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染性病害
(一)叶斑病
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在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1年可多次侵染,雨季发病严重。
图18 灰斑病
1.灰斑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果实也可受害。叶片染病,初呈淡褐色圆形病斑,后渐变为灰白色,表面干枯,常与下部组织分离,多个小病斑常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病斑具明显边缘,呈黑褐色细环带,中央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果实染病,产生紫褐色圆形病斑,病斑凹陷,上面也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果实常腐烂。
[病菌形态]枇杷灰斑病的病原菌称枇杷叶盘多毛孢和烟包盘多毛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散生或密生,直径200~350微米,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具5个细胞,广椭圆形,大小18~27×7~9微米,中间3个细胞长13~17微米,其中上两个细胞棕褐色至黑褐色,下一个细胞淡褐至淡棕色,顶胞透明,上端生2~4根纤毛,纤毛长10~27微米。分生孢子盘散生,黑色、直径100~225微米,分子孢子5个细胞,长纺锤形、直立,大小15~20×5~7微米,少数长达23微米;中间3个细胞黄褐至灰褐色,3胞同色,3胞长10~14微米,上端着生2~3根纤毛,纤毛长4~14微米。菌丝生长温限20~30℃,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发芽适温20℃。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分子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翌春菌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新、旧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该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及品种有关。施肥不足或不当,造成土壤瘠薄,可诱发灰斑病;枇杷园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树冠郁密,通风透光差,灰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做好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注意开沟排水和改良土壤,使根系深入土层,增强树势和提高抗病力。
(2)剪除病枝病叶并烧毁,在采收、修剪时,都应使用剪刀,使伤口光滑,减少病菌寄生。
(3)及时防治害虫,防止或减少伤口发生;喷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保护伤口。
(4)每年4月和9~10月刮除病部,尤以4~5月为佳,此时伤口组织最易愈合。刮净病部,涂用抗生素糊剂1000~1500毫克/升或链霉素;或涂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效果也佳。
(5)在3~4月春梢抽出期,最好喷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6)苗木严格检疫,防止带病栽植。新叶长出后开始喷药,药剂有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氟硅唑)乳油10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
图19 斑点病
2.斑点病
又名圆斑病,只为害叶片。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近圆形,中央灰黄色,外缘赤褐色,多数病斑愈合后呈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上生有较细密的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时排列呈轮纹状。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
[病 原]为枇杷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分生孢子口溢出,借风雨传播,侵入寄主危害,一年内可多次侵染,在雨季发病重。
3.角斑病
只为害叶片。开始时产生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以叶脉为界扩大,呈多角形,赤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稍退色,长出黑色霉状小点(病菌的子座、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 原]为枇杷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子座及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及新产生的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次侵染。
灰斑病、斑点病和角斑病又统称为枇杷叶斑病,这3种病害往往混合发生,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相同。土壤瘠薄,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早且重。多雨及温暖季节,土壤排水不良,容易发病。品种间发病情况不同,早钟6号、解放钟等品种较抗病,大五星、长虹等易染病。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消灭菌源,增施钾肥,提高抗逆力。做好开沟排水、抗旱、修剪,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000倍液,或72%农用金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5000倍液,每隔10~15天,连续喷药2~3次。
图20 胡麻色斑点病
(二)胡麻色斑点病
胡麻色斑点病主要危害苗木,造成大量苗木枯死,俗称“苗瘟”。初发病时,叶上出现黑紫色小点,后成灰白色病斑,连成大病斑,叶枯脱落。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侵染适温10~15℃,超过20℃明显下降,多湿的雨季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排水和清除杂草。及时剪除病叶,拔除烧毁重病苗。流行前和发病初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三)枇杷叶污病
1.发病症状
多发生在叶背,发病初期为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后期长出烟状的霉状物,最后全叶呈煤烟状。常在多雨或风暴后严重发病。
2.防治方法
首先要增强树势,多施磷钾肥,并及时清除田间病叶,减少病源。发病初期及新梢抽发期,可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治,每隔10~15天,连续喷2~3次。
(四)枇杷白纹羽病
白纹羽病在排水不良的果园或种植过深易发生。梅雨季节土壤中病原菌侵入根部形成层和木质部,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枝叶枯萎。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一般是土壤带菌。
图21 枇杷白纹羽病
[防治方法]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疫。加强清沟排水和培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挖除病株掘除病根,进行土壤消毒。轻病树可在主干周围地面淋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株32克,或苯来特可湿性粉剂20克,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25克在5~6月和9~10月间施药。主根病部应刮除,上述药液洗根,然后覆土。
(五)枇杷炭疽病
1.发病症状
主要侵害果实,叶片也可受害。被害果实初现淡褐色近圆形小斑,逐渐扩大为暗褐色湿腐状稍凹陷的病斑,有的斑面现轮纹,其上生针头大朱红色黏质小点(病菌分孢盘及分生孢子),严重时致全果腐烂,并干缩成僵果。叶斑近圆形、半圆形(叶缘),灰褐色,斑面稍下陷,具轮纹,病斑扩大并连合成斑块,斑面亦现朱红色小点或小黑点。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靠风雨和昆虫传病。果实成熟期1~4月遇高温多雨或管理粗放则为害严重。
图22 枇杷炭疽病
2.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包括胶孢炭疽菌、刺盘孢菌、长圆盘孢菌,单独或混合侵染。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株和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孔口侵入致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靠风雨和昆虫传病。果实成熟期1~4月遇高温多雨或管理粗放则为害严重。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青果感病后未必表现症状,往往待果实近成熟时及采后贮运期显症。园圃通透性差或虫害多的果园易发病。
图23 枇杷炭疽病
3.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肥水和土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加强清园工作,减少病源。在修剪时摘除病果集中烧毁。实行套袋保果,既可减少病菌的侵染为害,也可以保持果实的品质。
(2)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洒80%大生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病害盛发期可选用70%可杀得悬浮液8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次以上。
(六)枇杷灰霉病
1.症 状
花期或果实成熟期发生,病部褐色、腐烂,上长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2.发病规律
在花期均会发生,如遇阴雨天气病害加重,少数为害果实。
3.防治方法
花穗现蕾始花期喷药保护,可选用8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七)枇杷树干腐烂病
树干腐烂病俗称烂脚病。该病初时多见于根颈贴近地面处的韧皮部变褐,病部树皮开裂起翘,逐渐扩大,也有往上蔓延至树干、主枝上的,严重时波及根颈四周,植株死亡。郁闭潮湿的枇杷园发生多,常见于朝西一面,和太阳曝晒有关。此外,嫁接苗的接合部也易发生该病。病原菌尚未查清。由土壤和病部组织病菌,病菌从伤口入侵。
图24 枇杷树干腐烂病
[防治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现病斑,及时刮净病皮烧毁,涂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外缚草泥绳或涂水柏油保护伤口。刮病部后涂0.005%的赤霉素(920)加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或用90%复硝酚钠原粉1000倍液加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50倍液,再涂大生M45,对伤口愈合效果也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