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向日葵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向日葵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时间:2023-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国向日葵生产上极为严重的病害,发生范围广,损失大,而且以难治著称。粗略统计,发病面积几乎占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的60%,东北、内蒙古东部、山西等主要产区尤为严重,近年来内蒙古西部有所扩大,严重地影响着向日葵生产。黑斑病是向日葵发生的严重病害。该病分布广,为害也比较严重,向日葵主产区普遍都有发生。病症向日葵黑斑病主要发生于向日葵的叶片、茎秆和花

(一)向日葵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向日葵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褐斑病、黑斑病、黄萎病、锈病6种。

1.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国向日葵生产上极为严重的病害,发生范围广,损失大,而且以难治著称。粗略统计,发病面积几乎占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的60%,东北、内蒙古东部、山西等主要产区尤为严重,近年来内蒙古西部有所扩大,严重地影响着向日葵生产。

(1)病症向日葵在整个生育期间都能被侵染,根据侵染部位可分为根腐型(主侵茎基部)、茎腐型(主侵茎秆)和烂盘型(主侵花盘)3种类型。

①根腐型(也叫立枯型)从苗期到花盘形成前均能发病,一般在6月上旬发现中心病株。发病部位主要是茎基部和根部,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浸状,潮湿时长出白色菌丝体,干燥后茎基部收缩,菌丝结成菌核。由于茎基部输导组织被破坏,叶片下垂,整株呈立枯状死亡。大小菌核均可引起根腐病,主要以小菌核为主,菌丝凝结成团,形成鼠屎状菌核于基部周围。

②茎腐型发生在成株期,主要侵染植株的茎基部和中下部,病斑初为褐色水浸状,稍凹陷,上有同心轮纹,生有白色菌丝,后期结成黑色小菌核。主要由小菌核引起。

③烂盘型主要发生在向日葵开花末期。花盘背面全部或局部出现水浸状病斑,随即迅速蔓延扩大,菌丝密生于种子与肉座之间,变褐,软化,尔后花盘腐烂甚至脱掉,并在其中形成网状或单个菌核。受害植株子粒成熟不好或脱落,子仁褐色或变成菌核,严重影响产量。主要是由大菌核引起。

(2)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菌核病蔓延极快,来势凶猛。菌核病是真菌性病害,菌核是越冬传播再侵染的主要病害。菌核是由菌丝密集硬化形成的,核内呈白色,贮有大量营养物质,外皮黑灰色,形状像老鼠屎。当年形成的菌核潜伏在病株残体中,或随烂盘掉落在地面翻入土中,经冬季低温休眠,翌年才能发出有柄的子囊盘,很像小蘑菇。盘上有子囊,子囊内有无色椭圆形孢子。孢子极轻,成熟后弹入空气中,随气流、雨水或昆虫携带而飞扬传播到远方,侵染健康植株。秋季多雨年份发病较重,菌核萌发及孢子开始传播侵染,要求的最适宜温度在20~22℃。下洼地土壤湿度大,发病重;重茬病害重;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

(3)防治方法

①秋耕深翻可把菌核埋压到土壤深处,使它萌发出的子囊盘长不出地面,更深处的菌核吸水膨胀后自行腐烂。

②实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能有效地抑制菌核繁衍更新,减少病源,减轻病害。

③选用抗病品种这是一项简便易行的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④种子处理播前用50%速克灵粉剂或用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

⑤土壤处理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0.35千克,40%五氨硝基苯2.5千克拌土50千克与种子同时施入穴内,防治效果可达60%。

⑥药剂防治生育期喷施,用万霉灵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菌灵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于植株茎基部;开花期发病可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500倍液、菌核净800倍液,在开花初期喷洒在花盘上,每亩喷药液100~125千克,每隔7天喷1次,喷药2~3次。

2.向日葵霜霉病

霜霉病是一种具有极大危险性的病害。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局部地区,是重要的检疫性病害。霜霉病从向日葵幼株到成株都可发生,为害叶片、花盘和子粒。

(1)病症常见的有两种。

①全株发病也称系统侵染型。感病的幼苗子叶、真叶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扩大,幼苗生长受阻,矮小瘦弱,不久便干枯死亡。不死的病株节间缩短,茎秆瘦弱硬化,生长迟缓;叶片皱缩,叶面褪绿部分逐渐扩大,叶背布满白色霉菌;植株矮化,株高仅有10~40厘米;不能形成花盘,或只能形成很小的花盘,结一些瘪瘦的种子,没有产量。严重感染病株只能存活几周。

②局部发病也叫局部侵染型。部分或大部分叶片上产生褪绿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状,病斑背面长满白霉。病株高度、花盘大小与健株无明显区别,结实率低,产量锐减。

(2)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向日葵霜霉病随带菌的种子传播蔓延。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卵孢子潜藏在内果皮和种皮中,种子间夹杂的病残体也带菌,春季气温回升,卵孢子萌发产生的游离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入向日葵,形成全株侵染症状。该病有潜伏侵染现象,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一般不表现症状,生产上播带菌种子,当年只有少数出现系统症状病株,相当多的植株为无症带菌,生产上要注意,必要时需连续种植进行检查。16~26℃适宜发病。该病发生程度与品种及出苗期温湿度有关,一般早播发病轻,旱地发病轻。发病规律是:离病源越近发病越重;复种向日葵比春播的发病重;复种越晚发病越重,这是因为晚种的多处在气温较低、雨量较多的环境中,适于发病;植株生育前期发病重,后期发病轻,因为前期幼嫩的茎叶易被侵染发病,老龄器官很难感染;气温低,雨量多,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建立无病留种田,严禁从病区引种,保护好无病区。

②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的轮作,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③选用抗病品种或杂交种。

④拔除病株并及时销毁。

⑤种子处理,播前用种子重量0.5%的25%甲霜灵拌种。

⑥适期播种,不宜过迟,密度适当,不宜过密。

⑦生育期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增效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或72%霜脲锰锌或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0~8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

3.向日葵褐斑病(斑枯病)

褐斑病是向日葵重要的流行性叶斑病害之一。在世界上主要向日葵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华北各产区都有,为害相当严重。生育前期发病能使幼苗死亡,后期发病的叶片自下而上相继枯死,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以上。

(1)病症褐斑病只为害叶片,先在子叶上发生,然后自下而上发展到上部叶片。正反面都出现病斑,正面褐色,背面灰白色,叶尖上病斑尤其多。病斑初为黄色,随后变成深灰色、褐色乃至黑褐色,病斑初发生为近圆形,直径2~6毫米,成株病斑不规则形、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以至枯死,有时周围有黄色晕环,中央呈灰色长出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由于叶片受害,花蕾形成得很小,甚至造成绝产。

(2)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以菌丝和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适宜发病温度18~21℃)病菌孢子落在底叶上开始发病,成株期遇高温高湿大量扩散蔓延。一般年份发生普遍,个别年份为害严重。高温多湿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环境条件。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清除田间病虫残叶集中烧毁。

③秋耕深翻地,埋压残碎病叶减少病源。

④实行轮作避免重茬,要制定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

⑤增施磷、钾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⑥药剂拌种,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每亩用量100千克。

4.向日葵黑斑病

黑斑病是向日葵发生的严重病害。可为害叶片、叶柄、茎和花盘。该病分布广,为害也比较严重,向日葵主产区普遍都有发生。据报道,由于黑斑病的为害,一般可使向日葵产量和油分分别减产30%左右,重者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1)病症向日葵黑斑病主要发生于向日葵的叶片、茎秆和花托上。发病时,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产生病斑,继续向上蔓延。叶部病斑圆形,直径5~20毫米,暗褐色,微具同心轮纹,其上生有淡黑色的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茎上病斑梭形,暗褐色,颇大,常互相连接。花托上的病斑圆形,直径5~15毫米,稍凹陷。本病与叶枯病的症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叶枯病的病斑中心呈灰白色。黑斑病为害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该病发生时间较晚,一般在7月份开始发病。如此时高温多湿,则病情发展较快,几天之内病叶干枯,子仁不饱满,产量低,出油少。

(2)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向日葵各阶段都可发病,特别是7—8月雨季来临和露水较多的情况下发病很快。病菌借气流和雨水迅速传播。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病菌随病株残体落在地上耕入土中,生活力可维持3年。病株上的种子也可带菌传病。油用品种发病较重,食用品种抗性强,发病较轻。

(3)防治方法与褐斑病的防治方法相同。

5.向日葵黄萎病

(1)病症主要在成株期发生,开花前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然后整个叶片的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后转褐;后期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横剖病茎维管束褐变,发病重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死亡,中位叶呈斑驳状,严重的开花前即枯死,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此病的特点是从植株的下部向上部扩展,有时只是在植株的一侧出现病态,而另一侧仍保持健康状态。近年东北的辽宁、吉林,西北的内蒙古、甘肃都有发生。

(2)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种子果皮带菌,胚和胚乳不带菌。病菌在土中可长期存活。播种后病菌从伤口或幼根直接侵入发病,潜伏期一般7天,病菌生长温度10~33℃,以23℃最适宜。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低洼地、种植密度大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实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茬。

③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

④应用种子包衣技术,包衣剂中既有杀虫剂又有杀菌剂,还有向日葵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药效持续45~50天,可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

⑤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也可用80%抗菌剂402乳油1000倍液浸泡种子30分钟,晾干后播种。还可用农抗120水剂50倍液,于播种前处理土壤,每亩用对好的药液300升。

⑥药剂防治,必要时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00毫升。

6.向日葵锈病

锈病是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向日葵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食用品种感病程度高于油用品种;中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生育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7—8月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较重。在吉林、甘肃已成为向日葵的主要病害。辽宁省也有发生,但为害不重。

锈病有专化性,在已经感染褐斑病、黑斑病的叶片上,锈病孢子堆不扩展呈干枯状态,也不出现新孢子堆。可以说叶斑病发生严重时,对锈病有抑制作用。

(1)病症向日葵感染锈病之后,在叶片、叶柄、葵盘上均可形成铁锈般的孢子堆,首先在下部叶片上发生,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发展到花盘茎叶。初染时(5—6月),在叶的正反面生出褐色斑点,内有褐色小点微露(即性孢子器),此后在病斑处叶背面长出许多黄色小粒(即锈子器),7月份以后开始在叶背面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疱,尔后小疱裂开散出黄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易于飞散,以后夏孢子逐渐扩散到全株的叶、柄、盘上。夏末秋初孢子变黑形成黑色小疱,其中充满大量的黑褐色粉末(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很难从叶上去掉。

(2)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春季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的冬孢子萌发,成为初侵染的病源。侵染自生苗和向日葵幼叶。以后形成夏孢子,借气流进行扩散。夏孢子一年形成几代,7月份繁殖量极大,大规模传播蔓延。这是它侵染发病的主要阶段,降雨越多发病越重。适宜发病温度为20~22℃,相对湿度100%的环境条件下,锈病夏孢子就会迅速传播蔓延。大部分叶片丧失光合作用,凋萎下垂,植株很快枯死。

(3)防治方法

①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实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茬。与禾本科等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秋耕深翻地,埋压残枝碎叶,减少病源。

③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5天喷1次,防治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