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牧草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
牧草品种的选择应根据饲养的畜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而定。目前在我国北方种植成功的牧草有羊草、紫花苜蓿、披碱草、沙打旺、无芒雀麦、胡枝子、草木樨等。
1.羊草
羊草
羊草是多年生禾本牧草,又名碱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优良牧草。我国分布的中心在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和华北、西北的山区、平原和黄土高原。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土壤和轻黏壤质的黑钙土、栗钙土、碱化草甸土和柱状碱土的环境中生长良好。羊草为我国温带草原地带性植物的优势种,也是欧亚草原区东部草原的基本类型。
(1)特征
羊草具有发达的下伸或横走的根颈,根深可达1~1.5米,主要分布在20厘米的土层中。茎秆直立,疏丛状或单生。株高30~90厘米,一般2~3节,生殖枝3~7节。叶鞘光滑,短于节间基部的叶鞘常残留呈纤维状。有叶耳,叶舌截平,纸质。叶片灰绿色或黄绿色,长7~14厘米,宽3~5毫米,质地较硬,干后内卷,上面及边缘粗糙或有毛,下面光滑。穗状花序直立,长12~18厘米,宽6~10毫米;穗轴坚硬,边缘被纤毛,每节有1~2个小穗,小穗长10~20毫米,含5~10朵小花;颖锥状,具1脉,边缘有微纤毛;外稃披针状,无毛,第一外稃长8~11毫米。颖果长椭圆形,深褐色。
(2)特性
羊草具有适应性广泛,耐干旱,耐寒冷和耐盐碱等特点,多生于开阔平原、起伏的低山丘陵、河滩及盐碱低地。在冬季-40.5℃可安全越冬,在年降水量25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在目前所知的国内外栽培牧草中,尚未发现比羊草更适合辽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优良草种。
①耐盐碱能力强。羊草是中旱生植物,适于在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的干旱或半干旱、半湿润的地区生长。不论耕地或草场,在0~20厘米土层土壤总盐量在0.3%以下,pH5.5~9.4时皆可生长,最适pH6~8的土地。
②繁殖力强。以无性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且在营养生殖的同时,进行生殖生长。中、轻度羊草退化草场,通过松土、施肥与补播,就可更新复壮。盐碱化耕地,人工播种羊草,建立羊草人工草地,可以利用20年以上。
③经济价值高。羊草的营养价值,花期前其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干物质的11%以上,分蘖期高达18.53%,且矿物质、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每公斤干物质中含胡萝卜素49.5~85.87毫克。羊草调制成干草后,粗蛋白质含量仍能保持在10%左右,且气味芳香、适口性好、耐贮藏。羊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一般产干草200~500公斤/亩,产种子10~25公斤/亩。羊草既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又是出口创汇的紧俏商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每年都进口几万吨的干草及其草产品。
(3)栽培技术
①土壤选择:羊草适应性广泛,除贫瘠的沙地、岗地、低湿内涝地和重盐碱地外,多数土地均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壤土和沙壤土最好。羊草是轻度盐碱地(pH8.5以下,总盐量0.3%以下)最理想的草种。羊草根系发达,也适于在堤坝、路基坡面、鱼塘四周种植,以保持水土。羊草幼苗细弱,必须精细整地,才能苗全苗壮。
②施足底肥:羊草利用年限长,产草量高、需肥多,必须施足底肥。基肥施半腐熟的堆、厩肥2500~3000公斤/亩,增施磷肥和硼肥可提高结实率、增加种子产量和提高种子品质。若施用化肥,应以氮肥为主。基肥用磷酸二铵10~13公斤/亩,播种时施尿素7~10公斤/亩作种肥。以后每隔3~4年,结合松土进行施肥。
③正确播种:播种前种子要进行清选,经风选、筛选和晒种后,根据种子发芽率,确定播种量。从天然草场上采收的野生羊草种子,发芽率若能达到30%~40%,在一般耕地上,可播种2.7~3.3公斤/亩;若在退化的羊草草场上播种,则为2~2.3公斤/亩。播种期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土壤墒情而定:春播3月下旬或4月上旬抢墒播种,夏播于5月下旬或6月上旬播种,秋播不得迟于8月下旬。行距15~30厘米,覆土2~3厘米。播后及时镇压,以利出苗。羊草与苜蓿、沙打旺、野豌豆等作物混播,能提高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
④田间管理:羊草幼苗细小稀疏,不要让牲畜进入草地。播种当年多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可不必铲除,2~3年后,随着羊草密度的增加,这些杂草将逐渐减少,对高大的阔叶杂草(如灰菜、苍耳)可用除草剂防除。
(4)利用技术
羊草叶量多、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草食畜禽一年四季均喜食,有“牲口的细粮”的美称。羊草地可放牧利用,羊草可青饲和青贮,但主要供调制干草用。4月中旬株高30厘米左右后可开始放牧,到6月上中旬抽穗后,质地粗硬,适口性降低,应停止放牧。通常以放牧羊、牛、马为主,幼嫩时期也可放牧猪和鹅。要划区轮牧,严防过重放牧。每次放牧至吃去总产量的1/3左右即可。冬季可利用枯草放牧牛、羊、马。
羊草人工草地应以采收干草为主,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适宜割草期为8月中下旬,此时不仅单位面积草地营养产量最高,而且雨季基本过去,可以调制出优质干草。收割时留茬高度以3~4厘米为宜。羊草再生草不宜放牧,使根系储存较多的营养,有利于翌年生长。播种10年以上的草地,若作为放牧地利用时,可在5月中旬羊草株高达25厘米时开始放牧。羊草种子采收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2.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简称苜蓿。苜蓿起源于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在第二次从乌孙(今伊犁河南岸)带回有名的大宛马、汗血马和苜蓿种子。引入后先在长安种植,到明朝时,除西北各省种植外,已扩展到中原和华北。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苜蓿有较大发展。紫花苜蓿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口性好、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茎秆细嫩柔软,营养高而平衡,是各类畜禽最喜食的上等饲料,故有“牧草之王”的美称。苜蓿的寿命一般5~10年,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是华北、西北和东北南部地区种植的首选品种。
(1)特征
苜蓿为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主根发达,入土深达2~6米,侧根不发达,着生根瘤较多,且多分布在地面下20~30厘米的根间。根颈不发达,距地面下3~8厘米处,随着年限的增长逐渐深入土中。茎直立或斜生,绿色或浅紫色,茎粗0.2~0.5厘米,多分枝,生长两年以上的植株分枝可达10~15个,每个主枝具10~17个节。羽状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30毫米,宽3.5~15毫米,先端钝,具小尖刺,基部楔形,叶缘上1/3处有锯齿,两面无毛或疏被柔毛,托叶狭披针形。短总状花序腋生,具花5~20朵,紫色或蓝紫色;花萼筒状钟形,花冠蝶形。荚果螺旋状,卷曲1~3圈,黑褐色,密生绒毛,内含种子2~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陈旧种子逐渐变为深褐色。
(2)特性
苜蓿喜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的气候,因而多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适应性广泛。在降水量较少地区(400毫米以下)也能忍耐干旱。抗寒性较强,能忍耐-30℃的严寒,冬季若有雪覆盖,-40℃也可安全越冬,所以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都可种植。苜蓿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和肥力较高的土壤为最适宜。喜中性至微碱性土壤,pH6~7.5为宜,不喜酸性土。苜蓿鲜草产量4500~7500公斤/亩,干草产量1500~2000公斤/亩,最高产量2500公斤/亩。苜蓿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17%~22%),1公斤苜蓿干草相当于0.5公斤豆饼中的粗蛋白含量,其他营养成分含量也较高,而纤维素含量较低,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都很丰富。
(3)品种选择
苜蓿适宜种植的地区为北纬35°~45°、东经105°,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年均温5~12℃,零度以上积温3000~5000℃。辽宁省应该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抗倒伏的品种,选择播种休眠级数2~4级的品种。引进品种主要考虑温度、降水量和土壤等三方面因素。品种抗寒性(即越冬能力的主要指标)用休眠级数来表示,级数越小,抗寒性越强;级数越大,抗寒性越低。辽宁省地处北方省份,冬季气温较低,可达-30℃左右,适宜引进休眠级数3级以下的品种,如CW200、WL232、阿尔冈金、费纳尔、金皇后、巨人、亮苜2号、甘农1号、牧歌、爱菲尼特等品种。
大连、丹东地区可以引进休眠级数3级品种,如CW300、亮苜2号等品种。在引入休眠级数3级以上品种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丹东雨水偏大,不宜种植苜蓿,少量种植青刈鲜吃还可以,特别是调制青干草不易成功。辽西、辽西北、辽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建议选用抗旱性较强品种,如敖汉、中苜1号、阿尔冈金、费纳尔、巨人、CW200、WL232等品种。辽宁省沿海地区盐碱地较多,要选用耐盐性强的品种,如中苜1号、金皇后、亮苜2号等。用于鲜饲时,辽东地区可选择亮苜5号、CW200、WL232HQ、WL323、牧歌、巨人、爱菲尼特等品种;辽北地区可选择甘农1号、敖汉、北极星、巨人、爱菲尼特、WL232HQ、亮苜5号、牧歌和飞马等品种。用于生产干草时,可选择北极星、甘农1号、爱菲尼特、WL232HQ、亮苜5号、CW200、亮苜2号、巨人和敖汉等品种。
①CW300:是最近从美国引进的高产优质苜蓿品种,休眠级数为3级;叶量丰富,茎秆细软,品质优良,初花期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1.3%~25.7%,消化率达72%以上;分蘖能力强,再生性好,持久性强,能持续高产3~5年;全年可刈割3~4茬,干草产量1500~2000公斤/亩;具极强的抗寒性和越冬能力,若有积雪覆盖,在-40℃低温下可安全越冬;抗病虫害能力强,尤其高抗苜蓿根腐病和疫霉病;抗旱性突出,在年均降水量为350~400毫米地区、无灌溉的条件下仍能生长。该品种适宜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特别是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东区域建立高产优质草地的首选品种。
②亮苜2号:是多叶苜蓿,茎秆很细,多分枝,有5~7个叶片,根系深广,68%花为紫色;种子肾形,千粒重1.4克;抗寒力强,休眠级数2~3级,在有雪覆盖的条件下,能耐受-50℃低温;抗旱能力优异,能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的地区良好生长;再生性能良好,刈割后生长快,每年可刈割2~4次;抗病性优良,对褐斑病、黄萎病、细菌性枯萎病等有很强的抗性;抗虫性好,对豆长管蚜和马铃薯叶蝉具有良好的抗性;产草量高,全年可产鲜草6000~8000公斤/亩,干草1000~2000公斤/亩;营养价值高,草质柔嫩,叶量丰富,粗蛋白质含量达24%以上。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适宜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中原部分地区种植。
③亮苜5号:是专为延长生长期而选育的一个改良品种,也是一个对苜蓿主要病害具有高抗性的多叶、高质量和可持续使用的品种。茎秆很细,叶深绿,76%以上为5~7个叶片;根冠广深;花紫色;种子肾形,千粒重1.4克;抗寒能力优异,休眠级数4~5级,在有雪覆盖的条件下,能耐受-50℃低温;抗旱能力优异,能在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的地区良好生长;再生性能良好,刈割后生长快,每年可刈割2~5次,持续利用性优异;抗病性优秀,对褐斑病、黄萎病、细菌性枯萎病疫霉根腐病等有很强的抗性;抗虫性优秀,对豆长管蚜和苜蓿蚜虫具有良好的抗性;产草量高,全年可产鲜草6000~8000公斤/亩,干草1500~2000公斤/亩;营养价值高,草质柔嫩,叶量丰富,叶茎比超过50%,粗蛋白质含量达到24%以上。亮苜5号多叶紫花苜蓿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适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种植。
④CW200:是美国西海岸种子公司培育的新品种,具有很高的多叶性(88%),种子饱满,千粒重2.2~2.4克;抗寒性极强,休眠级数2级,在-38℃的地温下也能安全越冬,是寒冷地区表现最佳的紫花苜蓿品种之一;能在年降水量350毫米,无霜期120天以上的地区正常生长;在同休眠级别的品种中,产草量潜力最大,全年可产干草1367~1867公斤/亩;叶量丰富,草质柔嫩,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3.45%;对多种真菌性病和细菌性病害抗性强;分蘖能力强,再生性能好,全年可刈割3~4次。生态适应性强,可广泛栽培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适合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的大部分省(区)种植。
⑤WL232HQ:由北京中种草业有限公司选育,为直立型,生长势很强,能够在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上持续茁壮生长。休眠级数为2~3级,抗寒性极强;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并可在刈割后迅速恢复,增产潜力巨大;消化率高;全年干草产量为893~950公斤/亩;为异花授粉植物,适应性广,喜欢温暖半干旱气候,在年降水量300~800毫米,无霜期100天以上地区均可种植;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6~8时最适宜生长。
⑥WL323:是从美国引进的优良紫花苜蓿品种。集抗寒性强、秋季休眠晚、割后再生速度快和增产潜力大等优点于一身。茎秆纤细柔软,牧草色泽深绿,感官效果好,坚韧而富有弹性,抗倒伏能力强,能够放牧利用;增产潜力大,割后再生迅速,每年可刈割4~5次,年鲜草产量平均可达5000~6000公斤/亩,干草产量1000~1500公斤/亩;高抗多种病虫害,对细菌性萎蔫病、真菌性萎蔫病、黄萎病、炭疽病、根腐病和腐霉病等主要病害均有极强的抗性,还能较好地抵抗线虫、蚜虫和叶蝉等虫害;营养价值非常高,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0%;与其他现有同等休眠级品种相比,其抗寒性有显著提高,休眠级数为3级;能够适应最恶劣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应在干旱、半干旱内陆灌溉区地理生态条件下生长。适宜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
⑦甘农1号:是以黄花苜蓿与苜蓿杂交后代为亲本,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方法培育而成。株形多为半直立,幼苗直立,株型松散,株高30~50厘米,茎粗1.10~1.58厘米,有2~3个分枝,叶片绿色,小叶呈宽卵圆形,花以浅紫色和杂色为主;根为主根型,但侧根较多,有5%左右的植株具有根蘖;生育期75~95天,属于中早熟品种;平均产量1281.6公斤/亩;较抗花叶病和环腐病,不抗晚疫病,但因早熟有避病性。
⑧牧歌401+Z:是美国最新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有极高的产草量和出色的耐牧性,全年鲜草产量6000~8000公斤/亩;耐践踏能力是常规品种的151%;品质好,叶量大,粗蛋白含量28.81%,可消化养分70.98%;休眠级数4级,在同级品种中越冬能力最强;抗病性极强;耐频繁刈割,再生性能好,是该等级紫花苜蓿中唯一可以21天刈割一次的品种,全年可刈割3~8次;粗大的根颈和大量的分枝保证了播种当年的产草量以及长期的高产、稳产,干草产量1300~1800公斤/亩。适宜在降水量充足的地区种植。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有极好的持久性。
⑨公农1号、2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由“格林”苜蓿群体中经风土驯化和选育而成。株型半直立,株高90~100厘米,根系发达,主根圆锥形,粗大明显,当年根长120厘米以上;叶中等大小,叶色深绿有光泽;花以浅紫为主,兼有深紫或白色,总状花序,花序长3.87厘米,每个花序有23个小花;生育期92~110天,再生性强,耐寒,在-35~-40℃有雪覆盖下能安全越冬;鲜草产量3800公斤/亩,干草产量800~1000公斤/亩,种子20公斤/亩。适应降水量在205~500毫米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种植。
⑩草原一号: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天然草原的野生黄花苜蓿为母本,以内蒙古准格尔苜蓿为父本,采用人工授粉进行种间杂交育成。株型直立或半直立;花色有深紫、淡紫、紫、黄绿、白色、淡黄、金黄色等;荚果形状有螺旋形(49.0%)、镰刀形(25.5%)和环形(25.5%)三种;生育期110天左右;抗寒性强,较耐旱。适宜在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种植。
草原二号:是以锡盟黄花苜蓿作母本,准格尔苜蓿、武功苜蓿、府谷苜蓿、亚洲苜蓿、苏联一号苜蓿等五个苜蓿品种作父本,天然杂交选育而成。有直立、半直立、匍匐三种株型,以半直立为主;杂色花;生育期120天左右;能耐-37~-43℃低温;抗旱、抗寒、抗风沙。适于在内蒙古西部及东北、西北地区种植。
爱菲尼特+Z:是美国4级休眠级数的优质品种。叶色浓绿,茎直立,花紫色,再生能力强;耐践踏性好,耐肥性好;对苜蓿易感染的30种病害中的29种有很好的抗性,抗线虫能力出色;产量很高,第1年可产鲜草3552公斤/亩,产干草712公斤/亩;耐频繁刈割能力好,再生草产量高,年产干草2200公斤/亩以上;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达22%~28%;持久性强,种苗活力高,容易种植;有出色的抗病性、抗旱性、耐牧性、耐盐性;与同休眠级别的品种相比越冬能力更出色。
巨人201+Z:是美国新培育的在严寒地区表现非常出色的品种。根颈粗壮,耐旱、越冬和再生能力非常强;喜温暖半干旱气候,具极高的遗传力和产量优势;极耐践踏;能在年降水量300毫米,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正常生长;休眠级数2级,是寒冷地区表现最佳的苜蓿品种之一;分蘖能力强,再生性好,可21~28天刈割一次;抗病性能极强,对疫霉病、丝囊霉病、轮枝孢菌枯萎病、细菌性枯萎病及黄叶蝉有很高的抗病性;叶量丰富,草质柔嫩,粗蛋白质含量21.55%;产草量高,有灌水条件、土地肥沃的温暖地区,可刈割4~5次,鲜草产量可达5000~7500公斤/亩,干草产量1200~1500公斤/亩。适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种植。
阿尔冈金:是从加拿大、美国引进的苜蓿品种,是一个中间型或标准型苜蓿。大部分植株的花为浅紫色或接近白色;大部分种荚呈松散的螺旋形,只有少数为镰刀形;茎多而细;幼苗活力较强,抗寒能力强,在有雪覆盖的条件下,能耐受-40℃低温;每年可刈割3~4次;抗病性强,对细菌性枯萎病、褐斑病、黄萎病等有很强的抗性。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适于我国东北、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
敖汉苜蓿: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产草量高。主根粗而明显,侧根发达,生长第2年主根入土深达3~3.5米,根颈直径1.6~3.7厘米;播种当年分枝7~10个,株型直立,后期稍斜生,株高90~125厘米;茎绿色,茎粗0.45~0.69厘米,疏生白色柔毛;小叶狭倒卵形,中叶长2.01厘米,宽0.74厘米,侧叶长1.69厘米,宽0.64厘米;托叶较大;花序长2.3~2.4厘米,每个花序有小花16~33朵,花淡紫色;种子肾形,黄色或绛色,千粒重2.2~2.3克;生育期100~105天,抗旱、抗寒、抗风沙、耐瘠薄、适应性广,适于旱作栽培;鲜草产量1350~1750公斤/亩,干草产量700~1000公斤/亩。适于在年降水260~460毫米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种植。
费纳尔:是从加拿大、美国北部引进的苜蓿品种。该品种花的颜色繁多,从黄色、黄绿色、紫色到蓝色都有,但蓝色和紫色的花占优势。种荚形状不固定,休眠级数2级,蛋白含量19%以上;苗期生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刈割后恢复快,再生速度快,每年可刈割3~4次;抗病虫害能力强,对细菌性萎蔫病、根腐病、苜蓿蚜虫等都具高抗特性;直立改良型,产量较高,适应范围广,抗旱能力强;旱作条件下干草产量700公斤/亩,灌溉条件下干草产量可达1000公斤/亩以上。最适于在辽宁省西部降水量少的地区栽培。
驯鹿:是加拿大紫花苜蓿新品种之一。花色为杂色,以紫色为主,抗寒性强,休眠级数1级,越冬性能和抗倒春寒能力出色,目前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表现最好。根系发达,根瘤多,能够更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分枝多,覆盖能力强,能有效控制地表蒸发;适应性强,喜冷凉半干旱气候,能在降水量250毫米、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正常生长,能耐冬季低于-40℃的严寒,有雪覆盖时在-60℃的低温下可安全越冬;再生快、叶量丰富、草质柔嫩、产量高,在良好的生产管理条件下,鲜草产量5000~8800公斤/亩;抗病虫能力强,对多种常见病虫害高抗。适于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地的大部分地区种植,尤其能在纬度高、较寒冷的地区或倒春寒严重的地区种植。
金皇后:是紫花苜蓿新品种,喜温暖半干旱气候,是抗寒性强、非常耐旱的品种之一,稳定的产量、广泛的适应性使之成为北方苜蓿产业化生产中的首选品种。抗寒性强,休眠级数2~3级;根系发达,根瘤多,能够更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分枝多,覆盖能力强,能有效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适应性强,能在降水量250毫米、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生长;能耐冬季低于-30℃的严寒,有雪覆盖时在-48℃的低温下可安全越冬;再生快、产量高,是同休眠级苜蓿中产草量最高的品种,在良好的生产管理条件下,鲜草产量为5000~8800公斤/亩;抗病虫性能强,对多种常见病虫害高抗;叶量丰富,草质柔嫩,粗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高。适于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大部分地区种植,尤其能在较寒冷的地区或轻度盐碱的土壤上种植。
飞马:休眠级数3.7级,是同休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中适应性最广泛、抗病性最强、产草量高的优良品种。集抗寒、高产、高蛋白于一身,叶量丰富,通常植株上85%的叶片由5~7片小叶组成,叶茎比高;粗蛋白质含量24.5%;产量高出同级品种8%~12%,鲜草产量可达8600公斤/亩,干草产量2100公斤/亩。适合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中原和苏北等地大范围种植。
皇冠:是同休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中适应性最广泛的优秀品种。抗寒越冬能力很强,休眠级数4.1级,刈割后再生恢复性和持久性也很好,同时保持了其高产草量特性,比同级品种产量高出7%以上,在良好的管理水平下,鲜草产量可达9000公斤/亩以上,干草最高可达2200公斤/亩,比以往品种高8%以上;粗蛋白质含量达23.8%,适口性好,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必需氨基酸;抗旱性极强,是连年持续高产的保证。适合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中原和苏北等地区大范围种植。
(4)选地与整地
紫花苜蓿适宜在地势高燥、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或壤土上生长,不宜在低洼易涝和积水地方种植。苜蓿虽然能在轻盐碱地上生长,但盐分若超过0.2%会严重影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酸性土壤不宜种植。苜蓿苗期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应选择中耕作物(如玉米、根菜类)或麦类作物之后种植。苜蓿不宜重茬,最好间隔3~5年。
苜蓿种子细小,千粒重1.44~2.3克,故要求精细整地,使土壤颗粒细匀,孔隙度适宜,田内暄土层不能超过3厘米。整地包括翻地和耙地两个步骤。紫花苜蓿是深根型植物,适宜深翻,翻地深度为25~30厘米,在翻地基础上,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平整地面。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利用耕地种植苜蓿,最好是秋翻地,以消灭杂草。在半干旱地区尽量不要春翻地,以免土壤水分蒸发太多。尽量深耕细耙,要求地平、土碎、上虚下实。耙后起垄,垄宽30厘米,种子田垄宽50~60厘米。
(5)施用底肥
底肥可以用农家肥和化肥。播前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农家肥3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做底肥。中等肥力的地块可结合深翻整地,每亩施入有机肥2~5立方米做基肥,同时每亩施过磷酸钙50~100公斤和氯化钾5~10公斤。播种前镇压,有利于保墒。杂草严重的地块可在第2次耙地前喷除草剂防除当年的杂草。在贫瘠土壤施入适量厩肥和磷肥做底肥有利于根瘤形成。酸性土壤应施入适量石灰,当土壤pH5.5~6时,每亩施石灰40~60公斤,最好在地表以下25厘米深的土层中均匀施用。
(6)栽培技术
①种子处理:选种的目的是去掉不饱满的种子、皮壳、虫瘿、菌瘿和杂质等。常用的方法有筛选、风选和水选。紫花苜蓿种子具有休眠性,普遍硬实率较高。所以,在播前应采用擦破种皮法或热水浸泡法进行处理。热水浸泡法,即将苜蓿种子在50~60℃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晾干后播种。种子经处理能大大提高其发芽率。另外,初次种植苜蓿的地块应采用根瘤菌剂拌种。一般每公斤种子用根瘤菌剂5克,充分拌匀后立即播种。或取用种过同类豆科作物田内的潮湿土壤与种子混拌,每亩用湿土25~50公斤,操作时避免阳光直射,趁早晚或阴天进行,随拌随播,及时覆土。
②播种时间:苜蓿春、夏、秋(仅限于辽南)、冬均可播种。辽宁省一般在6月底以前播种均可安全越冬。如前一年秋冬雨水充足,以早春播种为好,当地温5℃以上,土壤持水量75%~80%时开始春播。最适播种温度为10~25℃,大于35℃气温不利于发芽出苗。注意春旱播种易出现芽干或出苗不扎根、抗旱力弱、有死苗发生的现象。春播尽可能提早,以防幼苗受到春旱、烈日或杂草危害;如春季严重干旱,则推迟到雨季夏播为好。夏播易受杂草和烈日危害,要特别注意除草和保苗。在4月下旬以前播种,可在6月底前后割第一茬草,避开雨季收割,晾晒成功率高。夏季(6—7月)播种,播前先施用灭生性除草剂消灭杂草,然后播种。要尽可能避开播后遇暴雨和曝晒。辽南地区可以采用秋播,秋播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有利,出苗齐,保苗率高,杂草危害轻。秋播在8月中旬以前进行,入冬前株高可达5厘米以上,具备一定的抗寒能力,使幼苗安全越冬。冬播在上冻之前1周左右进行。
③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混播、间播几种方式,条播是种植苜蓿常用的播种方式,这种方式便于中耕除草、施肥等田间作业。苜蓿生产田条播的产草田行距为15~30厘米,播带宽3厘米;种子田行距以45~60厘米为宜;垄作条播产草田行距为40~50厘米,播带宽3厘米。可采用人工或机械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压实。播种时踩好格子,压一遍磙子,能起到很好的保墒作用。
④播种深度:既要保证种子接触到潮湿土壤,又要保证子叶能破土出苗,深度1~2厘米为宜。沙质土壤宜深,黏土宜浅;土壤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浅;春季宜深,夏、秋季宜浅。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深开沟、浅覆土的办法。播后及时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湿润地区应根据气候和土壤水分状况决定镇压与否。
⑤播种量:根据自然条件、土壤条件、播种方式、利用目的、种子本身的纯净度和发芽率的高低,略有差异。土壤不肥沃,紫花苜蓿分枝较少,可以多播一些;干旱地区水分不足,要适当增加播量;条播少些,撒播则多些;盐碱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紫花苜蓿收草田播种量为0.7~1公斤/亩,撒播增加20%。为确保适量播种,播前可均匀拌入细沙、风积土或炒熟的谷子等,按1∶1或1∶2的比例混拌。增加播种量可提高第1年的产量,但并不利于提高以后年份产量,所以播种量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不宜过高。从未种过紫花苜蓿的田地应接种根瘤菌,按每公斤种子拌8~10克根瘤菌剂拌种。经根瘤菌拌种的种子应避免阳光直射,避免与农药、化肥等接触,不能与生石灰接触。接种后的种子如不马上播种,3个月后应重新拌种。
(7)田间管理
①除草:苜蓿幼苗期生长发育缓慢,易受杂草和地下害虫危害,应及时防除,中耕除杂。播种当年除草1~2次。杂草少的地块可用人工拔除,杂草多的地块可选用化学除草剂。播后苗前可选用都尔、乙草胺(禾耐斯)、普施特等苗前除草剂,用量及用法参照厂家说明。苗后除草剂可选用豆施乐、精禾草克等,除草剂宜在紫花苜蓿出苗后15~20天,杂草3~5叶期施用,用法及用量参照厂家说明。产出的青、干草杂草率应控制在5%以内。注意在刈割前14天内禁用除草剂。
②补播:早春气温低,出苗慢,需15~20天,夏播3~8天。出苗时每平方米少于300株时需要补播。如果在老化的混播苜蓿地,苜蓿的比例减少或新播种的苜蓿苗出得不齐也要进行补播,以避免土地浪费和营养不平衡。但在老化的清种苜蓿地补播不易成功,夏季气温大于35℃时补播效果不好。
③施肥:苜蓿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而为自身提供氮素,所以应以施磷肥为主,适当追施钾肥。在贫瘠的荒地、盐碱地、土壤含氮量较低的地方,应在播种时施一定的尿素做种肥。在苜蓿生长的幼苗期或每年返青后,根系固氮能力较弱,追施一定量的氮肥能提高产量。追肥在第一茬草收获后进行,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氮磷钾比例为1∶5∶5。
④排水与灌水:苜蓿根系入土深,抗旱能力强。但在干旱季节及每次刈割后适时浇水,能明显提高产量。苜蓿根系不耐淹,连续水淹24小时即会造成死亡,所以雨季涝洼地应注意及时排水。
⑤越冬防寒:在紫花苜蓿越冬困难的地区,可采用大垄条播,垄沟播种,秋末中耕培土,厚度3~5厘米,以减轻早春冻融变化对紫花苜蓿根颈的伤害。有条件的在霜冻前后灌水一次(大水漫灌),以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
(8)刈割与收获
苜蓿播种当年生长缓慢,刈割1~2次,在辽南地区也可刈割3次,生长旺盛期每年可刈割3~4次。刈割的适期应以1/10的苜蓿开花时为宜,此时蛋白质含量最高、品质好。每次刈割留茬高度5~7厘米,最后一次刈割不晚于下霜前一个月,留茬高度为7~10厘米,以利于越冬。收种子以头茬产量最高,当植株下部荚果变黑、中部荚果为褐色、上部为黄色时即可趁早晨采收。如果利用一般苜蓿地采种,头一年应少割一茬,第2年在现蕾前间行割去部分苜蓿,以增强留种地的通风透光,提高种子产量。
(9)利用形式
①放牧:苜蓿草放牧利用,家畜(特别是反刍家畜)一定要与其他饲料饲草混用,单一苜蓿草食用过多易发生鼓胀病。专用放牧苜蓿地要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苜蓿所占比例在20%左右。放牧利用还需注意不能让空腹牛、羊单独吃苜蓿草。
②青饲:当苜蓿株高达30~40厘米时,即可开始青刈,切碎、粉碎或打浆喂饲。青刈苜蓿喂饲奶牛或肉牛时,也可整株投喂。泌乳牛日喂量20~30公斤,育成牛日喂量10~15公斤,绵羊日喂量3~5公斤。饲喂家禽时,要切碎或粉碎,以便混拌精饲料,成鸡日喂量50~100克,成鸭日喂量200~300克,成鹅日喂量1000~1500克。青刈苜蓿喂猪应打浆后混拌其他饲料,成猪日喂量4~6公斤,小猪适量。苜蓿含蛋白质丰富,不宜单独大量喂用,一定要混拌适量的粗饲料和精饲料,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③青贮:苜蓿与苏丹草、青刈玉米等混合青贮饲用效果好。青贮的其他条件与秸秆青贮相同,苜蓿草比例要占60%~70%,禾本科牧草或秸秆占30%~40%。注意豆科牧草不能单独青贮。青贮原料的糖分一定要足够,适宜的糖量才能保证乳酸菌的正常繁殖,形成足够的乳酸,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保证青贮质量。若作为猪饲料时,可混拌适量的糠麸、粗饲料干粉,使混拌后的青饲料含水量达65%~70%。苜蓿也可以调制成半干青贮饲料,即苜蓿收割后在田间晾晒1~2天,待含水量降至45%~55%时,切碎、入窖、压实或在田间机械打捆用塑料拉伸膜裹包。为提高质量,可加入蚁酸0.5%,均匀喷洒。
④干饲:苜蓿在初花期(10%~20%)适时收割,调制成干草,作为冬春饲用或加工成其他制品。调制干草可用设备干燥,将鲜苜蓿放入烘干机中,高温热风(800~850℃),快速转动,待水分降至15%~18%时,即可打捆堆垛。自然干燥时,选择晴朗天气,快速抢收,机械割倒后平铺地面,晾晒1~2天后,搂成草条,再风干1~2天,码成小堆(50~100公斤),自然风干,经4~5天后集大堆或打捆。干草调制过程中,避免烈日曝晒,防止叶片干燥后脱落,要始终保持叶片是潮润状态,才能使水分通过叶片蒸发,迅速风干。为加快干燥,割草机入口处应有压扁装置,把苜蓿茎秆压扁,可缩短干燥时间。割后1~2天的苜蓿,含水量在50%时,若遇雨应及时青贮,以减少损失。
(10)加工技术
①苜蓿干草粉:将调制好的苜蓿干草,在充分风干状态下,用粉碎机加工成粉状,作为配合饲料的成分之一。草粉的细度用筛底孔径来控制,用作家禽(鸡、鸭)配合饲料时,要求细一些;用作反刍家畜(牛、羊)配合饲料时,应粗一些,以利于反刍。
②苜蓿草块、草饼:为了便于运输和喂用,将苜蓿干草切碎后用压块机压成不同形状、规格的草块或草饼,喂用前加入适量的水浸润,使其散开,混拌其他饲料喂用。
③配制全价颗粒饲料:为适应市场发展和生产高档畜产品的需要,以苜蓿粉作为优质粗饲料成分,按照饲料配方,配制成不同畜禽种类、不同饲养目的各种型号、规格的颗粒饲料,供应国内外市场。
3.披碱草
披碱草,又称直穗大麦草、青穗大麦草。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均有野生分布。目前,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青海等省区已广泛栽培。披碱草的耐旱、抗风沙、耐盐碱等特性都为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所不及。在干旱、多盐碱、多风沙的地区披碱草应为首选草种。
(1)特征
披碱草为禾本科披碱草又属多年生疏丛型禾草。须根系,颇发达,根深可达110厘米,多集中在20厘米以上土层中。茎直立,株高70~100厘米。叶片狭长披针形,扁平或内卷,上面粗糙,呈灰绿色,下面光滑,叶缘具疏纤毛;叶鞘无毛,包茎,大部越过节间,下部闭合,上部开裂;叶舌截平。穗状花序,直立,长14~20厘米,除先端和基部各节仅有1个小穗外,其余各穗节部均为2个小穗,上部小穗排列紧密,下部较疏松;含3~5个小花,全部发育;颖披针形,具短芒;外稃背部被短毛,芒粗糙,成熟时向外展开;内外稃几乎等长。颖果长椭圆形,褐色,千粒重3~4克。
披碱草
(2)特性
披碱草的适应性强,抗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特耐寒抗旱,在冬季-41℃的地区能安全越冬。根系发达,叶片具旱生结构,在干旱时卷成筒状,可减少水分蒸发,所以干旱环境下仍可获较高的产量。较耐盐碱,在土壤pH7.6~8.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具有抗风沙的特性,适于风沙大的盐碱地区种植。分蘖能力强,分蘖数一般可达30~50个,条件好时分蘖数达100个以上。性喜肥,氮肥供应充足时,分蘖数增多,株体增高,叶片宽厚,产量和品质也显著提高。生育期120~130天。寿命短,可利用4~5年,通常利用4年就应酌情予以更新。
(3)饲用价值
披碱草营养成分较为丰富,在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占6%~11.7%,粗脂肪1.36%~2.17%,粗纤维36.8%~41.4%。调制好的披碱草干草,颜色鲜绿,气味芳香,适口性好,马、牛、羊均喜食。披碱草干草制成的草粉亦可喂猪。青刈披碱草可直接饲喂家畜或调制成青贮饲料喂饲。披碱草开花后迅速衰老,茎秆较粗硬,适口性不如其他禾本科牧草。但在孕穗到始花期刈割,质地则较柔嫩,青绿多汁,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均为家畜喜食。其再生草用于放牧,饲用价值也高,一般干草产量200~400公斤/亩,有灌溉条件时可达500公斤/亩。结实性好,亩产种子60公斤左右。
(4)栽培技术
①选地、整地与施肥:披碱草适应性强,在土壤pH8.35~9的范围都能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披碱草是一种疏丛型须根性禾草,种子发芽较慢,出土力较弱,故必须很好地整地,以疏松表土,保蓄水分,一定要做到深翻(18~22厘米)、耙细、整平,为播种和齐苗创造良好条件。整地时要施足基肥,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利用年限,每亩可施厩肥1~1.5吨,播种时可用磷酸二铵、尿素、硝酸铵等作种肥。
②种子处理与播种:披碱草种子的芒较长,条播机无法播种,必须进行脱芒。经过日晒,趁芒干脆时及时去芒,也可用脱芒机脱芒。披碱草在辽宁省的播种期从4月下旬至7月上旬。早春播种必须在秋翻地上,墒情较好方能播种,否则出苗不整齐,严重影响牧草的产量和效益。一般在夏初播种,采草用地播种量1~2公斤/亩,行距15~30厘米,播深3~4厘米。采种田播种量0.45公斤/亩,行距60~70厘米垄作为好。披碱草可与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播后要及时镇压以利保墒发芽。
③田间管理:幼苗期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及时消灭杂草,可将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消除杂草。喜肥力强,二年生植株返青早,生长发育快,每亩施硝酸铵30公斤为宜。要及时除草、松土、施肥、灌水,确保其高产稳产。
(5)收获与利用
每年可收割2次,每次收割必须在抽穗期进行,这时草质柔嫩,营养价值高,适口性良好。如收获较晚,茎叶易老化,质地粗糙。辽宁省第1次收割时期以6月上中旬为好,第2次收割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种田要在穗头变黄后收获,约在7月中旬,种子收获后的再生草可供霜后放牧。播种的当年可以在冬季土壤解冻后,有控制地轻度放牧。晚秋与早春严禁放牧,以免因牲畜贪青啃食造成破坏。刈牧兼用(割草与放牧)草地放牧利用时应划区轮牧,草高15厘米时开始放牧,高度下降到5厘米时停止放牧。切忌雨天高密度放牧,以免过度践踏造成草地损伤。收草应在花期进行,收种应在全田果穗60%变黄时进行,迟则种子脱落。收种和刈割牧草的留茬均在5~7厘米为宜。
4.沙打旺
沙打旺又名直立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为野生植物,在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也有野生种分布。在沙荒地上,作为饲草和绿肥而栽培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为改造沙荒地,实施了大面积的飞机播种与人工播种相结合,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山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广泛种植。目前在沙漠化治理中,沙打旺在辽西等许多地方是当家草种。
(1)特征
沙打旺
沙打旺株丛高大,高100~150厘米,主根粗长,入土200厘米,侧根和支根发达,分布于30厘米的土层内,根着生大量根瘤。主茎不明显,粗1厘米,圆硬中空,幼时脆嫩,老时木质化。苗期生长缓慢,第2年分枝达数十个。奇数羽状复叶,长6~8厘米,小叶7~27枚,小叶长椭圆形,长宽1.5厘米×1厘米,全缘。叶与茎上有丁字形白绒毛,这是沙打旺重要特征之一。总状花序,腋生,小花蝶形,数十个密集短穗。花紫色或蓝紫色,总花梗长5~10厘米。荚果矩形竖立,端喙向下弯,子房二室,内含种子10多粒。种子肾形,千粒重1.5~2克。
(2)特性
沙打旺是喜温耐旱、耐寒怕湿植物。种子小,吸水力强,发芽快,出苗齐,种子在15~20℃时5~6天就能发芽;在气温30~35℃,水分充足时,播后第2天就能发芽;3~4天即可出苗,故适于干旱地区高温多雨时大面积飞机播种。在-30℃低温环境下,可安全越冬。适宜生长于温度20~24℃,年降水300~500毫米,0℃以上积温3600~5000℃的地区。生长期150天以上。沙打旺属中旱生植物,生长速度与降水关系密切,在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在排水不良或积水的地方,易烂根死亡。苗期生长特别缓慢,出苗半个月苗高不足1厘米,但根长已达4厘米。4年生沙打旺根深可达400~500厘米。在同样条件下,沙打旺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质产量均高于紫花苜蓿,青草产量达5000公斤/亩以上。抗风沙力强,在风沙大的地方,沙打旺常被沙埋,又能自动长出。根系有时被风蚀裸露地面,若培土后仍茁壮生长。当植被覆盖地面后,就能防风固沙。
(3)饲用价值
沙打旺鲜草以盛花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13.00%和2.61%,是调制干草的适宜收割时期。沙打旺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丰富,以亮氨酸、赖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较高,有机物消化率达63.46%,饲用价值较高。
沙打旺可以青饲、青贮、调制干草、加工成草粉、草颗粒及多种草产品。沙打旺放牧效果也很好。陕西吴起县草原站用沙打旺进行放牧,绵羊11个月净增8.95公斤,山羊净增7.5公斤,比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分别高5.55公斤和4.6公斤。沙打旺在高寒干旱地区,可种草养畜,以草代林,以牧促粮,形成良性循环。
(4)栽培与管理
①选地与整地: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长。地势低洼的涝洼地、积水或土壤过湿易引起烂根。沙打旺种子细小,必须精细整地,才能保证全苗,整地要细碎疏松。最好是秋翻地,结合施底肥,磷酸二铵每亩10~13公斤,及时耙压平整,以保蓄水分。如无秋翻地,可以在播种前翻耙整地。
②播种与施肥: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而定。在辽宁省东部地区,春季墒情好时,可以在4—5月播种;西部地区多春旱,应在6月份降透雨后抢墒播种;在沙地上种植,在6—7月雨季播种比较稳妥可靠。播种方法有条播或撒播。机械播种时,采草田行距30厘米,每亩播种量0.7公斤;采种田行距60厘米,每亩播种量0.35公斤。飞播时为撒播,每亩播种量1公斤。播种时每亩施复合肥7公斤,以确保其高产稳产。沙打旺种子细小,播种覆土不能太厚,黏土地覆土1厘米,沙土地覆土2厘米,播后镇压十分重要。
③田间管理:幼苗生长缓慢,容易被杂草抑制,所以防除杂草是田间管理的关键。在雨季前播种时,应进行播前除草,既省工又省时。生育季节可用除草剂防治杂草,若有稀疏的高大杂草(如苍耳、灰菜),也可人工拔除。生育2~3年,每亩可追施尿素或复合肥7~10公斤,以确保其高产稳产。
(5)利用技术
①青饲:沙打旺幼嫩时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可青割饲喂牛、羊、兔等。饲喂时应混拌一些禾本科青草。
②青贮:调制青贮料以花前为宜,混合一些青刈玉米进行混合青贮,既可提高适口性,又能提高青贮质量。
③干草:沙打旺鲜草以盛花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较高,是调制干草的适宜收割时期。沙打旺开花盛期在9月中旬,此时收割调制干草较好,雨季已过,气候干燥,割倒后平铺地上晾晒,1~2天后集小堆风干,以保持绿色。
④草粉:沙打旺茎秆较粗硬,若直接喂用,利用率仅为80%~90%。应根据不同畜禽特点,加工成不同细度的草粉,再混拌其他饲料。
5.无芒雀麦
无芒雀麦又名光雀麦、无芒草、禾萱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无芒雀麦原产欧洲、西伯利亚及中国。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的草甸暗栗钙土地带,形成以无芒雀麦为优势的自然群落。在青海、内蒙古、河北、吉林等省区大面积栽培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无芒雀麦
(1)特征
根系发达,具短根茎,茎直立,高50~30厘米。叶片淡黄色,长而宽,一般5~6片叶,表面光滑,叶缘有短刺毛,无叶耳,叶舌膜质,短而钝。圆锥花序,长20~30厘米。穗轴每节轮生2~8个枝梗,每枝着生1~2个小穗,小穗近圆柱形,由4~8个花组成。种无芒雀麦子扁平,暗褐色。
(2)特性
无芒雀麦地下部生长较快,播种当年根入土可达20厘米,生长第2年根系产量可达800公斤/亩,根系多分布在5~15厘米土层里。根颈约占根量的20%,耐牲畜踩踏,无性更新能力强。属中旱生植物,寿命较长,一般可利用10年左右,是栽培牧草中寿命较长的牧草。适宜生长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区,在海拔3000米,冬季最低气温-28~-30℃的地方能安全越冬。在有雪覆盖的东北地区的北部,-40℃低温下,越冬率仍达83%,是北方高寒地区耐寒性较强的牧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于在排水良好而又肥沃的壤土上生长,轻沙土壤也能生长,但不耐盐碱和酸性土壤。耐水淹,持续时间可达50天。
(3)饲用价值
营养期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的20.4%,是放牧的最佳时期。抽穗期是收割干草的适宜时期,粗蛋白含量达16.0%。茎秆脆嫩,叶片宽长柔软,茎少叶多,适口性好,是草食家畜最喜食的牧草之一。根系发达,并有短根颈,较耐踩踏,是建立人工放牧场的理想牧草。特别是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建立混播放牧地,二者生长较协调。试验证明:苜蓿+老芒麦、苜蓿+披碱草、苜蓿+肥披碱草混播组合中,均低于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的生物产量及二者的协调性和持久稳产性。无芒雀麦又是较长寿的牧草,可利用10年左右,这是许多禾本科牧草所不及的。无芒雀麦的再生性也很强,收割干草后的再生草可以放牧利用,混播草地一年可利用3~4次。
(4)栽培与管理
①选地与整地:无芒雀麦适应区域广泛,在东北地区南自锦州,北至三江平原皆可种植,但对于强酸、强碱和低湿地则不宜种植。最好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等肥力以上的沙壤土。无芒雀麦根系发达,要求土壤疏松以蓄水保墒,最好是秋翻地,随之耙碎土块,耙平地面,以减少水分蒸发。如无秋翻地,春翻时应在播种前翻耙整地。
②施肥:由于无芒雀麦可利用年限较长,为了持续高产和稳产,施足底肥十分重要。可在翻地时同时施入农家肥1.33~2吨/亩,或磷酸二铵13.3公斤/亩;播种时施尿素6.1公斤/亩。生长3~4年后,可结合松土切根追施复合肥13.3~16.1公斤/亩。播种时施磷肥10公斤/亩作种肥,播种当年产草量比不施肥提高1.7倍,第2年仍可提高1倍,两年合计增产干草330公斤/亩。
③播种:既可春播也可夏播,主要根据当地土壤墒性和降水情况而定。在4月末至5月初多有一次透雨,可在雨后播种。如有灌溉设施,也可在4月末播种。播种量依据种植目的而定,单播采草地,播种量1.2~1.3公斤/亩,种子田播种量0.6公斤/亩,混播草地按单播草地播种量的80%~90%。播种方法用条播机播种为宜。采草地行距30厘米,播深2厘米;采种田行距60厘米,混播草地行距30厘米。播种后应及时镇压。
④田间管理:秋翻地第2年播种时,应进行播前除草,这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牧草生育期间,单播草地可用除草剂防治。混播草地一些可食的低矮杂草不必防除,如有高大杂草(如苍耳、灰菜)可人工拔除。无芒雀麦草地生长第4~5年时,根颈积累盘结,有碍土壤蓄水透气,需进行耙地松土,切破草皮,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牧草生长。
(5)利用方法
①调制干草:在抽穗期收割,可调制出优质干草。选天气晴朗5天以上的时间,突击抢收,以免雨淋。机械收割时,根据茎叶水分蒸发情况,及时翻晒积堆,防止曝晒过久而失去绿色。当茎叶含水量达17%~18%时,就可以积大堆码垛或打捆,经自然风干后,含水量达14%时,即可入库贮存。在东北地区一年可收割2茬,第2茬可在8月末至9月初收割。
②放牧利用:利用4~5年以上的老龄割草地,产草量将有所下降,可在第1茬草收割后,再生草用作放牧。这类草地较耐踩踏,但要掌握放牧强度,鲜草采食率应控制在50%~60%。新建的混播草地用作放牧时,应从第2年开始,只能晴天利用。为保持草地的持久生产力,要实施划区轮牧,利用率控制在60%。春天第一个放牧周期始牧时,草高应在20厘米。三年生以内的草地,禁止雨天放牧,可到老龄(五年生以上)草地上放牧。当再生草达到20厘米以上时,可再次放牧。
③采收种子:种子成熟后,颖壳呈赤褐色,籽实开始硬固,即可立即收割,风干后及时脱粒。若种子成熟后不适时收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将会造成自然落粒而减产。
6.胡枝子
胡枝子又名二色胡枝子、扫条,为多年生豆科灌木饲料。在蒙古、俄罗斯、朝鲜、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有分布。在我国东北的东部山区、内蒙古、华北、西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许多省(区)都有大面积野生群落。近年来人工栽培或飞机播种有很大发展。黑龙江东部山区胡枝子混播沙打旺,建立混播草场,被誉为山地种草的典型。辽宁岫岩县大面积种植胡枝子,促进了山区养羊业的发展。在全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中,把胡枝子确定为东北地区长白山山区及半山区的当家草种。
胡枝子
(1)特征
胡枝子为胡枝子属灌木,高0.5~3米,分枝繁密,老枝灰褐色,嫩枝黄褐色,疏生短柔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圆,具短刺尖,基部楔形或椭圆形或圆形,叶背面疏生平伏短毛;侧生小叶较小,具短柄;托叶2片,条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较叶长,花梗长2~3毫米;花萼杯状,花冠蝶形,紫色,旗瓣倒卵形,翼瓣矩圆形,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荚果倒卵形,网脉明显,疏或密被柔毛,含1粒种子;种子褐色歪倒卵形,有紫色斑纹。
(2)特性
胡枝子为中生性落叶灌木,耐阴、耐寒、耐干旱和耐瘠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通常生长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也常分布在林缘和森林被破坏后、反复砍伐、火烧后森林不能恢复的地区。
胡枝子耐寒性强,无雪覆盖也能耐-28~-30℃的低温。胡枝子为中生植物,适宜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地区种植。而低于500毫米或高于800毫米的地区也可以生长。种子发芽需要较多的水分,必须播在湿润的土地上。
胡枝子对土壤要求不严,贫瘠的山坡地或新开垦的丘陵地均可种植。不耐盐碱,土壤pH8以上不能生长。幼株根瘤发达,每株有根瘤40~200个,根系70%集中在5~30厘米土层中。叶片宽大,在开花期单株叶面积可达9平方米。茎叶比随发育时期不同而异,在开花期叶量达最大值。人工栽培的二年生植株,单株鲜重可达2.03公斤,产鲜嫩茎叶2000~3000公斤/亩。
(3)饲用价值
胡枝子营养丰富,粗蛋白质含量13.4%~17%,而粗纤维含量仅为24.4%~25.1%,磷、钙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也很丰富。苗期赖氨酸含量达1.06%,开花期达0.83%,比紫花苜蓿还高。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也和紫花苜蓿近似。铁、锰、硫、磷等含量丰富,硒、钼、钴等元素含量较低。
胡枝子茎叶的有机质消化率,在反刍家畜饲喂试验中达53.3%~57.62%,略低于紫花苜蓿(62%),但比其他灌木饲料和牧草高,在常见牧草中,是消化率较高的牧草之一。胡枝子的消化能、代谢能及产奶净能,全株均高于叶片的能量,这在一般牧草中是少见的。
胡枝子的嫩茎叶具有浓郁的清香味,适口性好,是牛、羊、猪、兔、鹿、鱼的好饲料。二年生胡枝子在初花期采收,嫩茎叶及花序风干物可采收150~200公斤/亩;三年生可达400~533公斤/亩。盛花期的胡枝子是良好的蜜源植物,也是绿化观赏植物。
(4)栽培技术
①选地与整地:胡枝子对土地要求不严格,山坡、丘陵、林带、塘边、路旁及村屯周围的空隙地均可种植,目前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活动中,种植胡枝子既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又是良好的饲料地。胡枝子为深根系灌木,一次播种可以利用多年,故必须秋翻整地,深度视土层厚薄而定。山坡地为防止水土流失,可实行带状耕翻,种植带15~20米,间隔5~10米保留原有植被。耕翻垄向要与坡向垂直,以减少暴雨时水土流失。
②施肥:胡枝子需肥较多,苗期应供给充足的氮肥,生育期补充磷、钾肥,播种或栽植时,应施足基肥,有条件时施有机肥1.33~2吨/亩,或施磷酸二铵10~13公斤/亩,3~4年后,可追施氮磷钾复合肥6~10公斤/亩。
③播种:胡枝子为带壳的荚果,硬实率高,播种前需用碾米机除去夹壳并摩擦种皮,从4月初至7月末均可播种,但以雨季前播完种为宜。若早春土壤墒情好,也可在4—5月间播种。播种前地面若有杂草,可先灭草后播种,机械条播行距60~70厘米,株距30~40厘米,播种量(去壳后)1.3~2公斤/亩,覆土3~4厘米,播种后镇压。若人工点播时,每穴播种7~8粒,可以节省种子。胡枝子也可育苗,在雨季移栽,更节省种子。
④管理: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和间苗定苗,苗期特别注意防除杂草,待茎叶覆盖地面时,杂草将被抑制。生长3~4年后,应每年追施一次复合肥,以补充营养。
(5)利用技术
①放牧利用:胡枝子是牛、羊的优质青饲料,二年生苗高70~80厘米时开始放牧,一年可放牧2次,要严格控制载畜量,不可放牧过度,采食率以不超过总产量的50%为宜。
②调制干饲料:当胡枝子叶色开始变黄,荚果由黄变黑时,在地面留茬8~10厘米割下,捆成小捆,风干后脱下叶子和果实。干叶直接喂饲牛羊或粉碎成草粉喂猪禽,或作为配合饲料原料使用。枝条可用作纺织原料。
7.草木樨
草木樨别名黄花草、黄花草木樨、香马料木樨、野木樨,在温带、亚热带(除高寒草甸和荒漠区外)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川和云南等省区。在西藏海拔3700米的地区,海滩海拔仅数米的地段,亦有分布的记录。
草木樨
(1)特征
草木樨为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主根深达2米以上。茎直立,多分枝,高50~120厘米,最高可达2米以上;羽状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1.5厘米,宽3~6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叶缘有疏齿,托叶条形;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而纤细,花小,长3~4毫米,花萼钟状,具5齿,花冠蝶形,黄色,旗瓣长于翼瓣。荚果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5毫米,成熟时近黑色,具网纹,含种子1粒。
(2)特性
草木樨喜欢生长于温暖而湿润的沙地、山坡、草原、滩涂及农区的田埂、路旁和弃耕地上。一年生的草木樨,当年即可开花结实,完成其生命周期;二年生的草木樨,当年仅能处于营养期,翌年才能开花结实,完成其生命周期。草木樨为直根系草本植物,其茎部芽点不多,分枝能力有限,而大量的芽点分布于茎枝叶腋,因此放牧或刈割留茬不宜太低,一般留茬以15厘米左右为好,每年可刈割2~3次。草木樨主要靠种子繁殖。如果进行人工播种,播种前必须采取措施擦破种皮,以提高其发芽率和出苗效果,或模拟其天然情况下克服硬实的方式,采取冬季播种,以使翌年春季出苗整齐一致。草木樨适应的降水范围为300~1700毫米;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从沙土到黏性土,从碱性土到酸性土,都能很好地适应,所适应的pH4.5~9;耐寒、耐旱、耐高温、耐酸碱和耐土壤贫瘠的性能都是很强的,在冬季最低温-40℃和夏季最高温41℃的情况下,都能顺利地耐过。
(3)饲用价值
草木樨所含的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和可消化蛋白,在豆科牧草中也都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竟高达31.2%。可见草木樨不仅是一种良好的饲草,而且也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饲料。草木樨除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外,还是一种蜜源植物,流蜜期约20天,泌蜜温度25~30℃,在新疆则需要更高气温。草木樨泌蜜量大,产量稳定,一般每5亩可放蜂一群,产蜜20~40公斤;人工种植并有灌溉条件的草木樨,一个花期可取蜜7次。草木樨的蜜、粉丰富,蜂群采完草木樨后,群势能增长30%~50%。在中草药中,草木樨为正宗“辟汗草”,其功能是清热解毒,杀虫化湿,主治暑热胸闷、胃病、疟疾、痢疾、淋病、皮肤疮疡、口臭和头痛等多种病症。草木樨的根叫“臭苜蓿根”,能清热解毒,主治淋巴结核。
(4)栽培技术
草木樨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性喜阳光,最适于在湿润肥沃的沙壤地上生长。草木樨种子小,顶土力弱,整地要求精细,地面要平整,土块要细碎,才能保证出苗快,出苗齐,若适当施些有机肥,则可提高产量,如每亩施20公斤的磷肥,效果会更好。草木樨种子含硬实较多,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一是用机械脱去或擦破种皮;二是采取冬播,种子经过冬季,使种皮腐烂。春播宜在3月中旬到4月初进行,无论春播或夏播,都会受到荒草的危害,秋播时墒情好、杂草少,有利出苗和实生苗的生长。冬季寄籽播种较好,既可省去硬实处理,又不争劳力,翌年春季出土后,苗全苗齐,且与杂草的竞争力强,可保证当年的稳产高产。草木樨种子细小,应浅播,以1.5~2厘米为宜。播种方法可条播、穴播和撒播。条播行距20~30厘米为宜,穴播以株行距26厘米为宜,条播播种量为0.75公斤/亩,穴播为0.5公斤/亩,撒播为1公斤/亩。为了播种均匀,可用4~5倍于种子的沙土与种子拌匀后播种。在苗高13~17厘米时,结合中耕除草和追肥进行匀苗。
(5)利用技术
草木樨开花前,茎叶幼嫩柔软,马、牛、羊、兔均喜食,切碎打浆喂猪效果也很好。既可青饲、青贮,又可晒制干草,制成草粉。开花后植株渐变粗老,且含有0.5%~1.5%的“香豆素(C9H6O2)”,带苦味,适口性降低,但经过加工调制成干草或青贮,可使香豆素气味减少,各种家畜一经习惯还是喜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