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时间:2024-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双孢蘑菇种植对场地要求不高,房前屋后、村边地头均可建棚,棚的大小可视场地条件而定。栽培季节的确定应以各地的气候条件尽量符合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为原则,在气候条件中温度是制约因子。我国双孢蘑菇播种时间的一般规律是自北向南逐渐推迟。目前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发酵采用二次发酵工艺,包括前发酵和后发酵。双孢蘑菇菌丝不能利用未经发酵分解的栽培材料,培养料堆制发酵是蘑菇生产的重要环节。

任务三 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一、双孢蘑菇栽培工艺流程

备料→预湿→建堆→翻堆→作床→进棚→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二、菇房建设

双孢蘑菇种植对场地要求不高,房前屋后、村边地头均可建棚,棚的大小可视场地条件而定。一般棚向以东西方向为宜,坐北朝南,长7~8m,宽5~6m,不易过大。菇房内可放6个3~4层菇床架(每层床架上下间距50cm)。菇床共设三排,两边各留一个50cm宽的走道。棚室两头一端留通风口,一端留门,两走道上方每隔3~3.5m设一排气孔。这样既利于保温、保湿,又可灵活通风换气。栽培前要对菇房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石灰浆、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进行涂、喷,有条件的菇房可通入蒸汽进行高温高湿杀菌杀虫。

三、栽培季节的确定

栽培季节的确定应以各地的气候条件尽量符合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为原则,在气候条件中温度是制约因子。选择播种期是以当地昼夜平均气温能稳定在20℃~24℃,约35天后下降到15℃~20℃为依据。

我国双孢蘑菇播种时间的一般规律是自北向南逐渐推迟。因双孢蘑菇属偏低温型菌,故播种期多安排在秋季,大部分产区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播种;长江流域一带多在9月上中旬播种;福建在10月上中旬播种;广州、广西等约在11月上旬播种。具体的时间还需结合当地的天气资料、培养料质量、菌株特性、铺料厚度及用种量来综合考虑。如有控温设备则可实行周年栽培。国外实行周年栽培1年可达4~6次。

四、培养料的原料及配制

(一)原料

主要原料为稻草、麦草及牛粪、马粪或者鸡粪等。用牛粪、猪粪、羊粪、鸡鸭粪等尤其是使用牛粪栽培双孢蘑菇,质量很好,产量也高,但必须晒干后捣碎使用,湿牛粪不易发热,堆肥质量不高。

(二)配方

配方一:稻草2000~2250kg,干牛粪800~1000kg,干鸡粪250kg,豆饼175kg,尿素15kg,过磷酸钙40kg,石灰50kg,石膏75kg。

配方二:稻草或麦草2250kg,干鸡粪750kg,豆饼100kg,过磷酸钙40kg,石灰50kg,石膏75kg。

配方三:玉米秆2000~2500kg,牛粪或鸡粪500~800kg,尿素10kg,石膏25~30kg,过磷酸钙20~30kg,石灰25~50kg。

五、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培养料的发酵类型有一次发酵法、二次发酵法和增温发酵法三种。若采用一次性发酵,在播种前25~30天进行;如采用二次性发酵,应在播种前20天左右进行,需翻堆3次;增温发酵剂发酵在播种前16天左右进行。一般二次性发酵技术性高,有利于高产,降低了劳动强度。目前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发酵采用二次发酵工艺,包括前发酵和后发酵。

(一)前发酵(室外发酵)

前发酵在室外进行,因此也叫室外发酵。所谓前发酵,也叫堆料,或称第一次发酵,发酵时间一般为20天左右。前发酵的作用是利用好热性微生物繁殖活动产生的高温杀死虫卵和杂菌,并使料中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易被双孢蘑菇菌丝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发酵过程中要求升温快、堆温高、堆温短,这样才能使堆制后的培养料腐熟发酵质量好,物质损失也比较少。

1.预湿

将稻草或玉米秸秆切成30cm左右的段,堆制前2~3天用0.5%的石灰水充分浇透或用1%石灰水浸泡,让其充分吸水后,捞出建堆预湿。使用的各种干畜禽粪和饼肥充分粉碎后混合均匀,于堆制前2~3天另外单独建堆预湿。若是湿粪发酵,发酵比较慢,需提前20天预湿,5天左右翻堆一次。原材料预湿时含水量掌握在55%~65%。用手抓起一把粪肥,用力一捏,以能看到水从指缝中渗出而不会下滴为度。在预湿时,也可以把含水量控制得稍偏干一点,含水量掌握在50%~60%,建堆后,在每一次翻堆时,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喷水补充。

2.建堆

双孢蘑菇菌丝不能利用未经发酵分解的栽培材料,培养料堆制发酵是蘑菇生产的重要环节。经过发酵处理的培养料,其理化性质出现很大变化,能通过发酵时产生的高温使培养料无害化。培养料的堆制时间应进行科学设计:掌握在播种后当地自然温度22℃~26℃,经过20天的营养生长,自然气温逐渐下降至出菇温度适宜为合适。

(1)建堆方法。建堆时先将水泥地面打扫干净,然后铺放一层经预湿处理过的玉米秸、稻草等,厚约30cm,宽2m,长度视材料的多少以及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厚薄要均匀一致。然后在上面撒放一层预湿过的粪肥,厚度3~5cm或依粪肥数量而定,一般要均匀地覆盖草料,饼肥、尿素都在建堆第4层时加入,分层撒在料堆的中间几层(粪肥施撒的原则是里面少,外面多;下层少,上层多)。这样一层草料、一层粪肥的交替铺放,最上面一层用粪肥全面覆盖,完成建堆。总层数10~12层,高1.5~1.8m。

(2)建堆要求。草料铺放要求疏松;料堆边缘应基本垂直、整齐,即堆顶与堆底的宽度相差不太大,以便保持堆内温度,堆顶形状以龟背形或半圆形较好;料堆不宜过高过宽,否则不仅操作不便,而且透气性差,容易产生粪臭味,发酵不均匀,但料堆也不能太窄,否则边料多,不易腐熟,影响发酵质量;建堆时每隔1m堆内要事先插棍棒、竹竿等,建堆后再拔掉以利透气;主料预湿不够、水分不足的,此时要适量均匀地喷清水或粪肥水。

(3)喷水原则。上层多喷,中层少喷,下层不喷。

(4)料堆的管理。一般从第四层或中层开始喷水,堆底有少量水渗出为度;建堆后在料内不同的深度部位插入温度计(0℃~100℃)以便观测堆内温度;建堆后料堆要覆盖,晴天用草苫等覆盖遮阴,以免风吹日晒,营养和水分散失,雨天要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雨水渗入堆内,流失养分;要注意掀膜通气,防止厌氧发酵,可以在料堆上搭一拱形塑料棚,既能防雨,又能透气。

(5)辅料的添加。建堆时辅料按“下层不加、中层少、上层多”的原则分层撒铺于各草层,其中尿素尽可能多加,争取在第二次翻堆时加完,以免后期产生氨气,抑制菌丝生长;石膏、过磷酸钙各添加总量的三分之一,石灰一般在第三次翻堆时开始添加,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使pH值在7.5左右。

3.翻堆

翻堆就是将堆积的粪草抖松、拌和,把处在料堆下面的培养料翻到上面,上面的翻到下面,四周的翻到中间,其目的是改善堆内空气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继续生长,有利于进一步发酵,并再次使堆温回升,以达到培养料均匀分解、彻底腐熟的目的。翻堆次数视堆制要求而定。如常规一次性发酵,一般要翻堆4~5次。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第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在第11天进行,第三次翻堆在第15天进行,第四次翻堆在第18天进行,最后一次在第21天进行,整个发酵过程约为21天。如进行后发酵的则只翻堆3次即可。

(1)第一次翻堆。在正常情况下,建堆后的2~3天,预湿过的培养料堆内温度可升至70℃~80℃,早晨和傍晚可见堆中冒出大量雾状水蒸气,当堆温升至最高温度后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一次翻堆。

具体做法:将外围和底部的料翻到中部,中部的料翻到上、下部,若是把料堆外层培养料耙下来,放在一边,洒些水,在重新建堆时再逐渐混入料堆中更好。翻堆时根据水分情况适当浇水,水分掌握在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为宜,结合翻堆分层加入所需的氮肥和过磷酸钙等。翻堆后重建料堆的宽度应适当缩小,长度缩短,高度不变,并在料堆中设排气孔。

(2)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4~5天堆温达到最高点后又下降时,进行第二次翻堆。在翻堆时,应尽量抖松粪草,并将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须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

(3)第三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5~6天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

(4)调节堆料水分。翻堆时堆料中水分调节要掌握“一湿二调三不动”的原则。一湿是指堆料和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要浇湿、浇透;二调是指第二次及以后每次翻堆时只将局部偏干的草料适当浇清水调节;三不动是指最后一次翻堆最好不要浇水,如必需浇水也只能浇1%的石灰水,以免生水带进杂菌和病原菌。

(5)添加辅助物质,结合翻堆进行。第一次翻堆时添加饼肥、石膏和石灰,第二次翻堆时加入过磷酸钙50%,余下50%在第三次翻堆时加入。这些辅助物质既可以改善培养料的物理结构,又有利于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发育。

(6)前发酵标准。红色或茶褐色;稍有氨味,草茎柔软、较长、有弹性、较结实;含水量65%或稍高;pH值为7.6~8。

(二)后发酵(室内发酵)

发酵后也称二次发酵或巴氏灭菌。

1.后发酵的优点

(1)培养料通过二次发酵,由于高温型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充分繁殖,可形成大量菌体蛋白及各种维生素氨基酸,供菌丝吸收利用。

(2)能杀灭有害微生物和残存在培养料中的幼虫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可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蘑菇产品的农药污染。

(3)经过升温处理,培养料的游离氨被蒸发,可避免播种后氨气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有利菌丝恢复定植。

(4)能显示增产效应,一般可增产20%以上,高者可达40%,菇的品质好,一级菇比率高,还可加快蘑菇生长,菇床转潮快。

2.后发酵法

(1)菇房及含水量的要求。

菇房:采用二次发酵法的菇房不宜过大,以60~100m2为宜,要求密封不漏气。

含水量的要求:根据二次发酵的升温方式,对前发酵结束时的培养料含水量要求略有差别。用煤炉、火道坑干热加温,培养料含水量需调至70%~75%;采用锅内蒸汽加温,含水量可调到65%~70%。培养料进房前,应按常规方法对菇房进行彻底消毒,并将门窗、屋顶缝隙全部密封。培养料进房要选晴天,进料要快,集中堆放在床架的中间三层。因顶部床架二次发酵后料易偏湿、底层温度常偏低而使二次发酵不彻底。

(2)菇房升温方法。具体有如下三种。

①热蒸汽加热。可用废气油桶做蒸汽发生器,卧放室外灶台上,加热后产生蒸汽,用导管输入室内。每100m2菇房用油桶2~3只。此法升温快,受热均匀,但能耗较大。

②热蒸汽与烟、火加热。在培养料进房后,在菇房过道及地窗口放10~12只煤炭炉,上置盛水大铁锅产生蒸汽,热能利用率较高,但加热不均匀,培养料易干燥。

③蒸汽发生炉。蒸汽发生炉近几年应用已十分普及,相比土制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炉使用方便,更加节能,产汽量更大,但购买成本相对较高。

(3)温度的控制。具体方法是将前发酵结束(第三次翻堆后三天温度达50℃以上时)的培养料趁热搬进菇房内,上架堆成15~18cm厚,或在床架中间按纵向堆成垄式,两侧不堆。然后紧闭门窗,用煤炉或蒸汽加热,使料内温度在1~2天内上升到57℃~60℃,维持6~8天,随后降温到50℃~55℃,维持3~5天进行控温发酵。最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降温,后发酵的技术关键是对温度的控制。

(4)后发酵过程的3个阶段。

①升温阶段。后发酵使料温上升到60℃左右,维持6~8小时,这是巴斯德消毒阶段,其作用是进一步杀灭料内的杂菌和害虫,促进嗜热微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腐殖质类物质的形成。

②持温阶段。巴斯德消毒结束后,将料温降至50℃~55℃维持3~5天,以供嗜热微生物处在最佳生态条件,使堆料残留下的氨转化为氮源,加速基质降解,同时产生聚糖类物质、烟酸、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等,有利于双孢蘑菇菌丝吸收。

③降温阶段。料温逐渐降低到45℃~50℃约需12小时,当料温降至45℃时,必须立即打开门窗,使料温迅速下降。

(5)后发酵应注意的要点。

①在加温期应注意定时通风换气,每隔3~4小时通风1次,每次4~5分钟。在控温期要通入一定量新鲜空气,防止出现厌氧发酵。

②二次发酵的培养料,进房时的含水量应比播种时高10%~15%,如含水量不足,在升温前用pH值为8~9石灰水喷雾调整;二次发酵结束时要检查培养料含水量,如低于60%~62%,应用石灰澄清水予以调整。

③进行后发酵的培养料,前发酵时间应缩短到15~18天,只翻堆3次。

④后发酵升温、降温都不能太快,否则会阻止料内废气的散发,导致播种后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受阻,并易导致鬼伞等杂菌的发生。

(6)后发酵的标准。培养料为褐色或咖啡色,手握培养料能成团,松手落地即散,捏紧料时稍有点水珠溢出,含水量为62%。草茎有弹性,稍拉即断,有香味而无氨味。

六、播种及发菌

(一)播种

1.播种温度

发酵完成后的培养料,先用水调节至湿度合适,将料翻拌铺平,拣去粪块杂物,料温在28℃左右时即可播种。

2.播种方法

双孢蘑菇一般采用撒播法。先将播种量的一半撒在料面上,翻入料内6~8cm深处,平整料面,再将剩余的一半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并立即用已发酵好的培养料覆盖保湿。用木板轻压料面,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结合。此方法杂菌不易发生。

(二)发菌管理

从播种到覆土是料层的发菌阶段。

1.调节好菇房内的湿度

在正常的气候条件或较干旱年份,播种后2~3天以保湿为主,室温25℃~26℃,保持料面湿度,要求空间相对湿度70%~75%,使菌种块迅速萌发并恢复生长。

2.调节好菇房内的空气

至第7~8天菌丝已长满料面,直达覆土层,这时以换气为主。菌丝在料面继续生长,促进料内菌丝的生长。若遇到湿润年份,采用开门发菌,让室外湿气和新鲜空气进入菇房,有利发菌。若发现培养料中的菌丝生长一半时,不再向下伸展,要进行插料发菌,即用两根竹竿,把竹头削尖,插向料底层,用力往上抬,以排除底层中淤积的二氧化碳、游离氨等不良气体,改善料内的通气条件,促使菌丝向底层料中伸展,尽快长满全菇床。

3.注意病虫防治工作

七、覆土

(一)菇床覆土作用

覆土能降低料面水分蒸发,使之保持一定的湿度,并供给子实体生长所需水分。

覆土的导热性差,对外界温度有缓冲作用。

在覆土层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丝扭结,在覆土层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有利出菇的小气候环境

覆土后,由于覆土中的某些微生物,如臭味单细胞杆菌的代谢产物,可诱导蘑菇子实体原基的形成。

蘑菇菌丝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乙烯丙酮之类挥发性物质,不但能刺激原基的发生,又能激发覆土层中微生物的活动,形成有利于蘑菇生长的生态环境。覆土层的营养比较贫乏,进入覆土层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再加上覆土对菌丝的机械刺激,能促进蘑菇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出菇后,覆土层还具有支撑子实体生长的作用。

(二)覆土材料的准备

覆盖材料要求疏松柔软,持水力强,一般以壤土为好。我国目前栽培双孢蘑菇采用的覆土分为粗土和细土两种,并且将粗、细土分开进行两次覆土。粗土一般采用沙壤土,其优点是毛细管多、吸水保水性能好,便于菌丝长入粗土内;细土一般取黏壤土,可使喷水后不易板结,水容易流入粗土中。一般每平方米菇床用粗土22~25kg,细土10~12kg,100m2床面应具备土5.5m3。覆土使用前,先置阳光下晒一天,然后用0.5%敌敌畏液或4%~5%浓度的甲醛液喷洒,每1000kg干土用药液5~6kg。喷药液后将土粒堆成堆,加盖薄膜15~20小时,以消灭土粒中的害虫。

(三)覆土的时间与方法

覆土时间要看菌丝生长情况而定,当菌丝已布满料面,“吃料”到2/3深度时就可以覆土,一般在播种后15天左右。覆土时,先将料面整平,并稍加压实,先覆粗土,将粗土均匀覆于料面,隔5天后再覆细土或用粗、细土混合,一次性地覆盖在料面上。等大部分菌丝扭结,20%~30%原基形成,再薄薄撒一层消毒细土,直到看不见原基为止,以免喷水时水珠直接伤害双孢蘑菇菌丝。覆土完毕,立即用稀泥浆将床架每层培养料四边封闭,两天后用细竹竿或其他工具将床四边扎一些小孔,让孔内能长出子实体。用泥浆封闭四边的好处,一是保温、保湿,防止培养料水分散失;二是增加出菇面积,提高单产。

(四)调水

覆粗土后两天左右,按先湿后干原则进行调水。若粗土含水量在18%~20%,可以不调水;如水分不足,应在3天内分多次喷水。调水时要求轻喷、勤喷、打循环水方式进行,直至最后一次喷水结束,用手指捏土粒,扁而不散并稍有裂口、不粘手,土粒内无白心为宜,以控制菌丝往粗土表面生长。覆细土后的水分调节,应坚持先干后湿,并要求慢调水,防止因急于早出菇而调水太快。一般覆细土后停水1天。第二天开始喷水,每天1次,每次用水量0.9kg/m2左右。这样前期细土比粗土稍干,促使菌丝继续在粗土层生长,充分长入粗土内部,以后逐渐调水增加细土湿度,使菌丝在粗、细土之间生长。

(五)出菇水的调节与通风管理

一般情况下,出菇前要喷两次结菇重水。覆细土3天后,当气生菌丝普遍长到细土缝,有的已长上细土时,打开全部门窗进行大通风2~3次,以抑制菌丝生长,进而形成原基。这时要补盖一层细土,将看到的菌丝及原基覆盖保护好。每天喷水2~3次,每次喷水量0.9kg/m2。喷结菇重水后要进行大通风,气温适宜时可昼夜长期打开门窗;气温高时白天关闭门窗,晚上打开门窗。结菇重水调足后3天左右,当大批子实体长至黄豆粒大小时,及时喷结菇重水,用水量1.8kg/m2,要求两天内调足,方法同结菇重水。这次喷重水主要是供给土层中已形成的子实体,使之迅速长大出土。

用好结菇水和出菇水,是双孢蘑菇水分管理的关键。但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高温情况下(室温在23℃以上)不可喷重水;二是喷水时菇房一定要大通风,否则很容易引起死菇和滋生杂菌。

八、出菇管理

(一)秋菇管理

1.水分管理

双孢蘑菇子实体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从粗土中吸收,其次是从细土、空气中吸收。出菇后(图5-3)土层喷水原则,主要看菇喷水: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

img58

图5-3 双孢蘑菇出菇

具体做法是:在秋菇前期,即第一、第二、第三潮菇大批出土后,并长到黄豆大小时,都要喷1次水,每次喷水量为1.3kg/m2。每天1~2次,连喷两天,使细土能搓得圆、不粘手,含水量在20%左右;粗土捏的扁,有裂口,含水量在18%左右。采菇前土层不要喷水,以防采摘时菇盖变红。喷水时间最好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秋菇后期(即第四潮菇后),随着气温下降出菇密度减少,菇潮不明显,喷水要轻喷、勤喷并逐渐减少喷水量,使粗、细土较前期略干些,保持细土松软潮湿。双孢蘑菇出土后,菇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95%,这样既可以满足子实体表面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又能防止土面水分的大量蒸发。为此,晴天时要在地面、走道的空间、四周墙壁和草帘上,每天喷水2~3次;阴雨天可开门窗让湿空气进入菇房,以增加菇房空间湿度。

2.气温管理

一般气温在18℃以上时,菇房通风以不提高室内温度为原则,同时又要尽量不降低菇房温度,所以通风多安排在夜间或雨天进行。到秋菇中期后,气温降至14℃以下时,通风应放在中午,早晚关窗保温。

3.采后管理

每潮菇采收后,要及时挑除残留在床面上的发黄老根或死菇,否则会影响新生菌丝生长和阻碍子实体形成,还会腐烂发霉。每次挑除老根和死菇后,应立即补盖新鲜湿细土,然后喷水保湿。

4.追肥

秋菇后期,即第三潮菇采收后,因培养料养分已大量消耗,为了提高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并促使菌丝生长健壮,可以进行追肥。

常用的追肥有以下几种。

(1)0.1%~0.2%尿素,可结合喷水进行。

(2)1%葡萄糖,在菇蕾黄豆大小时喷施。

(3)培养料浸出液,这是碳、氮含量丰富的完全肥料,能满足双孢蘑菇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成本低,效果好。一般用剩余培养料晒干配制,用5倍开水浸泡于缸中,闷3~5小时,过滤冷却后喷施。

(4)用剪切下来的菇脚加水煮开取滤汁冷却后喷施。

(二)春菇管理

1.水分管理

春季调水不可过早,以免低温损伤新发菌丝,但也不能过晚,否则出菇推迟影响产量。春菇开始调水的时间要求在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一般在3月初左右。春菇前期调水应在中午进行,先少后多,轻喷、勤喷,遇到寒潮低温不喷,不能太快、太急,早期避免喷重水,否则土层中的菌丝受到损伤,影响出菇,同时应喷后及时关闭门窗保温。后期调水应放在早晚进行。四月上旬以后菇房内相对湿度应增加,要经常进行空间喷雾,并特别注意防止西南风吹进菇房,以免引起小菇死亡和菌丝萎缩。

2.病虫管理

防低温、抗高温。早春气温极不稳定,因此特别要注意前期防低温,后期抗高温。前期调水不可过早、过湿,否则遇到气温突然下降,会造成严重损失;通风放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以利提高菇房湿度。四月中旬后春菇正处于旺盛期,此期间会出现25℃以上高温,应提前做好抗高温准备,如墙面刷白,屋面盖草,高温时要采取白天少通风,夜间多通风。当室温在18℃以上时,白天不喷水,傍晚或清晨喷水,避免高温、高湿造成不良后果。春菇旺产期间追肥与秋菇相同。

3.采后管理

双孢蘑菇长至标准大小时应及时采收(图5-4)。如留的过大,影响质量,过小采收则产量不高。鲜菇的收购一般分3个等级,但鲜销对规格要求不严,只要不是开伞菇,大小均可。凡是开伞菇、畸形菇、泥根菇、空心菇、薄皮菇以及有病虫杂斑菇都属于等外菇。因此,必须适时采收。

img59

图5-4 双孢蘑菇采收

双孢蘑菇的采收方法有两种,即旋菇法和拔菇法。

(1)旋菇法。菇密时,将菇轻轻旋转采下,以免带动周围小菇;丛生在一起的球菇,采收时要用小刀小心切下,并采大留小。

(2)拔菇法。出菇稀的地方,可直接将菇拔起。采下的双孢蘑菇要及时修整,即用小刀把菇柄下部带有泥土的根部削去。刀口与菇柄垂直、平整,柄的长短应符合商品要求。同时不要在风口处切削,以防止吹风后引起菇色变红,影响加工色泽,降低商品价值。削菇时,要将不同等级的双孢蘑菇分别盛放。另外,在存放及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碰伤、挤压或变色。

九、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

(一)腐烂病

真菌性病害,主要特征是菇床覆土层上出现细如蛛丝的白色菌丝,无规律生长,呈蛛网状盘列,染病菇体基本停止生长,逐渐变褐、发软、腐烂。

防治措施:处理覆土材料,防病于未萌之时;药物处理菇棚,一般可使用百病傻对菇棚进行地毯式喷洒,以彻底杀灭病原菌,密闭两天后即可启用;控制棚温在12℃以上,棚湿在90%以下;发现病害,立即采取挖除、清理措施。

(二)褐斑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染病菇体的菌盖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褐色或土褐色斑点,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从斑点处发生白色至灰白色的凹陷。该病的最大特点是病菇不黏、不烂、不臭,最后干缩死亡。

防治措施:处理覆土材料,防病于未萌之时;药物处理菇棚,一般可使用百病傻对菇棚进行地毯式喷洒,以彻底杀灭病原菌,密闭两天后即可启用;控制棚温在12℃以上,棚湿在90%以下;注意通风;发现病害,立即采取挖除、清理措施。

(三)红根菇

主要原因是细菌类感染,可喷洒蘑菇杀病灵溶液。但有时因基料经长时间分解利用后,pH值下降严重,或遇高温一次性用水太重太急时,也可发生该现象。

防治措施:往畦面喷洒2%石灰水上清液,使基料pH值在8左右,避免一次性浇灌大水。

(四)锈点菇

菇体上的铁锈色斑点,对其商品质量影响严重,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当导致细菌性感染,如棚湿过大、菇体上积聚小水滴,而棚内通风又不能及时使之蒸发,如果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此引发该类病害。

防治措施:加强通风,空间喷雾使菇体上有小水珠时,更应强制通风,使水珠在1~2小时内蒸发掉;喷洒蘑菇杀病灵溶液。

(五)菌丝不吃料

原因:菌种退化、老化,适性差,生命力弱;菌种运输中接受36℃以上高温或经暴晒;基料内氨气太重,抑制菌种萌发。

防治措施:更换菌种;属氨气太重原因时,将料抖松,喷2%石灰水,也可直接喷施清水,将氨气结合带入床基土壤,同时加强通风,使空间中的氨气随风排出,等正常后重新播种。

(六)菌丝萎缩

原因是基料发酵不匀,料内产热;铺料偏厚,基料或覆土材料含水偏高。

防治措施:在床基上翻料,拣出未发酵完全的大团块粪肥生料;加强通风,停止用水。

知识拓展

出菇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栽培双孢蘑菇的原料大多是农、林、副业的下脚料和畜禽粪类。原料丰富,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栽培方式可分为床架式栽培、箱式栽培、地畦式栽培等。这些方式既可在室内栽培,也可在温室进行。双孢蘑菇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在生长发育中若遇到环境变化,生理功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在出菇管理中常出现以下不正常现象。

1.地雷菇

前期菇床通风过于强烈,导致粗土层含水量偏低,加之覆细土过迟,菌丝难爬上土层,造成出菇部位偏低。

过早喷出菇水,而且喷水量过大、过急,菌丝下沉,使子实体原基在培养料面和粗土层之间形成。

播种太迟,气温较低,而且通过菇床上的气流过猛,菌丝也难爬上土,出菇部位较深。因此,覆细土不宜过迟,粗土层调水之后,减少菇房通风量,保持一定的相对湿度,促使菌丝爬上覆土层。

2.畸形菇

受虫害、病菌侵袭以及覆土的霉变,还有出菇期通风不足,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菇柄伸长,菌盖展不开,形成畸形菇。因此,冬季采用炭火加温时,要注意通风。

3.空心菇

当气温高、水分供应不足或气温过低,菇生长缓慢,在菇床面停留时间过长,均会产生空心菇现象。

4.薄皮菇

培养料过薄,未充分发酵,或覆土过薄,通风不良,以及高温高湿环境,均易产生薄皮菇。

5.硬开伞

在子实体正常发育时,突然受寒流影响,使培养料温度下降(在11℃以下),子实体中的糖及含氮物质被迫转运回培养料内维持菌丝体的生长,致使子实体发育减慢。若气温突然回升,暴露在空间的子实体继续发育,水分养分等一时供应不上,从而迫使菇体硬开伞。

6.死菇

菇床上小菇突然萎缩、变黄,最后死亡。主要原因是子实体原基形成时,气温突然回升,使菇体发育加快,水分及营养供应不上,造成子实体原基成批死亡。

7.红根

出菇前高温阶段用水过多,覆土层含水量过大,培养料偏酸、追施糖料过多及通风不良等都可能形成红根。应注意使覆土的含水量保持在22%~25%,避开高温时喷水。追肥要适当,糖分要适量。如发现红根,可适当喷些石灰清水。

8.水锈斑

在蘑菇多次喷水后,要求打开门窗0.5~1小时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否则,菇房内湿度过大,就会使蘑菇表面滞留小水滴,时间稍长形成铁锈色斑点。

此外,某些药物、油类物质及气体,如柴油、敌敌畏,加温火炉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还可导致其他若干种畸形菇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思考与练习

1.栽培双孢蘑菇的场地有哪些要求?

2.双孢蘑菇的发酵技术有几种?

3.双孢蘑菇的二次发酵法达到的发酵标准是什么?

4.简述双胞蘑菇的覆土技术。

5.怎样进行双孢蘑菇的子实体阶段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