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秧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是什么病害

秧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是什么病害

时间:2023-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苗期基部出现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这是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一般在3叶期以前,芽和芽鞘出现水渍状斑点,病苗接近土表部分变灰黑色,有灰色霉层,而上部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旱育秧苗瘟发病严重。种子带菌,引起秧苗发病。病稻草多,来年可能发病重。偏施氮肥,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易发病。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会加重病情。增施硅肥可有效减轻发病。

水稻苗期基部出现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这是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该病害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稻区普遍发生,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①苗瘟:种子发芽后不久即可发生。一般在3叶期以前,芽和芽鞘出现水渍状斑点,病苗接近土表部分变灰黑色,有灰色霉层,而上部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南方双季稻区晚稻秧田有时偶有发生,但一般少见。②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的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普通型(慢性型):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先呈近圆形的暗绿色或褐色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成暗褐色,形状由圆形、椭圆形过渡成梭形,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为灰白色,周围边缘现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层。二是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有时与叶片颜色不易区分,但无光泽,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这类型的病斑多发生于流行盛期,天气阴雨多湿,氮肥施用过多,在抗病性弱的植株或高度感病品种上易见;当天气转晴或稻株抗病性增强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三是白点型:病斑在叶片上呈现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这种病斑不是固定型的病斑,可随气候条件的变化而转变为普通型或急性型。四是褐点型:为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间,有时边缘出现黄色晕圈,常发生在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对稻瘟病的发展基本不起作用。③节瘟:最初在节上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最后使全节变黑腐烂,干燥时凹陷,易折断、倒伏。有时病斑仅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造成茎秆弯曲。节瘟在抽穗期发生时,由于营养水分不能向穗部正常输送,影响开花结实,严重时形成“白穗”或瘪粒。④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即主穗梗到第一枝梗分枝的中间部分。病斑一般呈暗褐色,但在不同的水稻品种上,可呈黄白色、黄绿色、黑褐色等。枝梗也可受害。穗颈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⑤谷粒瘟:发生在稻粒及护颖上。发生在稻粒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水稻开花前后受侵染,多不能正常结实而成暗灰色的秕谷。二是受侵染较迟的,在颖壳处呈现暗灰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病斑,影响结实,严重的可使米粒变黑。

【侵染循环】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上越冬。带菌的种子、稻草是此病主要的侵染源。播种带菌稻种后,潜伏其内的菌丝可能引起秧苗发病;粘附在种子表面的分生孢子,萌芽后从幼苗基部侵入,都可引起秧苗发病,但在北方稻区以及南方双季稻区的早稻,在播种育秧期间气温低,带病稻种一般很少引起秧苗发病,仅在薄膜或保温育秧的秧苗上偶有发生,而在水育秧的条件下则不发生。在双季稻区晚稻播种育秧期间,气温已升高,且多采用湿润育秧或旱育秧,因此种子带菌可以引起秧苗发病。在病稻草节部或穗颈上越冬的菌丝,在温湿条件适宜时便产生分生孢子。北方一般6~7月间降雨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长江流域一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产生分生孢子,5~6月最多,甚至到7月底仍可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秧苗或成株叶片受侵染发病后,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继续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双季稻区或单、双季混栽区,早稻发病后可传至中稻、单季晚稻。各季水稻收割后,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在种子及稻草中越冬。

在不同类型的水稻中,籼稻较抗侵入,粳稻较抗扩展,但每一类型水稻的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很大,存在着高抗至高感类型。品种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一般呈正相关。

【发生特点】 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的2天内最易感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性逐渐增强,13天以后很少感病。温度和湿度对发病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30℃,尤其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茎瘟的流行。旱育秧苗瘟发病严重。种子带菌,引起秧苗发病。病稻草多,来年可能发病重。偏施氮肥,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易发病。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会加重病情。

【防治措施】 防治该病的方法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 一是因地制宜地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二是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消灭越冬菌源;三是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巧施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水稻植株健康生长,配合水的管理,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创造不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增施硅肥可有效减轻发病。

(2)种子处理 用下表中的浸种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3)药剂防治 稻瘟病化学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