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饲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1.青饲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
(1)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又称煤纹病和斑点病,高温、多湿、时晴时雨是玉米大、小斑病最适发病条件。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褐色。
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轮作倒茬可减少菌量,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在病害发生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使发病程度减轻一半。适期早播,使整个玉米生育期提前,可缩短后期处于高湿多雨阶段的生育日数,有避病作用。玉米是一种喜肥作物,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药剂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穗瘟净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800倍液喷施。
(2)丝黑穗病
果穗从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籽粒间常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另外,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籽粒上表现,病粒上长出红色粉状物,易破碎。
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做好种子处理,用2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1小时,有杀菌作用。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药剂拌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用2%立克锈可湿性粉剂、2%速立克可湿性粉剂等,按药剂使用说明书介绍的方法、剂量,拌种使用。
(3)褐斑病
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玉米新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防治要点:施足底肥,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亩10~15公斤,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适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提早药剂防治,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4)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病毒是通过昆虫灰飞虱传播,其毒源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该病在玉米苗出土后即可发生,在5~6片叶时开始出现症状,病株表现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顶叶簇生,成对生状。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粗糙感。植株矮化,节间粗短。雄穗不能抽出或全无花粉,有的甚至出现顶部坏死,雌穗畸形,一般不结实。病株根系少而短,很容易从土中拔起。发病晚的植株下部发育正常,上部出现缩叶现象,雄花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稍短。
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一致。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害的能力。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玉米苗期喷施菌毒清等抗病毒制剂,发现病株拔除深埋,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5)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温度和湿度条件是影响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5~30℃气温、90%以上相对湿度,是玉米纹枯病发生发展的适宜气候条件。对春玉米的为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对夏玉米为害时间长,从苗期(2叶期)即发生为害。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并逐渐向上扩展。该病初表现主要是散落于玉米田土表或浅土层的菌核。6月上中旬玉米田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基部叶鞘,并逐渐向上蔓延发展。
防治要点:实行轮作倒茬,合理密植,有利于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施足基肥,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发病初期,可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有病叶鞘。用种子量0.02%的浸种灵或用种子量2%的灵福合剂进行拌种。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井冈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中下部叶鞘。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翻土地,以消灭越冬菌源。
(6)北方炭疽病
玉米北方炭疽病是由玉蜀黍出芽短梗霉菌引起的一种新病害,近年在辽宁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叶片、叶鞘和苞叶等处产生病斑,初期为点状水浸斑,逐渐扩大后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大小1~2毫米×0.5~1毫米。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似眼睛,俗称“眼斑病”。叶片发病严重时,小病斑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要点:淘汰感病品种,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以确保在病害流行年份降低生产损失。施足底肥,加强中耕管理,玉米生长中期及时追肥,防止后期早衰,提高植株抗病性。秋收后及时深翻土壤,促进田间植株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2.青饲玉米主要虫害的防治
(1)玉米螟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
防治要点:最彻底的办法是在每年的4月底以前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选用50%甲胺磷乳剂0.5公斤拌40公斤细沙(或煤渣);或25%功夫乳油(1∶10),1.5%辛硫磷(1∶15);或用生物制剂白僵菌每亩50克,Bt(苏云金杆菌)乳剂每亩15克,制成毒砂或颗粒剂,往每株大喇叭口内撒施1~2克。
(2)地下害虫
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多发生在玉米6叶期以前。发生严重的田块,常常造成缺苗断垄,使亩株数减少,严重减产。
防治要点:最好的办法是药剂拌种,可选用40%甲基异硫磷、50%辛硫磷、35%呋喃丹等,按种子重量的0.2%~0.3%进行拌种(湿拌)。如使用19号呋福包衣剂种子,不必再拌种。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可选用上述药剂稀释后拌入细砂土,撒施在玉米植株周围,耙入土中,也可加水配制成药液喷浇在根部。
(3)黏虫
主要为害种玉米,小麦收获后黏虫转移到玉米上,如果此时防治不及时,黏虫会将玉米叶片全部吃光。
防治要点:在6月底至7月初小麦收割前进行。用90%晶体敌百虫每亩100克兑水30公斤,或20%敌马乳油(合剂)100毫升兑水30公斤,或2.5%功夫乳油20毫升兑水30公斤,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4)玉米红蜘蛛
又叫玉米叶螨,主要以朱砂叶螨为优势种。由于虫体微小,又在叶背吸食,田间不易被发现,被害玉米的叶片由白变黄,最后枯死,严重影响玉米灌浆。
防治要点:选用40%乐果乳油每亩75毫升,20%三氯杀螨醇乳油每亩50毫升,20%灭扫利乳油每亩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如果田间套种有黄豆、苏子等作物,也要进行喷药,因这些作物都是红蜘蛛的主要寄主。
(5)玉米蚜虫
为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其次为禾谷缢管蚜,自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玉米收获时均能为害。蚜虫世代交替,四代群聚于心叶、叶鞘、叶筒内、雄穗及包叶上吸食植株汗液,使受害部位褪绿,心叶扭曲,严重的抽不出雄穗,籽粒秕瘦,产量下降。该虫排泄的黏液使上部功能叶片等部位发生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要点:用氧化乐果、灭扫利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15克兑水30公斤喷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