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时间:2024-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秧苗期部分秧苗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是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在成株叶片上,病斑多从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然后沿中脉向上下发展,成为深褐色长条斑,最后病部腐烂,有臭味,叶片枯死。

水稻秧苗期部分秧苗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是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该病是种子带菌引起的病害,俗称心腐病。

【危害症状】 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受害,但主要发生在秧田期,从稻种萌发第1片真叶时即显现症状,在秧苗的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为黄褐色至黑褐色;病菌侵害未展开叶片引起心腐,严重时有恶臭。在成株叶片上,病斑多从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然后沿中脉向上下发展,成为深褐色长条斑,最后病部腐烂,有臭味,叶片枯死。病株一般高于健株,无效分蘖多;病穗的穗颈伸长,小枝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不实。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发生特点】 该病一般在稻株受淹后5~8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生轻重与稻苗受淹程度有关,受淹时间愈长,淹水愈深,发病愈严重。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种子处理和发病初期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 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当稻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以减少损失。认真处理带病稻草。不用带病稻草做覆盖物或扎秧把等,防止病菌直接侵染秧苗。

(2)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方法同“水稻白叶枯病”。

(3)药剂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后,对发病田块及其周边田块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