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2010年天津市春稻品种试验总结(生产试验)
一、试验目的
为加快育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加快水稻新品种更换和推广,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丰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为品种审定和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二、参试品种、供种单位及承试单位
1、参试品种:春稻生产试验参试品种2个,即中粳优15、G13,津原45为对照品种。
2、供种单位:详见表5-4-1。
3、承试单位:天津市原种场、宝坻区林亭口乡黄土坎村、天津市水稻所、宝坻区黄庄乡水流村。
三、试验方法及田间管理
1.试验方法:生产试验4个试验点,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大区面积0.5亩,以实际面积为准。四周均设保护行,行距9寸,穴距4寸,每穴插2~6根苗。
2.田间管理:所有参试品种同期播种、移栽、耕作,栽培措施与大田生产相同,只治虫不防病(纹枯病除外)。
四、气候特点
1.2010年4~10月份总降雨量、平均温度与历年相当,日照时数为总日照时数1367小时,比历年减少304.4小时,比历年减少18.2%,相当39天无日照。突出的是7月份有11天无日照,8月份有9天无日照。其中7月的12~20日的9天中只有16日有日照;8月18~22日连续5天无日照。
2.极端天气过程出现三次:4月中旬平均气温8.2℃,比历年的13.2℃减少5℃,减幅37.8%,日照时数47.1小时,比历年的81.2小时减少34.1小时,减幅42.2%,严重的低温寡照造成水稻出苗期推迟10天左右,插秧期推迟7天左右,致使分蘖期推迟。7月下旬持续高温,平均气温29.1℃,比历年高2.6℃;7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33.1℃、平均最低气温26℃,正值水稻颖花分化期,造成水稻下部枝梗颖花退化,穗粒数减少。9月中旬平均气温22.1℃, 较历年高1.9℃;9月17~30日气温明显偏低,9月下旬平均气温16.5℃,较历年低1.9℃,特别是9月17、18日两天最低气温为12. 5℃,对水稻后期灌浆影响较大。9月17、18日降雨伴随5-6级东北风,机插秧水稻和种植密度较大的品种倒伏严重。
五、试验结果与分析
2010年春稻生试品种试验结果汇总分析:参试的3个品种产量范围在565.9千克/亩-693.6千克/亩。对照品种津原45(ck)产量为565.9千克/亩,居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今年试验品种均比对照品种津原45(ck)增产,增产幅度在1.7%~22.6%。附:详见表5-4-2、表5-4-3)
六、品种评价
1.中粳优15: 2010年参加天津市生产试验,四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693.6千克/亩,比对照津原45(565.9 千克/亩)增产22.6%,居3个参试品种第1 位。全生育期166天,比对照津原45短10天。田间表现:宝坻水流村、水稻所试点轻感稻曲病。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2.G13: 2010年参加天津市生产试验,四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75.4千克/亩,比对照津原45(565.9 千克/亩)增产1.7%,居3个参试品种第2位。全生育期176天,与对照津原45相当。田间表现:宝坻水流村、林亭口、原种场试点倒伏率分别为20%、15%、13%;水稻所试点轻感稻曲病;宝坻水流村试点重感稻曲病。该品种已完成试验程序,建议报审。
3.津原45(ck):该品种为试验对照品种,平均亩产565.9千克/亩,居3个参试品种第3 位。全生育期176天。
表5-4-1 春稻参试品种及育种(供种)单位(区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