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脂点黄斑病

脂点黄斑病

时间:2023-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脂点黄斑病又称黄斑病、腻斑病、脂斑病、褐色小圆星病,是由柑橘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edide 侵染所致,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科,球腔菌属。当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菌丝体形成的子囊壳吸水膨胀,释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每个病斑相对应的叶面可见到不规则黄斑,中部淡褐色至黑褐色颗粒状小点,边缘不明显。

7.脂点黄斑病

脂点黄斑病又称黄斑病、腻斑病、脂斑病、褐色小圆星病,是由柑橘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edide 侵染所致,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科,球腔菌属。无性阶段为柑橘灰色疣丝孢菌Stenella citri-grisea(Fisher)sivanesan属子囊菌亚门,暗色孢科,疣丝孢属。当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菌丝体形成的子囊壳吸水膨胀,释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

img64

小莱檬叶片正面脂点黄斑病症状

img65

小莱檬叶片背面脂点黄斑病症状

发病症状

主要有3种类型,脂点黄斑型、褐色小圆星型和混合型。

(1)脂点黄斑型:发病初期在叶背上出现针头大小不规则淡黄色斑,半透明,其后扩展成大小不一的黄斑,并在叶背出现为疱疹状淡黄色突起小点,几个或数十个群生在一起,以后随叶片老熟,病斑扩展老化,边缘不明显,颜色变深,成为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每个病斑相对应的叶面可见到不规则黄斑,中部淡褐色至黑褐色颗粒状小点,边缘不明显。

img66

枝梢脂点黄斑

img67

尤力克叶片背面脂点黄斑病症状

(2)褐色小圆星型:发病初期出现赤褐色芝麻大小近圆形斑点,以后稍扩大成圆形或是椭圆形斑点,病斑边缘凸起,色深,中央凹陷,色较淡,以后变成灰白色,其上有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img68

脂点黄斑病叶片正反面症状

(3)混合型:在同一片叶上同时存在脂点黄斑型和褐色小圆星型病斑。

发病规律

病菌生长适宜温度25~30℃,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落叶内越冬,来年气温回升在20℃以上时,菌丝体形成的子囊壳吸水膨胀,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子囊孢子萌发后并不立即侵入叶片,芽管附着在叶片表面伸长发育成表生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后再从气孔侵入叶片,经2~4个月潜伏期后才表现症状,5~10月高温多雨时节,最有利于子囊孢子释放和传播,尤其雨季初期,春梢叶片发病严重,若春梢叶片被螨类危害过,夏秋高温多雨发病更严重。果园管理粗放、土壤有机质缺少而偏重氮素、上年遗留的病残体未清理干净、隐蔽的果园会加重发病,同一品种中老龄树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采用综合防治,结合修剪搞好冬季清园工作,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免疫力。化学防治:在春梢叶片展开前、花谢2/3时喷药1次,隔20天左右再喷1次;在雨水来临前喷施1次药剂,在雨季间,1个月喷1次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