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塑料大棚促成栽培

塑料大棚促成栽培

时间:2024-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促成栽培是一种特早熟栽培,是采用促进花芽分化,利用温室或塑料大棚的设施在冬季保温,防止草莓进入休眠,使收获期尽量提前的栽培方式。塑料大棚促成栽培,一般可在12月前后收获,采收期长达5~6个月,亩产折合2000多千克。根据育苗方式确定草莓植株定植时期。晶瑶草莓应在9月的上旬定植为最佳时段。扣棚保温的开始时间是草莓促成栽培的关键技术。黑地膜覆盖是草莓促成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促成栽培是一种特早熟栽培,是采用促进花芽分化,利用温室或塑料大棚的设施在冬季保温,防止草莓进入休眠,使收获期尽量提前的栽培方式。塑料大棚促成栽培,一般可在12月前后收获,采收期长达5~6个月,亩产折合2000多千克。因此尽管促成栽培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一次性投资较大,管理技术上要求精细严格,但由于果实上市早,采收期长,产量高,价格高,所以经济效益明显优于露地栽培。

促成栽培用的品种一定要选用花芽分化早、休眠性浅、低温季节耐寒性好的品种,目前常见的品种有晶瑶、章姬、甜查理、丰香、宝交、幸香、佐贺清香等,这些优良品种长势强,有较多健全花粉,能够正常开花结果,畸形果少,产量高,品质好。

促成栽培为了达到提早上市(即在圣诞节元旦后)的目的,首先要采取促进花芽分化的措施。草莓的花芽分化需要在低温短日照和植株内C/N率较高的营养条件下才能形成,所以在田间管理上可通过施肥、灌水、断根和遮阴等技术措施,控制植株体内的营养状况,促使草莓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由于花芽分化至开始采收所需时间约3个月,因此要想在圣诞节和元旦收获第一批果,就要确保花芽分化期在9月下旬开始,此外花芽分化结束后,花芽开始继续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果实生长,这段时间需要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完成,而在自然环境里,情况正好相反,所以促成栽培正是在这不利的条件下要求达到早熟丰产,因此严格的技术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整地前先施基肥。一般8月上旬—9月初平整土地,施入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000千克和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农家肥也可在太阳能土壤消毒时加入,通过高温使农家肥充分腐熟),另外也可以考虑按如下施肥量。底肥:油菜饼100千克、复混肥料50千克(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为20—10—4—6),8千克氮磷钾复合肥(48%),30~40千克磷肥,10千克硫酸钾。做垄规格:如晶瑶等长势旺盛的品种,垄距80~90厘米,沟宽20厘米,垄高35~40厘米,垄面25~30厘米。长势一般品种的垄距70~85厘米,沟宽20厘米,垄高30~40厘米,垄面25~30厘米。

根据育苗方式确定草莓植株定植时期。对于营养钵假植苗,当顶花分化的植株达60%时进行定植;非假植苗,一般在顶花开始分化前10天左右(顶芽生长点肥厚期)时定植最佳。晶瑶草莓应在9月的上旬定植为最佳时段。

(1)定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8月底至10月的中下旬止。

(2)定植要求。定植的草莓植株要求具有5~6片展开的叶片,叶片大而厚,叶色浓绿,根茎粗度至少1厘米左右;根系发达,无明显病虫害。定植一般以自然气温15~17℃、地温20℃左右为宜。不可过晚,过晚距休眠期较近,不利于缓苗后的生长。定植要求“上不埋心,下不露根”。定植过浅,部分根系外露,吸水困难易风干;定植过深,生长点埋入土中,影响新叶发生,时间过长会引起植株腐烂死亡(图8)。

图8 草莓栽植深度

(3)定植朝向。草莓弓背向垄沟,这样花序全部排列在垄沿上,有利于疏花疏果和果实采收。采取大垄双行的定植方式,植株距垄沿10厘米,株距15~18厘米,每亩8000~10000株。晶瑶草莓,株距23~28厘米,每亩5500~6500株。定植时应保持土壤湿润,最好用小水将整个垄面浇湿,一般在晴天傍晚或阴雨天进行定植,应尽量避免在晴天中午阳光强烈时定植。定植后要及时浇水,保证植株迅速度过缓苗期,定植后一周内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浇一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遮阳网适当遮阴(如图7)。

(4)定植后的植株管理。草莓植株定植后一定要加强管理,主要促进植株营养生长,使草莓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缓苗期一过,就要进行追施薄肥一次,松土、除草。除草一般是人工与化学除草相结合,人工除草主要是与松土相结合;化学除草是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但一定要谨慎,禾本科的杂草采用除草剂较好。草莓定植后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为,草莓是在8月底至10月中旬定植的,虽已立秋,但是长江流域的“秋老虎”还很厉害,气温时常在35℃左右,苗期的炭疽病仍然很活跃,危害同样严重,如果不注意防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红蜘蛛、蛴螬、地老虎、蚜虫等,也是危害草莓植株最大的天敌。

(1)扣棚时间。扣棚保温的开始时间是草莓促成栽培的关键技术。保温过早,室温过高,不利于腋花芽分化,坐果数减少,产量下降;保温过晚,植株易进入休眠状态,植株一旦进入休眠,则很难打破,会造成植株生育缓慢,严重矮化,开花结果不良,果个小,产量低。因此,适时的保温开始期,应根据休眠开始期和腋花芽分化状态而定,应掌握在休眠之前、腋花芽分化之后进行。一般靠近顶花芽的第一腋花芽在顶花芽分化后1个月左右开始分化。因此,在顶花芽开始分化后30天左右开始盖大棚膜保温较为适宜。当外界夜间气温降到8~10℃时,一般温度在5℃以下,草莓进入休眠;夜间6~7℃为保温期临界温度,一旦夜温达到6~7℃就开始盖膜保温,即第一次早霜到来之前扣棚保温较为适宜。一般北方地区在10月中旬,长江流域地区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扣棚前一定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扣棚后尽量减少用药,以保证果实的安全。

(2)黑地膜覆盖。黑地膜覆盖是草莓促成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通过覆盖地膜,不仅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土壤温度,促进草莓根系的生长,从而使植株生长健壮,鲜果提早上市。此外,覆盖地膜还可以使花序避免与土壤直接接触,防止土壤对果实的污染,提高果实商品的质量。覆膜时要求边盖膜边破膜提苗。一般在草莓现蕾时覆膜,此时草莓叶柄柔韧性最好,过晚提苗易折断叶柄,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1)温度管理。温度是草莓促成栽培成功与否的限制因子。根据草莓的生育特点,扣棚保温后的温度管理指标如下。

1)现蕾前:扣棚后至现蕾前进行高温管理,白天温度保持在24~30℃,超过30℃要及时开棚降温,夜间保持在12~18℃,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可保证草莓植株快速生长,提早开花。

2)现蕾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夜间保持在8~12℃。

3)开花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2~25℃,夜间保持在8~10℃,开花期若经历-2℃以下的低温,会出现雄蕊花药变黑,雌蕊柱头变色等现象,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草莓前期的产量。

果实膨大和成熟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保持在5~10℃。此期若温度过高,果实膨大会受影响,造成果实着色快、成熟早,但果实个小、品质差。

(2)湿度管理。湿度管理在草莓促成栽培生产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扣棚后,棚内的湿度一般比棚外的湿度大。通常湿度在一天中的凌晨达到最大值,随着太阳升起,湿度逐渐变小,12时至下午14时是一天中湿度最小的时候,傍晚太阳落山后,湿度又逐渐增加。当空气湿度在40%~50%时,草莓花药的开裂率最高,花粉发芽率也最高,若空气湿度达80%以上,则花药的开裂率很低,花粉也无法正常散开,花粉的发芽率亦低。因此在草莓开花时期,棚的湿度应控制在40%~50%的范围内,以利于花粉散开和花粉发芽。整个生长期都要尽可能降低大棚的湿度,因为棚内湿度过大,容易发生病害(如灰霉病、烂果病等),影响草莓的正常生长发育。除了通过地膜覆盖及膜下灌溉来降低棚内湿度以外,还要重视掀膜换气,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在近中午时掀膜通风换气,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棚内的湿度。

(3)光照管理。光照不足会直接影响果实的着色,光照好的果实能正常着色,光照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长日照对于草莓植株的生长非常重要,为了维持草莓植株后期的生长,可增加大棚内的光照,采用电照补光的方法来延长光照时间。

草莓植株在大棚中生长周期长,对水分和肥料的需要较多,因此要充分地、不断地供给水分和养分,否则会引起植株早衰而造成减产。

生产上判断草莓植株是否缺水不仅仅是看土壤是否湿润,更重要的是看植株叶片边缘是否有吐水现象,如果叶片没有吐水现象,说明应该灌水。对于南方塑料大棚促成栽培,定植后应及时灌水,并一次灌够。定植1周内浇足水,扣棚前灌透水,扣棚后膜下灌溉。保温后的灌水总体上做到“湿而不涝,干而不旱”。

草莓促成栽培除了在定植前施入基肥外,在整个植株生长期中还要及时追肥以补充养分的不足。一般追肥与灌水结合进行,注意肥料中氮、磷、钾的合理搭配,每次追肥的液体肥料浓度以0.2%~0.4%为宜,每次每亩8~10千克,同时加部分有机生物肥(如腐殖酸钾等)。

追肥的时期及施肥种类分别是:第一次追肥是在顶花序现蕾时,此次的作用是促进顶花序生长。第二次追肥是在顶花序果开始转白膨大时,此次的施肥量可适当加大,施肥种类以磷、钾肥为主。第三次追肥是在顶花序果采收前期。第四次追肥是在第一腋花序果开始膨大时。植株会因结果而造成养分大量消耗,及时追肥可弥补养分的亏缺,保证植株随后的正常生长。

长势旺盛的草莓品种(如章姬、晶瑶、红颊等)对肥水的需求量很大,在果实膨大和成熟期一定要注意肥水的及时供应和果实的采收。冬季温度较低时,草莓生长量小,可20~30天追1次肥水,秋季和春季气温较高时,应15~20天追1次肥水,同时进行叶面追肥。每个植株要保证有6~7片叶,才能保证植株正常开花、结果对养分的需要。

从定植到采收结束,大棚促成栽培的草莓植株的生长发育时期很长,在此期间,植株一直进行着叶片和花茎的更新。为保证草莓植株处于正常的生长发育状态,具有合理的花序数,要经常进行植株管理工作。

(1)摘老叶、病叶。随着时期的推移,草莓植株上的叶片会逐渐发生老化和黄化,呈水平生长状态。叶片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它的功能时间是30~60天,但是病叶、黄化老叶制造光合产物还抵不上自身的消耗,而且叶片衰老时也容易发生病害。因此,在新叶片逐渐展开时,要定期去掉病叶和老叶,以减少植株养分的消耗,改善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情况和减少病害。

(2)掰芽。促成栽培的草莓植株生长较旺盛,易出现较多的腋芽,这会引起养分分流,减少大果率和产量,所以要将多余的腋芽掰掉。方法是在顶花序抽生后,每个植株上选留两个方位好的且粗壮的腋芽,其余全部掰掉,以后再抽生的腋芽也要掰掉。

(3)摘匍匐茎。草莓的匍匐茎和花序都是从植株叶腋中长出来的分枝,其植物学位置相同,只是发生的时间有先后之别,抽生的匍匐茎如果发生成子苗,会大量消耗母株的养分,影响腋花芽分化,从而降低产量,因此在植株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要及时摘除。

(4)花序整理。草莓花序属二歧聚伞花序或多歧聚伞花序,花序上高级次分化得较差,所结果实较小,对产量形成的意义不大。因此要进行花序整理以合理留用果实,一般生产上每批花序留9~12个果,多的摘掉。果实成熟期,花序会因果实太重而伏地,易引起灰霉病及其他病害发生,造成烂果。此外,结果后的花序要及时去掉,以促进新花序的抽生。

在草莓促成栽培中喷洒赤霉素(GA3)可以防止植株进入休眠,促使花梗和叶柄伸长生长,增大叶面积,促进花芽发育。赤霉素的处理时间以大棚保温后1周为宜,使用浓度为5~10毫克/千克,使用量为5毫升/株,要把药液喷在苗心,而不是喷在叶片上。喷施的剂量、浓度应严格掌握,过多施用,易发生徒长,坐果率下降,并影响根系生长;施用浓度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喷施效果与温度关系较密切,赤霉素在高温时效果好,所以喷施时宜选在晴朗傍晚时进行,避免在午间高温时喷施。喷药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适当提高到30~32℃,这样3天开始逐步见效。植株喷施赤霉素后若出现徒长迹象,要放风来降温度,以减轻赤霉素的药效。

休眠极浅的品种不需要使用赤霉素(GA3)处理。对于休眠浅、长势旺的草莓品种,如丰香、章姬,喷施1次即可;对于休眠略深、生长势弱的品种,可以喷施2次,间隔时间为1周。

棚内养蜂能显著提高坐果率,减少畸形果,对提高促成栽培产量和质量有显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