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近叶柄的叶缘部叶脉间退绿变黄,随之整个叶片的叶脉间变黄,其叶缘稍向上卷曲,在晴天高温时萎蔫,夜间或天气转阴时恢复,反复一周后病斑扩展到整个叶片及整株,造成全株枯死。纵切病株根茎部,木质部变成褐色或黑色。
侵染途径
本病由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真菌侵染所致。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来年病菌从根部伤口或幼根的根毛及表皮侵入,逐渐向茎、叶、果实及种子蔓延和发展。病菌靠风、雨、水、农具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染。
发病规律
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3℃,当气温超过28℃时,症状不明显。一般多雨或久旱后浇大水的田块发病较重,重茬地易发病。一般在茄子开花坐果时开始出现中心病株,随着茄子的生长,病菌也逐渐蔓延,大面积发生,危害十分严重。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量0.2%的8%的福美双或50%的克菌丹拌种,均可起到杀菌作用。
2.床土处理。苗床用无病新土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每平方米25~50克的量,进行苗床消毒。
3.培育壮苗。苗期要注意通风透光,夜温不可超过20℃,一般应保持在14℃~17℃。在两叶一心时,及时进行分苗,谨防苗子徒长,分苗时要采用护根措施。
4.适当密植。笔者用天津二苠茄试验,定植时适当缩小行株距,每亩比常规密度增加400棵苗,不但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可以减轻黄萎病的发病率。
5.嫁接防病。用赤茄、野茄2号、野生水茄、毒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采用劈接法,防病效果可达90%以上。
6.加强管理。坐水定植后,要及时中耕保墒,增加土温,防止土壤龟裂。进入结果期,必须加强肥水管理,不能少肥缺水。防止根系呼吸不畅而受损伤,使叶部失水青枯。
7.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可选择下列药剂防治。
(1)25%的阿米西达悬浮液2 000倍液喷雾预防。
(2)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
(3)93%的硫酸铜颗粒剂600倍液灌根。
(4)2. 5%的适乐时悬浮剂1 500倍液灌根。
(5)95%的绿亨1号4 000~5 000倍液灌根。
(6)30%的DT杀菌剂350~400倍灌根。
(7)50%的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灌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