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与为害 小麦秆枯病在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发病较严重。病因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重病田块发病率可达50%以上。由禾绒座壳菌(Gibellina cerealisPass.)引起,只为害小麦。
2.症状 小麦自苗期到抽穗结实期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茎秆和叶鞘上。麦苗出土后1个月便可出现症状,在叶片、叶鞘及芽鞘内,出现黑色粪状物,四周有梭形的褐色白斑。病株拔节后,在叶鞘上形成有明显边缘的褐色云斑,病斑中间有黑色或灰黑色的虫粪状物。抽穗后茎秆与叶鞘间的菌丝层变为灰黑色,形成许多针尖大小的小黑点突破叶鞘。此时茎基部被病斑包围而干缩,甚至倒折,形成枯白穗和秕粒。
3.发生规律 小麦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成为初侵染源。小麦播种后,病菌萌发侵染小麦幼苗的芽鞘和叶鞘,到春天,病菌自下而上,由外层到深层发展。一般早播麦田发生轻,当土壤湿度大、施肥不足、土壤瘠薄、栽培不良、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均较重。
4.防治药剂
作用特点:福美双是一种具保护作用的杀菌剂,其抗菌谱广,主要用于处理种子和土壤杀菌,对种子传染和苗期土壤传染的病害有良好防治效果。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混用,是良好的种子处理剂。
制剂:50%可湿性粉剂。
使用方法:防治麦类秆枯病,每亩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0克,拌细土15~25千克,撒毒土。
注意事项:
①不能与铜、汞制剂及碱性药剂混用。
②拌过药的种子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饲料,以免人、畜中毒。
③对鼻黏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注意安全。
④对冬瓜幼苗敏感,忌用。
中毒急救:一般只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对症治疗,误食立即催吐、洗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