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谷子病害及防治

谷子病害及防治

时间:2023-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谷子白发病是幼苗浸染,系统发病的病害,在植株的不同生育阶段呈现不同特点的症状。谷子白发病是以土壤传染为主的真菌病害,属鞭毛菌亚门。通常全穗发病,少数情况下仅部分子粒发病。本病主要由种子脱粒时沾染厚垣孢子而传播。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生育期间抗病性也有不同。在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

(一)谷子病害及防治

1.谷子白发病

白发病在谷子种植区均有发生,是谷子的重要病害。

(1)症状。谷子白发病是幼苗浸染,系统发病的病害,在植株的不同生育阶段呈现不同特点的症状。芽死:种子萌发后严重感病的幼芽扭曲变褐,未出土即死亡,造成田间缺苗。灰背:当幼苗3~4片叶时,感病的嫩叶变为黄绿色,并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纹,潮湿条件下在叶片背面生长有白色霉状物,即“灰背”,这是苗期鉴别白发病的重要依据。白尖:感病植株在抽穗前,顶部2~3叶,多时达4~5片叶,呈丛生状,叶片尖部或全部变为黄白色,远看十分明显,即“白尖”。白发:上述的黄化叶片经过7~10天,逐渐变为棕褐色,有时病叶不能展开甚至扭折卷曲成旋心状,最后叶片组织分裂成细丝,散出大量的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卵孢子,剩下的灰白色卷曲如头发状的残余叶脉组织,这就是“白发”。刺猬头:病株如能抽穗,病穗短缩,肥肿,小花内外颖变长,丛生,互抱呈卷叶状,使全穗或局部变成畸形,像刺猬状,直立田间,即俗称的“刺猬头”。病穗初为红色或绿色,后变为褐色,最后组织破裂,散出大量的卵孢子,有的穗仅局部被害而呈畸形,其余部分仍保持正常。

(2)发病规律。谷子白发病是以土壤传染为主的真菌病害,属鞭毛菌亚门。病菌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最适土壤湿度为60%。此病的初浸染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病组织破裂时,卵孢子散落在土壤里而使土壤带菌;二是用病株喂牲畜或沤肥,使粪肥带菌;三是病健株一起脱粒时,谷粒上沾染卵孢子造成种子带菌。由于病株上的卵孢子大量散落在土壤中,所以在上述初浸染源中,以带菌土壤最为主要。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抗性不同,在同样条件下,有些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达70%,而抗病品种则不到1%。

②轮作。轮作是减少土壤传播病害的有效措施,由于该病病菌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因此,最好实行3年以上轮作。

③栽培防病。掌握播种的气候条件,适时播种、浅播种,不要覆土过厚,促使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浸染。出苗后要拔除病株,一定要在病株卵孢子未散落前进行拔除,拔除的病株要集中烧毁或深埋,不要用来喂牲畜和沤肥。

④粪肥和堆肥要腐熟。由于卵孢子通过家畜的消化道仍能存活,如用病株喂了牲畜,带菌粪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后再使用。

⑤种子处理。应用内吸性强的药剂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不仅可以杀灭种子上带的白发病菌,播种后还可抑制土壤中病菌的浸染,可以达到完全防治的效果。常用的药剂是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如果白发病、黑穗病混合发生,可在甲霜灵内复配立克秀、速保利等杀菌剂。

2.谷子粒黑穗病

谷子粒黑穗病又称谷子黑粉病。是北方谷子区的常见病,南方谷子区也有发生。

(1)症状。主要为害谷粒。被害子粒稍大,卵形,包以灰膜,膜较坚实不易破裂,内含有大量黑粉。通常全穗发病,少数情况下仅部分子粒发病。在田间病株的穗常直立,很容易辨认。

(2)发病规律。是由粟黑粉病菌寄生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的厚垣孢子堆生在谷子的子房中,散出的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本病主要由种子脱粒时沾染厚垣孢子而传播。土壤湿度大时孢子易萌发而丧失生活力,因此,土壤、粪肥传播病害是次要的。一般在土壤湿度大而温度低时发病重,所以春播谷子一般早播比晚播的发病重,背阴地比向阳坡地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

(3)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丰产良种。

②选留无病种子:谷子收获前,在田间选留无病谷穗,进行单收、单打、单藏。

③谷子成熟前拔除病穗,立即深埋或烧毁。

④种子消毒处理:可选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3.粟瘟病

粟瘟病,俗称“死码子”、“掐脖黄”。是谷子的常见病害之一,南北产区都有分布。

(1)症状。谷子的叶、叶鞘、穗颈、小穗柄和子粒各部都可被害。叶片上典型病斑为菱形,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生灰色霉状物;叶鞘上病斑也呈梭形,较大,严重时茎节变黑,易折断。穗颈和小穗柄被害时,均为暗褐色,组织坏死,致使上部谷穗或小穗失去养分供给而成为死穗或“死码”。

(2)发病规律。是一种由真菌寄生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病草、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浸染源。以病草最重要,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放,经过两年仍有72%存活率。田间残留病残组织越冬后,组织内的菌丝还有40%以上存活率。种子带菌浸染率极低。田间发病后,叶片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浸染。本病发生发展的适温为25℃左右,阴雨多雾,空气潮湿,氮肥过多时为害严重。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生育期间抗病性也有不同。

(3)防治方法。

①选用适合当地生产的抗病良种。

②合理密植,避免氮肥过多。发病重时及时浇水,预防早枯。

③及时处理病草、病残体,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带病谷草远离田间,最好堆在棚(室)内。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谷子粒黑穗病。

④药剂防治。在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用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喷雾,或用0.4%春雷霉素粉剂2~2.5千克喷粉,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需施药2次,间隔7天。

4.谷子锈病

谷子锈病又名黄疸病、黄锈病等。在南北谷子产区都有分布。

(1)症状。发生在谷子的叶片和叶鞘上。在北方谷子产区一般抽穗前后出现症状。最初在叶片表面或背面散生长圆形红褐色隆起的斑点,以后病斑周围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为病菌的夏孢子;后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形成圆形至长圆形灰褐色斑点,内部为黑色粉末,为病菌的冬孢子。

(2)发病规律。是一种由真菌寄生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都能越冬,为下一年的初浸染源;病菌借气流传播进行再浸染。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蔓延,一般温度在30~32℃,湿度在70%以上时最宜发病。施用氮肥过多,种植密度过大,茎叶茂盛徒长,成熟较晚,都能加重病害。

(3)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本病的主要途径。

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防止贪青晚熟。注意排水防涝,勤中耕,发病后应加强管理,预防早枯。

③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1000~2000倍液,12.5%特谱唑(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

5.粟线虫病

粟线虫病又叫不稔病、紫穗病。在华北谷子产区普遍发生。

(1)症状。表现在穗部,一般在开花前后才表现出来,感病植株的花开始为暗绿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暗褐色。植株感病愈早,病情愈重,症状愈明显。大量的线虫寄生在花蕊内破坏子房,因而花不能开放或不能结实。病穗完全不结子或仅少数结子,比健康穗瘦小、直立,不下垂。谷子不同品种所表现的症状各异,紫或红秆品种的病穗向阳一面的护颖变紫或红色,特别在乳熟期最为明显,故有紫穗病之称。病株上部的节间和穗颈均稍微缩短,使整个植株比健株稍矮。病株叶片较脆,为苍绿色。

(2)发病规律。是由水稻干尖线虫寄生引起的病害。粟线虫以成虫和幼虫在谷粒、秕子壳皮内休眠越冬,次年播种后在种壳和根部活动繁殖,以后随植株生长上升到叶鞘内侧和穗部,营体外寄生,在植株生育期间,特别是穗期,通过风雨、流水或植株接触进行再浸染。带病种子是本病主要浸染来源,土壤中的线虫传病率很低,混入肥料中的线虫也可传病。线虫繁殖的速度主要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在25~30℃间繁殖最快,雨季来临早,有利线虫迁移、传播,因此湿度特别是降雨量成为发病的关键因素,一般干旱年份,病害较轻。

(3)防治方法。

①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耐病品种。

②注意田间选留无病种穗,勿施用带病粪肥。

③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用55~57℃温水浸种10分钟,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翻动2~3分钟,然后晾干播种,可以杀死线虫。也可用15%铁灭克拌种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