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私家园林的产生,学术界也没有定论。罗哲文先生认为:“秦以前,除帝王、诸侯、卿相等显贵外,一般的商民很少置较大的园林。”显贵与一般商民的宅前花园应该属于私家园林范畴,即便如此,秦代以前的私家园林,我们仅能从文献中窥知一二,并没有可靠的实例。“囿”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源头,从字的造型来看,它指的是将一块自然林地围绕起来。它的产生除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具有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意义。“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根据囿的大小可以判断政治地位的高低,这与鼎的数量决定地位是一样的。有专家认为黄帝时代已有天然园林。据历史记载,那时除天子外,其他相对独立的王也有园囿。汉代之前,诸侯们不仅拥有土地,还拥有独立的监狱及军队,私家园林的产生条件逐渐具备。汉代诸侯的财产不是宗族的财产,而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以此而论,如果这时的诸侯有园林,就属私家园林了。据目前的资料分析,中国私家园林大致产生于西汉前期。
产生于西汉前期的中国早期私家园林,与汉代以后的私家园林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中国早期私家园林的蓝本是皇家园林,所以有明显的皇家园林的特征。宏大是皇家园林及其他皇家建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的特征之一。早期私家园林范围也比较广阔,动辄以里计,为后世所不及。梁孝王的东苑“方三百里”,袁广汉的北邙山园林“东西四里,南北五里”。能建造如此巨大规模的私家园林不仅需要巨额财富,还需有汉代建立之初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汉代以后的私家园林虽然也有壮观豪华的,但人口的增加使土地日显珍贵,再也不可能在都邑附近的黄金地段建造规模如此巨大的园林了。第二,早期私家园林的内涵也是皇家园林的翻版。早期的私家园林修建中,挖大池、堆大型土石山、建高楼是主要的硬件,广植奇花异木和饲养各种珍禽怪兽是治园的重点。以此而论,早期的私家园林尚属于刚从皇家园林中脱胎出来的阶段,园林的个性不及后世的园林那么鲜明。第三,与皇家园林相比,西汉前期的私家园林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把山水、动植物与居住建筑结合在一起,使人与优美的环境更为接近。而当时的皇家园林还是“离宫型”的。这种园林和住宅结合在一起的建筑,是私家园林长期延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为后来的皇宫建筑所吸收。其次是私家园林更少受到礼仪的约束,建筑上可以相对自由些,从而为中国园林的个性化开辟了新路。
东汉之后,人们的审美品位有了一定提升,造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出世或弃官归隐的文人开始将自己的心力用于营造契合自身人格理想的园林上。
魏晋南北朝,我国社会陷入动荡,对朝政失望的知识分子开始归隐山林,逃避现实。魏晋时期,隐逸文化盛行,出现了“竹林七贤”等一批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文人雅士,而且出现了一大批诸如陶渊明、谢灵运、陶弘景等在士人园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这些人除了自己进行园林实践之外,还对园林营造的美学、艺术手法等做了归纳与论述。这些人物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整个社会,也就使构建园林并在其中追求隐逸文化的意趣,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的一种风尚。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私人园林的勃兴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标志。这个时期著名的私家园林有西晋石祟的金谷园、南朝刘宋时期谢灵运祖孙的始宁园、南朝梁萧绎的湘东苑。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融入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文人阶层这种普遍的风尚,也逐渐对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的趣味和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就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从现今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宅园布局来看,北方的私家园林受四合院形制的影响较大,显得较为拘谨;南方的私家园林则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自然大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