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柄和茎感病,病斑灰白色,长圆形,略凹陷,病部边缘有黄色晕圈。种皮内越冬的病菌,苗期即致病,在苗畦中传播为害。冷凉的气候、高湿环境有利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5%以上。
1.病原 Septoria apii(Briosi et Cav.)Chest,属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芹菜小壳针孢菌。
2.识别方法 叶片感病,初为水渍状浅黄色近圆形小斑点,渐发展多个病斑连在一起、边缘明显、形状不规则的大斑块,后期病部退绿成灰白色。叶柄和茎感病,病斑灰白色,长圆形,略凹陷,病部边缘有黄色晕圈。感病部位散生许多凸起的黑色小粒点。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皮内或附着在病残体于土壤越冬。种皮内越冬的病菌,苗期即致病,在苗畦中传播为害。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的病菌,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冷凉的气候、高湿环境有利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5%以上。因此,连续阴雨、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和植株长势弱等均有利发生和流行。
4.防治药剂
(1)氢氧化铜(可杀得)
剂型:77%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10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蔬菜苗期采用安全浓度喷药防病;谨慎与非强碱或强酸性农药混用。
(2)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剂型:70%可湿性粉剂。
防治时期:发病初期。
使用方法:600倍药液喷雾,间隔7天1次,防治2~3次。
注意事项: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长期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