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 Filip.et Stekh.]引起。病穗表现短小,颖片张开,子粒部分全部变为虫瘿。冬麦秋播后,雨水较多有利于线虫侵染而发病较重。
1.分布与为害 小麦粒线虫病又叫粒瘿线虫病,全国冬、春麦区都有发生,尤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麦区为重。由小麦粒线虫[Anguina tritici (Steinb.) Filip.et Stekh.]引起。除为害小麦外,还可侵染黑麦和燕麦。
2.症状 小麦受害后,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表现症状,但以后期最为明显。受害幼苗叶片皱缩、扭曲,叶色浅而肥嫩,叶尖常被包于叶鞘内,严重的萎缩枯死。在抽穗前,病株茎、叶膨大而弯曲。病穗表现短小,颖片张开,子粒部分全部变为虫瘿。虫瘿比健粒短而粗,近球形,初为油绿色,后期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顶部有小钩。不易压碎。剖开虫瘿,内含白色丝状的线虫。
3.发生规律 虫瘿内的幼虫抗不良环境能力极强,混于种子中的虫瘿是传播的主要来源,收获时落入土壤中的虫瘿不易存活。当小麦种子和虫瘿同时播入土中后,虫瘿吸水变软,幼虫钻出虫瘿,当幼苗出土后,幼虫用吻针刺破小麦,侵入组织,随幼苗生长,向上爬行为害叶片、幼穗,在种子子房内营寄生生活。冬麦秋播后,雨水较多有利于线虫侵染而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4~5千克混少量细土,施入播种沟内,然后盖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