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茎秆蛀孔大,略呈方形,从穿孔处往往排出大量黄白色虫粪和被害组织的混合物,有强烈臭味,是台湾稻螟危害症状。台湾稻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寄主有水稻、甘蔗、高粱、玉米、粟等。分布于中国南方稻区。江苏、浙江也有发生。
【危害特点】 幼虫从叶鞘、叶耳处侵入,先集中在叶鞘内取食,形成枯梢,有的蛀入茎内,形成枯心苗和白穗。幼虫常转株危害,蛀孔大,略呈方形,从穿孔处往往排出大量黄白色虫粪和被害组织的混合物,有强烈臭味。
【形态特征】 雄蛾体长6.5~8.5毫米,翅展18~23毫米,触角略呈锯齿状。前翅黄褐色,布有暗褐色点,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属光泽的4个深褐色斑块,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浅黄褐色,缘毛白色。雌蛾体长为9.2~11.8毫米,翅展23~28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色与雄蛾相近,斑纹较雄蛾色浅但粗大;后翅雌雄相似。卵扁椭圆形,长0.67~0.85毫米,宽0.45~0.65毫米。初产时白色有光泽,后呈淡黄色。幼虫共5~7龄。末龄幼虫体长16~25毫米,头部暗红色至黑褐色,体浅黄白色。体背具紫红色纵线5条,最外侧纵线从气门上方通过。幼虫腹足趾钩双序全环,外方趾钩稍短,但与内方同密,有别于二化螟。头色与侧线是与二化螟幼虫相区别的两项重要特征。蛹长为9~15毫米,纺锤形,褐色,与二化螟相近,但额中央凹下,两侧呈角状突出,第5~7腹节背面近前缘处各具1横列齿状小突起。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
【发生规律】 我国南方每年发生3~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多以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越冬,但在稻草中越冬成功率低。广东越冬代发蛾期与二化螟相近,以后各代早于二化螟,3月中旬进入盛发期。广西各代成虫发生期为:越冬代3月下旬至5月中旬,第1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7月上下旬,第3代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4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5代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成虫白天多潜伏于稻丛基部,喜阴凉潮湿环境。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当晚或次晚交尾,产卵前期为1天,喜在粗壮、浓绿的稻株上产卵,在秧苗期及分蘖期,卵多产于叶片表面,在孕穗期多产于叶片背面,在水稻灌浆至黄熟期,多产卵于无效分蘖的叶片上。每头雌虫产卵4~6块,每卵块有卵30多粒,个别高达200粒以上。初孵幼虫爬行或吐丝借风飘散,后在稻苗离土面或水面2~3厘米处咬孔,或从叶片伸展处的缝隙侵入叶鞘内,喜集中危害叶鞘组织,后转至心叶或拔节后的茎秆内取食。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在叶鞘内危害的幼虫老熟后爬至最外层叶鞘内吐丝结茧化蛹,已钻入稻茎的幼虫则迁至稻株近水面6~10厘米处,把稻茎的内壁咬一环状羽化孔,仅留一层薄膜,然后在茎内化蛹,成虫羽化后破膜而出。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同水稻“二化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