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被害叶出现黄白色至浅褐色或棕褐色斑点,并从叶尖向基部逐渐变黄干枯,叶面有煤污状覆盖物,是长绿飞虱造成的。长绿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害虫。分布在南北方茭白、水稻种植区。可取食水稻、茭白、野茭白等多种植物。
【危害特点】 成虫、若虫刺吸水稻汁液,被害叶出现黄白色至浅褐色或棕褐色斑点,并从叶尖向基部逐渐变黄干枯,排泄物覆盖叶面形成煤污状,雌虫产卵痕初呈水渍状,后分泌白绒状蜡粉,出现伤口后失水,植株成团枯萎,成片枯死。
【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5~6.1毫米,雌虫5.7~7毫米,细长。体淡绿色。复眼、单眼黑色或红褐色。头顶突出在复眼前,细长,圆锥形。前胸背板、中胸小盾片各具纵脊3条,整个中胸的长度与头顶、前胸之和相等,雌虫外生殖器常分泌白绒状蜡粉状物。雄虫孢器细长,剑状、香蕉状,初期半透明,乳白色至灰黄色。若虫共5龄,初期乳白色稍透明,1龄若虫后有蜡粉,腹端拖出的5根蜡丝似白绒状物,1~2龄若虫无翅芽,3龄若虫后体变绿色,4龄若虫前翅芽短于或接近后翅芽,5龄若虫前翅芽完全覆盖后翅芽。
【发生规律】 吉林每年发生3代,江苏、江西、浙江、湖北、上海每年发生4~5代,2~3代后世代重叠,以滞育卵在秋茭白、野茭白等寄主叶脉、叶鞘内或枯叶中越冬。湖北越冬卵于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盛期,6月上旬始见成虫,第1代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3代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越冬代卵期6~8个月,1代22~26℃时卵期10~12天,若虫历期15~22℃时26~38天,产卵历期9~25天,产卵2~3天后进入产卵高峰期。成虫寿命3~7天。天敌有寄生蜂、蜘蛛、草蛉、瓢虫、青蛙等。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具体措施可参考“稻飞虱”。在稻飞虱防治中可以兼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