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验目的
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筛选参试新品种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的丰产性、稳产性,为品种审定和合理布局提供充分的依据,促进小麦新品种在天津地区的种植推广。
二、参试品种、供种单位及承试单位
1.参试品种
本年度生产试验参试品种15个,设京冬8号为对照品种,各参试品种的来源及供育种单位见表5-2-1。
2.承试单位
蓟县良种繁育场、宝坻区种子管理站、武清区种子管理站、静海县农技推广中心、天津市玉米良种场。
三、试验概况
1.试验设计
共设试验点五个。采用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3平方米(0.5亩),四周设保护行4~8行。栽培管理要求达到高肥水标准,种植密度每亩基本苗18万~20万株。承试单位田间管理操作概况见表5-2-2。
2.试验实施情况
天津市冬小麦品种试验工作在各承试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试验点负责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试验过程中,所有试点都按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操作,基本做到适时进行播种、施肥、浇水、中耕除草、灭蚜等田间管理,及时按记载项目和标准进行调查记载,认真进行数据汇总和总结。从对各试点组织的实地考察情况来看,本年度五个试点无论试验质量、种植管理、小麦长势等情况与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本年度气象条件分析
(1)小麦播后:2009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有效积温较历年偏低,降水少,日照少。09年11月1日降下了去冬第一场雪,气温下降,直到入冬气温没有回升,致使冬前积温较少,截止到11月底,冬前总茎数比往年偏低。小麦从播种到冬前的积温、日照均低于去年及历年,从而导致小麦冬前生长发育不足,小、弱苗面积大。
(2)小麦越冬期间:本年度气温均低于去年和历年。2009年冬季(12~2月),各区气候主要特点:降水偏少,气温偏低,光照偏少。其中宝坻地区冬季最低气温达-22.1℃,是近10年来最低值(1990年1月31日出现最低气温-23.3℃)。因1月2~4日普降大雪,降水量达7.1毫米,2月4日又降雪2.1毫米,冬季积雪时间达24天。一月份降雪导致1月2日至24日连续22天的积雪覆盖,对冬小麦的安全越冬产生有利影响。
(3)小麦返青起身拔节期间:2010年3月至4月平均气温低于常年,由于气温持续偏低,冬小麦发育期严重延迟,返青期延迟10天。蓟县地区更是因为3~4月的持续低温造成部分小麦品种冻害严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死苗现象。
(4)抽穗灌浆期:由于前期低温,小麦抽穗期较常年延迟10天左右。株高较常年偏低。整个五月份降水较常年严重偏少,对冬小麦的生长起到了不利的作用。气温较历年偏高, 光照偏多,对小麦生长产生一定有利的影响,利于小麦子粒的灌浆、增重。
(5)小麦收获期:6月上中旬,天气持续晴热,降雨较少,不利于小麦的后期灌浆影响小麦千粒重,收获前有降雨,部分品种有穗发芽现象。
五、试验结果及品种综合评价
试验产量数据采用中国农业大学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研制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管理分析系统——区试2002”进行分析;其他农艺性状采用平均数法统计分析。本年度对5个试点的试验质量评价见表5-2-3。联合方差分析(表5-2-4)和稳定性分析(表5-2-5、表5-2-6)结果对本年度小麦生产试验进行数据汇总。本年度生产试验五个试点参加试验,由于气候等原因导致静海试点试验报废。因此只对本年度生产试验四个试点进行试验数据汇总,15个参试品种产量幅度在475.10~361.30千克之间,总平均产量为436.47千克。参试品种平均产量最高的是石麦15,平均亩产为475.1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增产14.11%,居15个参试品种第一位。平均产量最低的是NC40-07,平均亩产为361.30千克,对照品种京冬8号减产13.22%,居15个参试品种第十五位。较对照品种增产的是石麦15、中麦8号(试验用名:02RH17)、津麦0109(试验用名:JH0109)、津农6号(试验用名:津07006)、济麦22、BW12、金麦(津麦2016)、良星66、京麦805、京冬21(试验用名:京农02-227)、津07359、廊研3611,平均亩产在475.10-429.20千克之间。对照品种京冬8号平均亩产416.35千克,居15个参试品种第十三位。
品种综合评价
参试品种以本年度生产试验产量位次高低为序,并结合参试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及综合性状表现进行评价。
(一)推荐报审或继续试验的品种
1.石麦15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52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0厘米,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5.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2.9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99.2%,死茎率0.8%。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7.9%,死茎率2.1%。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白粉病(MR),高感叶锈病(HS),慢条锈病(S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4克/升,粗蛋白质13.25%,湿面筋27.3%,沉降值19.5毫升,吸水率59.4%,形成时间2.0分钟,稳定时间1.2分钟,弱化度234F.U,评价值28,最大拉伸阻力95E.U,延伸性12.4厘米,能量15.3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8.6,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75.1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14.11%,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一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2.中麦8号(试验用名:02RH17)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48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早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株高73厘米,茎杆坚韧,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8.7万,穗粒数34.0粒,千粒重40.4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100%。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8.7%,死茎率1.3%。。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高感叶锈病(HS),中感条锈病(MS)。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74克/升,粗蛋白质13.77%,湿面筋28.2%,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0.1%,形成时间2.5分钟,稳定时间2.3分钟,弱化度169F.U,评价值36,最大拉伸阻力198E.U,延伸性15.6厘米,能量41.7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9.9,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64.3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11.52%,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二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3.津麦0109(试验用名:JH0109)
选育单位:天津市蓟县良种繁育场。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50天(出苗至成熟天数),与对照京冬8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41.5万,穗粒数29.5粒,千粒重44.4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99.6%,死茎率0.4%。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9.5%,死茎率0.5%。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感白粉病(MS),中感叶锈病(MS), 中感条锈病(MS)。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2克/升,粗蛋白质14.62%,湿面筋29.8%,沉降值23.0毫升,吸水率64.3%,形成时间2.4分钟,稳定时间1.3分钟,弱化度186F.U,评价值35,最大拉伸阻力100E.U,延伸性10.2厘米,能量12.8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8.1,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56.02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9.53%,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三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4.津农6号(试验用名:津07006)
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52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7.9万,穗粒数30.5粒,千粒重47.6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3-,越冬茎99.2%,死茎率0.8%。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8.5%,死茎率1.5%。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中抗叶锈病(MR), 中抗条锈病(M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5克/升,粗蛋白质14.64%,湿面筋31.5%,沉降值52.5毫升,吸水率60.1%,形成时间5.0分钟,稳定时间7.2分钟,弱化度71F.U,评价值59,最大拉伸阻力420E.U,延伸性15.6厘米,能量88.2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7.9,为强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52.6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8.71%,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四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5.济麦22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51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成穗率中等,株高69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3.0万,穗粒数33.4粒,千粒重45.4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99.6%,死茎率0.4%。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7.6%,死茎率2.4%。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感白粉病(S),高感叶锈病(HS),中抗条锈病(M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0克/升,粗蛋白质14.27%,湿面筋32.0%,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5.2%,形成时间3.4分钟,稳定时间2.6分钟,弱化度121F.U,评价值46,最大拉伸阻力312E.U,延伸性15.4厘米,能量66.0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9.7,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50.91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8.30%,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五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6.金麦26(试验用名:津麦2016)
选育单位:天津市玉米良种场。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50天(出苗至成熟天数),与对照京冬8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成穗率较强,株高75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7.9万,穗粒数28.6粒,千粒重45.9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100%。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9.3%,死茎率0.7%。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白粉病(MR),高感叶锈病(HS),慢条锈病(S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0克/升,粗蛋白质14.83%,湿面筋32.0%,沉降值32.5毫升,吸水率61.9%,形成时间3.0分钟,稳定时间1.7分钟,弱化度210F.U,评价值36,最大拉伸阻力152E.U,延伸性18.1厘米,能量36.8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7.1,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45.66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7.04%,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较平均产量对照(436.47千克/亩)增产2.11%,居15个品种第七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7.良星66
选育单位: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51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成穗率中等,株高68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3.1万,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4.6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3-,越冬茎99.6%,死茎率0.4%。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9.5%,死茎率0.5%。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白粉病(MR),高感叶锈病(HS),慢条锈病(S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8克/升,粗蛋白质14.22%,湿面筋30.9%,沉降值35.0毫升,吸水率65.4%,形成时间3.0分钟,稳定时间2.3分钟,弱化度137F.U,评价值42,最大拉伸阻力300E.U,延伸性14.2厘米,能量60.2平方厘米,硬度指数70.3,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43.0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6.40%,四个试点增产点率75%,较平均产量对照(436.47千克/亩)增产1.50%,居15个品种第八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8.京麦805
选育单位: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49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1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7.4万,穗粒数31.7 粒,千粒重43.1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3-,越冬茎99.5%,死茎率0.5%。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6.8%,死茎率3.2%。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感白粉病(MS),高感叶锈病(HS), 高感条锈病(HS)。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3克/升,粗蛋白质14.15%,湿面筋29.4%,沉降值36.2毫升,吸水率63.4%,形成时间2.7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弱化度157F.U,评价值39,最大拉伸阻力115E.U,延伸性15.2厘米,能量25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7.4,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40.5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5.80 %,四个试点增产点率75%,居15个品种第九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9.京冬21(试验用名:京农02-227)
选育单位: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50天(出苗至成熟天数),与对照京冬8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成穗率中等,株高72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5.7万,穗粒数31.0粒,千粒重47.1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100%。
2009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中感叶锈病(MS),中抗条锈病(MR)。
2009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2克/升,粗蛋白质15.05%,湿面筋33.3%,沉降值44.0毫升,吸水率60.5%,形成时间6.5分钟,稳定时间7.2分钟,弱化度65F.U,评价值66,最大拉伸阻力455E.U,延伸性12.1厘米,能量72.8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7.4为强筋小麦品种。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4克/升,粗蛋白质14.86%,湿面筋33.4%,沉降值49.5毫升,吸水率64.0%,形成时间6.0分钟,稳定时间6.3分钟,弱化度126F.U,评价值59,最大拉伸阻力470E.U,延伸性16.2厘米,能量101.1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9.0,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38.84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5.40%,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十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10.廊研3611
选育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农科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52天,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成穗率中等,株高71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4.3万,穗粒数36.7粒,千粒重42.6克,容重781克/升。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100%。
2009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高感叶锈病(HS),慢条锈病。
2009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4克/升,粗蛋白质16.02%,湿面筋34.4%,沉降值47.0毫升,吸水率60.9%,形成时间4.0分钟,稳定时间5.0分钟,弱化度69F.U,评价值56,最大拉伸阻力358E.U,延伸性14.4厘米,能量70.5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8.4,为中筋小麦品种。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9克/升,粗蛋白质14.59%,湿面筋33.4%,沉降值50.0毫升,吸水率62.4%,形成时间4.8分钟,稳定时间6.1分钟,弱化度76F.U,评价值57,最大拉伸阻力398E.U,延伸性15.1厘米,能量81.8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7.6,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29.2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3.09%,四个试点增产点率75%,居15个品种第十二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二)建议终止试验的品种
1.BW12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51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成穗率中等,株高72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4.5万,穗粒数33.3粒,千粒重45.9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3-,越冬茎99.7%,死茎率0.3%。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8.4%,死茎率1.6%。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白粉病(MR),慢叶锈病(SR),中抗条锈病(M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4克/升,粗蛋白质14.15%,湿面筋28.5%,沉降值31.0毫升,吸水率58.2%,形成时间4.0分钟,稳定时间3.8分钟,弱化度98F.U,评价值52,最大拉伸阻力228E.U,延伸性13.4厘米,能量43.2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4.8,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47.9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7.58%,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六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产量水平与对照相当,终止试验。
2.津07359
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51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9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4.4万,穗粒数31.8粒,千粒重44.8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99.5%,死茎率0.5%。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8.7%,死茎率1.3%。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中抗叶锈病(MR), 中抗条锈病(M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4克/升,粗蛋白质15.14%,湿面筋31.9%,沉降值36.2毫升,吸水率60.6%,形成时间4.2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弱化度97F.U,评价值53,最大拉伸阻力278E.U,延伸性12.8厘米,能量49.2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6.1,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37.11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增产4.99 %,四个试点增产点率100%,居15个品种第十一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产量水平与对照相当,终止试验。
3.北盘3
选育单位:天津市盘宇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完熟,全生育期252天(出苗至成熟天数),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低,株高69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粒数33.0粒,千粒重45.6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3-,越冬茎99.5%,死茎率0.5%。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74.7%,死茎率25.3%。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中感叶锈病(MS),慢条锈病(SR)。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0克/升,粗蛋白质15.52%,湿面筋34.3%,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3.0%,形成时间2.9分钟,稳定时间1.6分钟,弱化度200F.U,评价值36,最大拉伸阻力142E.U,延伸性18.0厘米,能量35.0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7.4,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88.24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减产6.75%,四个试点增产点率25%,较平均产量对照(436.47千克/亩)减产11.05%,居15个品种第十四位。田间表现:宝坻、蓟县、武清试点散黑穗病2级,作物所试点散黑穗病4级。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抗寒性差且发生散黑穗病,终止试验。
4.NC40-07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50天(出苗至成熟天数),与对照京冬8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66厘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0.7万,穗粒数33.0粒,千粒重41.9克。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3-,越冬茎100%。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57.3%,死茎率42.7%。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高感叶锈病(HS), 中感条锈病(MS)。
2010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86克/升,粗蛋白质14.84%,湿面筋32.7%,沉降值51.8毫升,吸水率62.2%,形成时间2.7分钟,稳定时间4.3分钟,弱化度102F.U,评价值46,最大拉伸阻力420E.U,延伸性17.4厘米,能量94.6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9.1,为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361.30千克,较对照京冬8号(416.35千克/亩)减产13.22%,四个试点增产点率0%,较平均产量对照(436.47千克/亩)减产-17.22%,居15个品种第十五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抗寒性差,终止试验。
CK.京冬8号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对照品种
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50天(出苗至成熟天数),幼苗半匍匐,穗位整齐,株高86厘米,茎秆粗壮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缍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千粒重较高,亩穗数33.0万,穗粒数31.4粒,千粒重46.3克,容重807克/升。
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3-,越冬茎100%。
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9.1%,死茎率0.9%。
2010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感白粉病(HS),高感叶锈病(HS),中感条锈病(MS)。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416.35千克,较平均产量对照(436.47千克/亩)减产-4.61%,居15个品种第十三位。
处理意见: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品质优,建议继续作为参考对照品种。
表5-2-1 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参试品种(系)一览表
注:试验品种对照为京冬8号
表5-2-2 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各承试单位田间管理操作概况
表5-2-3 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参试品种(系)产量汇总表
续表
表5-2-4 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麦生产试验参试品种(系)室内考种结果汇总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