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稻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

水稻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

时间:2024-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发病后,造成叶枯,一般减产15%~25%,严重时可达40%~60%。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毫米×10毫米,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叶脉对病菌扩展有阻挡作用,故在病部形成条斑。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

水稻叶片上初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后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细菌性病害。水稻发病后,造成叶枯,一般减产15%~25%,严重时可达40%~60%。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毫米×10毫米,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大量繁殖。叶脉对病菌扩展有阻挡作用,故在病部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发生特点】 一般粳稻较籼稻、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小叶型品种较大叶型品种抗病;叶片窄而直立的品种较叶片宽而平展的品种抗病。一般苗期易感病,成株期较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病性表现也有很大差异。在气温25~28℃、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最适合于病害发展。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比例不当,或偏施、迟施氮肥均易发病。病田水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水、干旱也有利于病害的扩展和蔓延。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检疫为基础,重点抓好农业防治。具体防治办法参考“水稻白叶枯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