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期,在上部谷粒上出现黑绿色粉末,这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大量食用对人身体健康也有影响。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危害部分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发病后期,有的孢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稍扁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
【侵染循环】 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2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
【发生特点】 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品种发病重。一般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发生重。偏施氮肥以及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二是合理密植,适时移栽;三是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增施硅肥,慎用穗肥;四是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五是及时摘除病粒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发病稻田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晒田。
(2)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防治稻曲病的基本方法。用下表中的浸种剂浸种,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3)田间喷药 第1次施药时间在破口前8天至破口抽穗20%,第2次施药在始穗期,以后看情况再定。用下表中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