距地面0.5~1.0 m为60%,距地面20 cm处只有55%。在水平方向上,南北延长的塑料大棚,上午东侧光照度高,西侧低,下午相反,从全天来看,两侧差异不大。东西延长的大棚,平均光照度比南北延长的大棚高,升温快,但南部光照度明显高于北部,南北最大可相差20%。日光温室从后屋面水平投影以南是光照强度最高部位,在0.5 m以下的空间里,各点的相对光强都在60%左右,在南北方向上差异很小。在东西方向上,由于山墙的遮阴作用,东西山墙内侧大约各有2 m左右的弱光区。

2.光照时数

设施内的光照时数主要受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防寒保温等管理技术的影响。塑料拱棚为全透明设施,无草苫等外保温设备,见光时间与露地相同,没有调节光照时间长短的功能。而日光温室由于冬春季覆盖草苫保温防寒,人为地缩短了日照时数。

3.光质

光质即光谱组成。露地栽培阳光直接照在作物上,光的成分一致,不存在光质差异。而设施栽培中由于透明覆盖材料的光学特性,使进入设施内的光质发生变化。例如,玻璃能阻隔紫外线,对5000 nm和9000 nm的长波辐射透过率也较低。

(二)设施光照环境的调节控制

1.优化设计,合理布局

选择四周无遮阴的场地建造温室大棚,并计算好棚室前后左右间距,避免相互遮光。建造日光温室前进行科学的采光设计,确定最优的方位、前屋面采光角、后屋面仰角等与采光有关的设计参数。

2.选择适宜的建造材料

太阳光投射到骨架等不透明物体上,会在地面上形成阴影。阳光不停地移动,阴影也随着移动和变化。竹木结构日光温室骨架材料的遮阴面积占覆盖面积的15%~20%,钢架无柱日光温室建材强度高,截面小,是最理想的骨架材料。另外,生产中选用透光率高、防老化的多功能长寿无滴膜是提高设施透光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3.加强管理

保持薄膜清洁,每年更换新膜;日光温室在室内温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早揭晚盖草苫,尽量延长光照时间,遇阴天只要室内温度不低于蔬菜适应温度下限,就应揭开草苫,争取见散射光;温室后墙涂成白色或张挂反光幕,地面铺地膜,利用反射光改善温室后部和植株下部的光照条件;采用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的配置形式,改善行间的透光条件;及时整枝打杈,改插架为吊蔓,减少遮阴;必要时可利用高压水银灯、白炽灯、荧光灯、阳光灯等进行人工补光。

4.遮光

炎夏季节设施内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可通过覆盖遮阳网、无纺布、竹帘等进行遮光降温。

二、温度

(一)设施温度环境特点

1.气温

(1)与外界温度的相关性。园艺设施内的气温远远高于外界温度,而且与外界温度有一定相关性:光照充足的白天,外界温度较高时,室内气温升高快,温度也高;外界温度低时,室内温度也低。但室内外温度并不呈正相关,因为设施内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严寒的冬季只要晴天光照充足,即使外界温度很低,室内气温也能很快升高,并且保持较高的温度;遇到阴天,虽然室外温度并不低,室内温度上升量也很少。

(2)气温的日变化。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对设施的气温有着极大的影响,晴天时气温变化显著,阴天不明显。塑料大棚在日出之后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出现在13时,14时以后气温开始下降,日落前下降最快,昼夜温差较大。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揭开草苫前的短时间内,揭苫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很快上升,11时前上升最快,在密闭条件下每小时最多上升6℃~10℃,12时以后上升趋于缓慢,13时气温达到最高。以后开始下降,15时以后下降速度加快,直到覆盖草苫时为止。盖草苫后气温回升1~3℃,以后气温平缓下降,直到第二天早晨。气温下降的速度与保温措施有关。刚盖完草苫气温回升,原因是日光温室的贯流放热是不断进行的,只是晴天白天太阳辐射能不断透入温室内,温室的热收入大于支出,室温不会下降。到了午后光照强度减弱,温度开始下降,降到一定程度需要盖草苫保温,致使贯流放热量突然减少,而墙体、温室构件、土壤蓄热向空气中释放,所以短时间内出现气温回升。

(3)气温在空间上的分布。设施内的气温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白天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日射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夜间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辐射型,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上午8时至10时和下午14时至16时是以上两种分布类型的过渡型。南北延长的大棚里,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上午东部高于西部,下午则相反,温差为1℃~3℃。夜间,大棚四周气温比中部低,一旦出现冻害,边沿一带最先发生。日光温室内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南北方向上,中柱前1~2 m处气温最高,向北、向南递减。在高温区水平梯度不大,在前沿和后屋面下变化梯度较大。晴天的白天南部高于北部,夜间北部高于南部。温室前部昼夜温差大,对作物生长有利。东西方向上气温差异较小,只是靠东西山墙2 m左右温度较低,靠近出口一侧最低。

(4)“逆温”现象。一般出现在阴天后、有微风、晴朗夜间,温室大棚表面辐射散热很强,有时棚室内气温反而比外界气温还低,这种现象叫作“逆温”。其原因是白天被加热了的地表面和作物体,在夜间通过覆盖物向外辐射放热,而晴朗无云有微风的夜晚放热更剧烈。另外,在微风的作用下,室外空气可以从大气反辐射补充热量,而温室大棚由于覆盖物的阻挡,室内空气却得不到这部分补充热量,造成室温比外界温度还低。10月至翌年3月易发生逆温,逆温一般出现在凌晨,日出后棚室迅速升温,逆温消除。有试验研究表明,逆温出现时,设施内的地温仍比外界高,所以作物不会立即发生冷害,但逆温时间过长,或温度过低就会出问题。

2.地温

设施内的地温不但是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温室夜间保持一定温度的热量来源,夜间日光温室内的热量,有近90%来自土壤的蓄热。

(1)热岛效应。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进入冬季土壤温度下降很快,地表出现冻土层,纬度越高封冻越早,冻土层越深。日光温室采光、保温设计合理,室外冻土层深达1 m,室内土壤温度也能保持12℃以上,设施内从地表到50 cm深的地温都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但以10 cm以上的浅层增温显著,这种增温效应称之为“热岛效应”。但温室内的土壤并未与外界隔绝,室内外土壤温差很大,土壤的热交换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土壤热交换,使大棚温室四周与室外交界处地温不断下降。

(2)地温的变化。日光温室地温的水平分布具有以下特点:5 cm土层温度在南北方向上变化比较明显,晴天的白天,中部温度最高,向南向北递减,后屋面下低于中部,但比前沿地带高。夜间后屋面下最高,向南递减。阴天和夜间地温的变化梯度较小。东西方向上差异不大,靠门的一侧变化较大,东西山墙内侧温度最低。塑料大棚内地温,无论白天还是夜间,中部都高于四周。设施内的地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与外界明显不同。外界条件下,0~50 cm的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即越深温度越高,不论晴天或阴天都是一致的。设施内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晴天白天上层土壤温度高,下层土壤温度低,地表0 cm温度最高,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夜间以10 cm深处最高,向上向下均递减,20 cm深处的地温白天与夜间相差不大;阴天,特别是连阴天,下层土壤温度比上层土壤温度高,越是靠地表温度越低,20 cm深处地温最高。这是因为阴天太阳辐射能少,气温下降,温室里的热量主要靠土壤贮存的热量来补充,因此,连阴天时间越长,地温消耗也越多,连续7~10天的阴天,地温只能比气温高1℃~2℃,对某些作物就要造成危害。

(二)设施温度环境的调节控制

1.增温保温措施

(1)采用优型结构,增大透光率。建造温室前进行科学的采光设计,选用遮阴面积小的骨架材料和透光率高的无滴膜,增加进入室内的光量,使温度升高。

(2)减少贯流放热。热量透过覆盖材料或围护结构而散失的过程叫作设施表面的“贯流放热”。贯流放热量的大小与设施内外温差、覆盖物表面积、覆盖物的导热率、对流传热率和辐射传热率有关,还受室外风速大小的影响。风能吹走覆盖物表面的热空气,使室内热量不断向外贯流。为减少贯流放热,竹木结构的日光温室可增加墙体和后屋面厚度,土筑墙的厚度要达到当地冻土层的厚度的1.3倍,高寒地区多在墙外培防寒土;后屋面材料采用导热系数小的秸箔抹草泥,上面铺乱草,使其平均厚度达到墙体厚度的40%以上。钢架无柱日光温室,墙体和后屋面均可采用异质复合结构:后墙和山墙均砌成夹心墙,中间空隙填充珍珠岩、炉渣或苯板等隔热材料;后屋面铺一层木板,填充隔热材料,再盖水泥预制板。严寒季节,可在设施内铺地膜,增设小拱棚、二层幕,在设施外覆盖纸被、草苫等多重覆盖来减少贯流放热。同时,在设施外围加设防风设备对保温也很重要。

(3)减少缝隙放热。严寒季节,温室的室内外温差很大,一旦有缝隙,在大温差作用下就会形成强烈的对流热交换,导致大量散热。为了减少缝隙散热,筑墙时应防止出现缝隙,后屋面与后墙交接处要严密,前屋面发现孔洞及时堵严,进出口应设有作业间,温室门内挂棉门帘,室内用薄膜围成缓冲带,以防止开门时冷风直接吹到作物上。

(4)设防寒沟,减少地中传热。冬春季节,由于温室内外的土壤温差大,土壤横向热传导较快,尤其是前底脚处土壤热量散失最快,所以遇寒流时前底脚的作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对前底脚下的土壤进行隔热处理是必要的。在前底脚外挖50 cm深、30 cm宽的防寒沟,衬上旧薄膜,装入乱草、马粪、碎秸秆或苯板等导热率低的材料,培土踩实,可以有效地阻止地中横向传热。

(5)临时加温。冬季寒流来临前用热风炉、煤气罐、炭火盆等进行临时辅助加温。

2.降温措施

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冬春季多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降温,高温季节除通风外,还可利用遮阳网、无纺布等不透明覆盖物遮光降温。通风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带状通风。又称扒缝放风。扣膜时预留一条可以开闭的通风带,覆膜时上下两幅薄膜相互重叠30~40 cm。通风时,将上幅膜扒开,形成通风带。通风量可通过扒缝的大小随意调整。

(2)筒状通风。又称烟囱式放风。在接近棚顶处开一排直径为30~40 cm的圆形孔,然后黏合一些直径比开口稍大,长50~60 cm的塑料筒,筒顶黏合上一个用8号线做成的带十字的铁丝圈,需大通风时将筒口用竹竿支起,形成一个个烟囱状通风口;小通风时,筒口下垂;不通风时,筒口扭起。这种方法在温室冬季生产中排湿降温效果较好。

(3)底脚通风。多用于高温季节,将底脚围裙揭开,昼夜通风。

温室大棚通风降温需遵循以下原则。

①逐渐加大通风量。通风时,不能一次开启全部通风口,而是先开1/3或1/2,过一段时间后再开启全部风口。可将温度计挂在设施内几个不同的位置,以决定不同位置通风量大小。

②反复多次进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季晴天12~14时之间室内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2℃以上,此时打开通风口,由于外界气温低,温室内外温差过大,常常是通风不足半小时,气温已下降至25℃以下,此时应立即关闭通风口,使温室贮热增温,当室内温度再次升到30℃左右时,重新放风排湿。这种通风管理应重复几次,使室内气温维持在23℃~25℃。由于反复多次的升温、放风、排湿,可有效地排除温室内的水汽,CO2气体得到多次补充,使室内温度维持在适宜温度的下限,并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和蔓延。遇多云天气,更要注意随时观察温度计,温度升高就通风,温度下降就闭风。否则,棚内作物极易受高温高湿危害。

③早晨揭苫后不宜立即放风排湿。冬季外界气温低时,早晨揭苫后常看到温室内有大量水雾,若此时立即打开通风口排湿,外界冷空气就会直接进入棚内,加速水汽的凝聚,使水雾更重。因此冬季日光温室应在外界最低气温达到0℃以上时通风排湿。一般开15~20 cm宽的小缝半小时,即可将室内的水雾排除。中午再进行多次放风排湿,尽量将日光温室内的水汽排出,以减少叶面结露。

④低温季节不放底风。喜温蔬菜对底风(扫地风)非常敏感,低温季节生产原则上不放底风,以防冷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湿度

设施内由于覆盖物的阻隔,外界降雨对设施内的环境影响较小。水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灌溉水,人工灌溉维持作物整个生育期的需要,多雨季节设施内受降雨影响小,生产上能保持稳定。二是地下水补给,设施外的降水由于地中渗透,有一部分横向传入设施内,同时地下水上升补给。三是凝结水,作物蒸腾及土壤蒸发散失的水汽在薄膜内表面凝结成水滴,再落入土壤中如此循环往复。此外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通风换气,使设施内的潮湿空气流向外部,必然要损失一部分水分。

(一)设施湿度环境特点

1.空气湿度

设施内空间小,气流比较稳定,又是在密闭条件下,不容易与外界交流,因此空气相对湿度较高。相对湿度大时,叶片易结露,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因此,日光温室冬季蔬菜生产,需解决如何降低空气湿度的问题。设施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呈负相关,晴天白天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夜间和阴雨雪天气随室内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空气湿度大小还与设施容积有关,设施空间大,空气相对湿度小些,但往往局部湿度差大,如边缘地方相对湿度的日均值比中央高10%;反之,空间小,相对湿度大,而局部湿度差小。空间小的设施,空气湿度日变化剧烈,对作物生长不利,易引起萎蔫和叶面结露。从管理上来看,加温或通风换气后,相对湿度下降;灌水后,相对湿度升高。

2.土壤湿度

设施的空间或地面有比较严密的覆盖材料,土壤耕作层不能依靠降雨来补充水分,故土壤湿度只能由灌水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量、土壤蒸发量及作物蒸腾量的大小来决定。与露地相比,设施内的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量小,故土壤湿度比露地大。蒸发和蒸腾产生的水汽在薄膜内表面结露,顺着棚膜流向大棚的两侧和温室的前底脚,逐渐使棚中部干燥而两侧或前底脚土壤湿润,引起局部湿度差。

(二)设施湿度环境的调节控制

1.除湿

(1)通风排湿。设施内造成高湿的原因是密闭所致,通风是设施排湿的主要措施。可通过调节风口大小、时间和位置,达到降低设施内湿度的目的,但通风量不易掌握,而且降湿不均匀。

(2)加温除湿。空气相对湿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可以降低。寒冷季节,温室内出现低温高湿情况,又不能通风,则可利用辅助加温设备,提高设施内的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防止叶面结露。

(3)科学灌水。低温季节(连阴天)不能通风换气时,应尽量控制灌水。灌水最好选在阴天过后的晴天,并保证灌水后有2~3天的晴天。一天之内,要在上午灌水,利用中午高温使地温尽快升上来,灌水后要通风换气,以降低空气湿度。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沟灌减少灌水量和蒸发量,降低室内空气湿度。

(4)地面覆盖。设施内的地面覆盖地膜、稻草等覆盖物,能防止土壤水分向室内蒸发,可以明显降低空气湿度。

2.加湿

空气湿度或土壤湿度过低,气孔关闭,影响光合作用及其产物运输,干物质积累缓慢、植株萎蔫。特别是在分苗、嫁接及定植后,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以利缓苗。生产中可通过减少通风量、加盖小拱棚、高温时喷雾及灌水等方式来增加设施内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四、土壤

(一)设施土壤环境特点

1.土壤气体条件

土壤表层气体组成与大气基本相同,但CO2浓度有时高达0.03%以上。这是由于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活动释放出CO2造成的。土层越深,CO2浓度越高。

2.土壤的生物条件

土壤中存在着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土壤中保持一定的平衡。但由于设施内的环境比较温暖湿润,为一些病虫害提供了越冬场所,导致设施内的病虫害较露地严重。

3.土壤的营养条件

设施蔬菜栽培常常超量施入化肥,使得当季有相当数量的盐离子未被作物吸收而残留在耕层土壤中。再加上覆盖物的遮雨作用,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淋溶,在蒸发力的作用下,使得设施内土壤水分总的运动趋势是由下向上,不但不能带走多余盐分,还使内盐表聚。而露地土壤水分的趋势是由上向下,可溶性离子也大都随水下行,故表土内很少积累盐分。同时,施用氮肥过多,在土壤中残留量过大,造成土壤pH值降低,使土壤酸化。长年使用的温室大棚,土壤中氮、磷浓度过高,钾相对不足,钙、锰、锌也缺乏,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

(二)设施土壤环境的调节控制

1.改善土壤的气体环境

设施蔬菜栽培,每年都应施入大量的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灌水时应尽量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防止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

2.土壤消毒,改善生物环境

温室大棚要定期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土壤中残留的有害生物,切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国内多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和高温消毒,国外则多采用溴甲烷熏蒸消毒和蒸汽消毒。此外,采用电液爆土壤处理机,利用高压脉冲电容放电器,在土壤中施电形成的等离子体、压力波、臭氧可将土壤中的细菌、病毒及害虫迅速杀灭,并可将土壤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氮肥及将多种矿物质营养活化。

3.改进栽培措施,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1)合理施肥。设施蔬菜生产应大量施入有机肥,增加土壤对盐分的缓冲能力。施用化肥时,应根据蔬菜作物种类和预计产量进行配方施肥,避免超量施入。施肥方法上要掌握少量多次,随水追施。尽量少施硫酸铵、氯化铵等含副成分的化肥,这些肥料的可利用部分被吸收后,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残留在土壤中,会使土壤盐溶液浓度升高。

(2)洗盐。雨季到来之前,揭掉棚室上的塑料薄膜,使土壤得到充足的雨水淋洗。也可在春茬作物收获后,在棚内灌大水洗盐,灌水量以200~300 mm为宜。灌水或淋雨前清理好排水沟以便于及时排水。

(3)地面覆盖。设施土壤覆盖地膜或秸秆、锯末等有机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表土积盐。

(4)生物除盐。盛夏季节,在设施内种植吸肥力强的禾本科植物,使之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态氮,降低土壤溶液浓度。也可结合整地施入锯末、稻草、麦糠、玉米秸秆等含碳量高的有机物,使之在分解过程中,通过微生物活动来消耗土壤中的可溶性氮,降低土壤溶液盐浓度和渗透压,缓解盐害。

(5)土壤耕作。设施土壤应每年深耕两次,可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返盐。深耕还可使积盐较多的表土与积盐少的深层土混合,可起到稀释耕层土壤盐分的作用。铲除积盐较多的表土或以客土压盐,也可暂时维持生产。如果设施内土壤积盐严重,上述除盐方法效果不明显或无条件实施,最后只得更换设施内耕层土壤或迁移换址。

五、气体

(一)设施气体环境特点

1.CO2浓度低

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一般蔬菜作物的CO2饱和点是0.1%~0.16%,而自然界中CO2的浓度为0.03%,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但露地生产中从来表现不出CO2不足现象。原因是空气流动,作物叶片周围的CO2不断得到补充。设施生产是在封闭或半封闭条件下进行的,CO2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和作物的呼吸作用。冬季很少通风,CO2得不到补充,特别是上午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温度升高,作物光合作用增强,CO2浓度迅速下降,到10时左右CO2浓度最低,造成作物的“生理饥饿”,严重地抑制了光合作用。

2.易产生有害气体

设施生产中如管理不当,常发生多种有毒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于有机肥的分解、化肥挥发等。当有害气体积累到一定浓度,作物就会发生中毒症状,浓度过高会造成作物死亡,必须尽早采取措施加以防除。

(二)设施气体环境的调节控制

1.增施CO2气肥

现代化温室中多采用火焰燃烧式CO2发生器燃烧白煤油、天然气等来产生CO2,通过管道或风扇吹散到室内各角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多采用化学反应式CO2发生器或简易发生装置,利用废硫酸和碳酸氢铵反应生成CO2。果菜类宜在结果期施用,开花坐果前不宜施用,以免营养生长过旺而影响生殖生长。根据设施一天中CO2变化情况,CO2一般在晴天日出后1小时开始施用,到放风前0.5小时停止施用,每天施用2~3小时即可。CO2施肥宜选择在晴天的上午,下午一般不施;阴雨天气,光合作用弱,也不需施用。由于CO2比空气重,进行CO2施肥时,应将散气管悬挂于植株生长点上方。同时设法将设施内的温度提高2℃~3℃,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增施CO2后,作物生长加快,消耗养分增多,应适当增加肥水,才能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要保持CO2施肥的连续性,应坚持每天施肥,如不能每天施用,前后两次的间隔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周。施用时要防止设施内CO2浓度长时间偏高,否则易引起植株CO2中毒。

2.预防有害气体的产生

设施生产中,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并且要深施,化肥要随水冲施或埋施,并且避免使用挥发性强的氮素化肥,以防氨气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危害。生产中应选用无毒的蔬菜专用塑料薄膜和塑料制品,设施内不堆放陈旧塑料制品及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以防高温时挥发有毒气体。冬季加温时应选用含硫低的燃料,并且密封炉灶和烟道,严禁漏烟。生产中一旦发生气害,注意加大通风,不要滥施农药化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