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苹果炭疽病
1.症 状
苹果炭疽病又称晚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枝干或果台等。果实染病,初在果面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圆形小斑,边缘清晰。病斑渐扩大。呈漏斗状深入果肉,果肉变褐腐烂,具苦味,最后表皮下陷,当病斑直径扩大到1~2厘米时,病斑中心长出大量轮纹状排列、隆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如遇雨季或天气潮湿溢出绯红色黏液分生孢子团。一个病斑常可扩展到果面的1/3~1/2。病果上的病斑数目不等。从数个到数十个。多者可至上百个,但只有少数病斑扩大。其余的停留在1~2毫米大小。呈暗褐色稍凹陷斑。病斑可融合。最后全果腐烂,大多脱落,也有的形成僵果留于树上。成为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枝条染病,多发生于老弱枝、病虫枝及枯死枝。初在表皮形成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后病部溃烂龟裂,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全部枯死。果台染病。病部深褐色,自顶部从上向下蔓延、严重者副梢不能抽出。果实采收后,在包装、运输及贮藏过程中,如温湿度条件适宜,带菌果实陆续发病,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图33 苹果炭疽病
2.病 原
为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称果生盘长孢。分生孢子盘埋生于表皮下,枕状,无刚毛。成熟后突破表皮,涌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内平行排列一层圆柱形或倒钻形的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大小10~20微米×1.5~2;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常成团,潮湿时呈绯红色。平时无色、单胞,长卵圆形,两端有两个油球,大小12~16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可陆续大量产生并混有胶质,在孢子盘顶部形成粉红色至灰白色的孢子块,遇水后胶质溶解,致孢子分散传播。子囊壳着生于外表呈黑色小瘤状的子座内,每个子座具1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暗褐色,瓶状,外部附有毛状菌丝。子囊呈瓜状,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大小55~70微米×9微米。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22~70微米×3.5~5微米,无色,单胞,形似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发适温28~32℃,最高40℃,最低40℃,相对湿度95%以上的萌发。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染病后大多在成熟时发病。有的在贮藏期发病,但贮藏期不传染。病菌以菌丝在病果、干枝、果台、僵果及潜皮蛾为害的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若条件适宜,则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直接穿过表皮或通过皮孔、伤门侵入果实。病害发生流行时,一般先在园内形成中心发病株,后逐渐向周围蔓延;受害株多以越冬病菌为中心出现病果。向下呈伞状扩展蔓延。有分片集中现象,树冠内膛较外部病果多,中部较上部多。以后陆续发病的果实,都可以成为新的侵染中心。一年内分生孢子反复侵染多次,有时直至采收。病菌在采收前侵入果实,潜育期40~50天,发病期在果实成熟季节。北方苹果产区,坐果初期为侵染始期。果实生长前期为它主要侵染期,侵染盛期结束后才进入发病期,果实生长后期为发病盛期;南方苹果区发病较早,进入发病盛期快。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0~40℃,最适温度28~32℃;菌丝生长适温12~40℃,最适温度28℃如温度控制在10℃,病害停止扩展。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树势及品种有关。高温、高湿,特别是雨后高温利于病 害流行,所以降雨多而早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在生长季节,6~7月进入发病盛期,病果大量出现;贮藏期间若温度高、湿度大,已染病的果实继续扩展,造成贮藏期果实腐烂。树势弱、枝叶茂密,株行距小,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土质黏重果园,炭疽病发生严重。苹果各品种中,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较轻。比较抗病的有元帅、金冠、红星、祝光等。
4.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地区,栽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及时中耕锄草,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
(3)彻底清除病源。结合修剪,去除病僵果,剪除干枯枝、病虫枝,刮除病皮,摘除未形成分生孢子盘的初发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4)喷铲除剂:果树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以铲除树体上宿存的病菌。
(5)药剂防治:主要是幼果期防治。落花后每隔半月喷一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5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45%咪鲜胺水乳剂3000倍液等。
(6)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前剔除病果、注意控制库内温度,特别是贮藏后期温度升高时,应加强检查,及时剔除病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