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稻稻粒黑粉病为害部位

水稻稻粒黑粉病为害部位

时间:2024-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穗期壳缝隙处长出黑色舌状突起物,是由种子或土壤传播真菌引起的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墨黑穗病、黑穗病,俗称乌谷、黑粉谷等。近几年来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尤其是在杂交稻制种田内发病更加严重。最后形成黑色厚垣孢子充满谷粒。谷粒破裂后厚垣孢子散发出来,落入土壤和吸附在谷粒上越冬。

水稻穗期壳缝隙处长出黑色舌状突起物,是由种子或土壤传播真菌引起的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墨黑穗病、黑穗病,俗称乌谷、黑粉谷等。近几年来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一般穗发病率为70%~80%;病粒率达10%~15%,高的达70%~80%,损失率达10%~20%,甚至达50%以上,成为杂交稻制种田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危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谷粒被侵染后,起初症状不明显,到水稻蜡熟期、成熟期表现出症状,症状有三种类型。①谷粒色泽正常,颖间自然开裂,露出黑色粒状物,手压质轻,如遇阴雨湿度大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末。②谷粒色泽正常,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现出红色或白色舌状物,颖壳粘附黑色粉末。③谷粒色泽暗绿色,外观似青秕粒,不开裂,手捏有松软感,浸泡清水中变黑色。尤其是在杂交稻制种田内发病更加严重。

【侵染循环】 病菌以病粒散出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种子内外和畜禽粪便中越冬,第2年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从花器的柱头侵入,进入子房,在子房内进行营养生长,产生大量的菌丝,使米粒不能形成。最后形成黑色厚垣孢子充满谷粒。谷粒破裂后厚垣孢子散发出来,落入土壤和吸附在谷粒上越冬。

【发生特点】 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几率高,发病重。杂交稻制种田发病最重。水稻开花期易感病。扬花期温度25~30℃,遇连续阴雨,发病重。病种子带菌率越高,病害发生也就越重。多年制种田菌源多,发病重,轮作田发病轻。氮肥追施过量、过迟,茎秆柔嫩,无效分蘖多,通风透光不良,栽培密度过大,不及时烤田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 防治该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冬季制种田翻土晒田。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制种田通过栽插苗数、苗龄调节出秧整齐度,做到花期相遇。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施肥要早,适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控制田间湿度提高。

(2)种子处理 注意明确当地老制种田土壤带菌与种子带菌两者作用的主次。以种子带菌为主的地区,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汰除病粒,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用下表中的浸种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3)田间喷药 田间喷药是当前防治稻粒黑粉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生产田始花期、盛花期和灌浆期各用药剂防治1次,其中盛花期防治是控病的关键措施。杂交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地区或年份,于水稻抽穗始期和盛花高峰末期,各喷药1次。发病轻的年份则于盛花高峰末期喷1次即可。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