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长期中,稻苗叶尖出现扭曲干尖,是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白尖病、水稻线虫枯死病。水稻干尖线虫病是由种子带线虫传播引起的病害。病株功能叶形成捻转扭曲成干尖,生理机能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减弱,病穗比健穗短1~1.5厘米,千粒重减轻0.7~0.9克,造成减产10%~20%,严重者达30%以上。该病为国内检疫对象。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危害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受害,但症状主要在叶部和穗部发生。当稻谷浸种催芽时,潜藏在稻种内的线虫开始活动,种子播下地后线虫在水中游离,从秧苗的芽鞘或叶鞘缝隙处侵入,多集中在幼嫩叶、生长点和腋芽处吸汁危害。①叶片受害,受害幼苗在4~5片真叶时便开始表现出症状,上部叶尖2~4厘米处干缩枯死,呈黄白色或黄褐色,并扭曲呈捻纸状,即所谓“干尖”,枯死部分与绿色部分分界明显。孕穗期病株的顶部叶片,特别是剑叶干尖更严重,剑叶或其下2~3叶尖端1~8厘米枯黄,半透明,扭曲干尖,灰白或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湿度大有雾露存在时,干尖叶片展平呈半透明水渍状,随风飘动,露干后又复卷曲。有的病株不显症,但稻穗带有线虫,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但植株矮小,病穗较小,秕粒多,多不孕,穗直立。②全株受害,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被害稻株,生长衰弱、矮小、穗短、秕粒多。种壳内表面有黑褐色小点,即休眠线虫。
【侵染循环】 病原线虫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稻种颖壳与米粒间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商品包装的稻壳填充物。用病稻颖壳作厩肥,再用于旱稻基肥,或播种带虫种子,随着种子萌发生长,线虫又趁机侵入芽鞘、叶鞘缝隙,后到稻株体内附着生长,直到顶叶芽及新生嫩叶细胞外部吸汁危害。孕穗期,线虫聚集在穗部,进而侵入谷粒,在颖壳与米粒之间越冬。线虫可通过雨水向邻近稻株传播,所以病株附近外表不显症的稻株,其穗粒中也可以带有线虫。水稻成熟时又以幼虫及成虫在穗粒颖壳间潜伏越冬。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靠灌溉水传播,扩大危害。
【发生特点】 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的轻重,受水稻类型、品种、生育期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其中以品种和栽培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寄主抗性,晚稻发病重于早稻,早稻重于中稻,粳稻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糯稻,糯稻重于杂交稻。年年用带线虫种子做种用,使发病率逐年上升。播种后半个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防治措施】 以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防治。
(1)检疫 选用无病种子,加强检疫,严格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2)农业防治 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留无病种子。加强肥水管理,防止串灌、漫灌,减少线虫随水流传播。
(3)物理防治 种子播种前用温水浸种,是防治干尖线虫病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稻种先用冷水预浸24小时,然后移入45~47℃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52~54℃温水中浸10分钟,然后立即冷却,催芽、播种;或用0.5%盐酸溶液浸种72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种子5次。用温汤浸种时,发芽势有降低的趋势,用于直播,易导致烂种或烂秧,故需催好芽。
(4)药剂防治 浸种处理:药剂浸种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可以将水稻“小穗头”田间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连续浸种数年,田间“小穗头”现象可望完全消失。用药剂浸种是杀灭水稻颖壳内干尖线虫的最佳方法,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干尖线虫侵入生长点后就难以用药防治。用下表中的浸种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