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苹果斑点落叶病
图19 苹果斑点落叶病
图20 苹果斑点落叶病危害果实状
1.症 状
苹果斑点落叶病又称褐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尤其是展叶0天内的幼嫩叶片;还可为害叶柄、一年生枝条和果实。叶片染病,初发于5月上旬,初现直径2~3毫米褐色圆形病斑,后病斑逐渐增多或扩大,形成5~6毫米的红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无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灰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二次寄生于病斑上,使病斑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的病斑破裂或穿孔。遇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扩大,呈不整形,病叶部分或大部变褐。发病严重的幼叶由于生长受阻,往往扭曲变形,全叶干枯。夏秋季节,病菌可侵染叶病。叶柄染病,在徒长枝或一年生枝上产生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芽周变黑,凹陷坏死,直径2~6毫米,边缘裂开。轻度发病枝条只皮孔裂开。果实染病,产生黑点型、疮痂型、斑点型和果点褐变型4种,其中斑点型最常见。初期多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6月中旬至8月上旬被侵染的果实呈褐色瘪病状,直径2~3毫米,有时可达5毫米,并易在病健交界处开裂;近成熟的果实多为褐色病斑。贮藏期病果在低温下病斑扩大或缓慢腐烂,遇高温时,易受二次生菌侵染致果实腐烂。
2.病 原
为轮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成束状,暗褐色,弯曲多孢,大小16.8~65微米×4.8~5.2微米。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具横隔2~5个,纵隔1~3个,有短柄,大小36~46微米×9~13.7微米。该菌是轮斑病的强毒菌系,对苹果叶片具很强的致病力。病菌发育适温8℃,在清水中发芽好,适宜pH4.5~6。病原菌可产生3种毒素,不同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受害叶、枝条或芽鳞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第一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孢子量迅速增加,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染病,严重时造成落叶;第二高峰在9月份,这时会再次加重秋梢发病严重度,造成大量浇叶。受害叶片上孢子形成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枝条上7月份才有大量孢子产生,所以叶片上形成孢子较枝条上早。
发生与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多雨病害易发生,春季干旱年份,病害始发期推迟;夏季降雨多,发病重,苹果各栽培品种中,红星、红元帅、玫瑰红、青香蕉易感病;富士系列、金帅系列、乔纳金、鸡冠、祝光病较轻,此外,树势衰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枝细叶嫩等均易发病。病害潜育期随温度不同而异,17℃时潜育期6小时,20~26℃小时,28~31℃小时,17~31℃叶处均可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红富士及富士系、元帅系和乔纳金等。
(2)秋末冬妆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
(3)加强栽培管理。夏季剪除徒长枝,减少后期侵染源;改善果园通透性,低洼地、水位高的果园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4)封锁疫区,禁止采集带病接穗和购买带病苗木。
(5)药剂防治。从发病前(5月中旬左右落花后)开始喷40%福星(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5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生产上可交替使用,隔10~20天一次,共防3~4次。各地应根据发病时期和气候条件确喷月药次数和时间,云南、贵州、四川4月中旬开始用药,5月上旬至6月上旬至7月上旬喷3次药,7月上中旬防1次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