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稻摇蚊最佳防治方法,稻摇蚊形态特征

稻摇蚊最佳防治方法,稻摇蚊形态特征

时间:2023-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秧苗生长缓慢,白根少而短,叶片有10%~20%枯萎,重者全部枯黄死亡,是稻摇蚊的危害状。稻摇蚊属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害虫,俗称红虫子、红线虫。体形大体与蚊虫相似,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摇蚊成虫几乎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

水稻秧苗生长缓慢,白根少而短,叶片有10%~20%枯萎,重者全部枯黄死亡,是稻摇蚊的危害状。稻摇蚊属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害虫,俗称红虫子、红线虫。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

【危害特点】 以幼虫危害水稻的幼根和幼芽,造成浮苗,并取食未发芽的种子胚及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水稻秧田和直播田受害严重。秧苗受害轻者生长缓慢,白根少而短,叶片有10%~20%枯萎;重者全部枯黄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微小至中型,翅短于身体,停息时前足举起,上下摇摆。体形大体与蚊虫相似,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触角柄节退化,梗节发达,球状,鞭节丝状。口器退化。卵球形或长椭圆形,白、黄、褐色或红色,产下时常数十粒至数百粒包埋于胶质中,形成胶质长带,或成块状。幼虫淡色,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身体细长,各体节粗细相近。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3代,第1代危害水稻。以成虫在杂草中越冬。成虫于第2年5月上旬出现,5月下旬产卵,3~4天卵孵化为幼虫并危害。摇蚊成虫几乎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雄成虫成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交尾常在数秒钟内完成。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为4~5个月。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 排水晒田2~3天,可抑制稻摇蚊幼虫的危害。改水育秧为旱育秧,能够减轻稻摇蚊的危害。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该虫害较为有效的方法,用下表中的杀虫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害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