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坚实的土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来宁考察散记
宁夏这块土地,美丽而又神奇,古老而又年轻;散发着创业的激情,洋溢着淳朴的民风。在塞上江南的金秋时节,这块土地有幸迎来了来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的北京客人。
9月21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一行21人,在国情考察团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赵燕平的带领下,对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几天来,考察团成员头顶骄阳,冒着大雨,不辞辛苦,行走在宁夏这块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土地上。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先后考察了吴忠市利通区文化体育中心户、养牛基地,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中卫市美利纸业集团,平罗县城新区、黄渠桥镇黄渠桥村塞上农民新居和村级活动场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煤矿塌陷区和塌陷区的居民安置工程及星海湖,永宁县纳家户回族家庭,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宁东化工基地等近20个工厂、农村、城镇考察点,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新鲜经验,以及西部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了解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等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东东,冒雨陪同中国社科院国情考察团考察了石嘴山市平罗县新区建设情况,听取了平罗县党委、政府关于黄渠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情况的介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房全忠,宁夏社科院党组书记齐岳、纪检组长朱鹏云,自治区党委讲师团团长宋建钢陪同了考察。
“李常委别开生面的区情介绍令我们耳目一新!”
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东东首先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战线向中国社科院国情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她高度评价了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中国社科院。她说,自1977年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大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次考察团来宁开展国情调研工作,将对促进宁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李东东向考察团介绍了宁夏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在介绍宁夏自然、地理环境时,李东东形象地用“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不冷不热”“不高不低”来概括,并一一作了具体的解释。客人们说,李常委别开生面的区情介绍令我们耳目一新!“宁夏处于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关键词一下子就印在记忆里了。
座谈会上,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忠玉作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告。我院党组书记、教授齐岳,副院长、研究员陈通明和部分所长出席了座谈会。
开展国情调研,是“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的重要举措。
座谈会上,考察团副团长、中国社科院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健介绍了此次考察的情况。
张健说,这次组织中国社科院部分研究所党委书记和职能部门领导赴宁夏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国情考察活动,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重要举措。
张健指出,中国社科院党组高度重视国情调研工作,专门成立了国情调研领导小组。全国政协副主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也多次就国情调研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开展国情调研活动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开展国情调研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明确了国情调研需掌握的基本方法。
这次选择宁夏作为学习考察的平台,主要考虑到宁夏既有我国西部地区的特色,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许多独特优势和新鲜经验。
作为宁夏人,我们为考察团选择了宁夏进行考察而欣慰,而振奋。
“宁夏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让我们感到很意外。”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陈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着说了“三个很意外”;一是对宁夏山川如此秀美感到很意外;二是对宁夏人发展意识之强烈感到很意外;三是对宁夏五级干部素质之高感到很意外。作为我国法学研究专家,他对平罗县土地信用社等做法在农村制度创新方面的有益探索很感兴趣,还准备再专门来宁夏,作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和研究,为我国建设新农村中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学者的思考。
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高级经济师杨扬对新农村建设非常关注,对宁夏建设新农村的举措,特别是体现创新勇气和智慧的土地信用合作社试点、村企合作和经营城市的理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平罗县塞上农民新居赞誉有嘉。他说,看了农村建设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感到很振奋,相信宁夏的明天一定会非常灿烂!
曾在宁夏当过兵的罗京辉,现任中国社科院办公厅副主任。当大家乘车行驶在宽阔的八车道马路上时,他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在宁夏为部队拉炭,卡车在翻浆路上摇摇晃晃行进的情景。令他和同伴没想到的是,宁夏的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
专家们说,宁夏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从各级政府的数字中听出来;可以从工厂、农村沸腾建设工地上看出来;更可以从访问对象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中感受出来!
“宁夏在发展中的观念和做法很有创意,很有探索精神!”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汪小熙说,她把宁夏的党建工作作为这次考察重点。
每到一地,她都认真听认真看,认真提问认真思考。她还与自治区组织部等职能部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座谈和交流。短短7天,她对宁夏党建的好做法已非常了解。她认为,宁夏在党建工作上富于创新精神。创造了农村党建的“双培双带”“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设立农村党员致富资金”“平罗县N+X·Y的考核办法”等典型经验,表示回去后要尽快进行研究和总结。
今年31岁的檀学文博士,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今年8月,他应邀参加宁夏科技特派员研讨会,此次他为深入研究特派员制度而来。
了解面上情况后,他专程赴盐池深入考察科技特派员制度。他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技和“三农”制度创新,已经初步成为传统科技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所覆盖的地区已经明显地带动了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的增收致富。相当部分科特派的科技、管理和经营才能以及创业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掘和发挥,从而成为增加社会财富的一个源泉。
“研究中国农村问题,如果不把脚步送到现场,我心里不踏实。”
杜晓山,中国社科院国情考察团副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作为中国“三农”问题的专家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聘请的专家,他先后四次深入宁夏南部山区,对多个加援小额信贷项目在宁夏的实施进行过实地考察、评估,并参加了爱德基金会在宁夏盐池小额信贷项目的调研与考察工作。这次他是第五次把脚步送到了宁夏,在向自治区农牧厅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后,又和檀学文一起赴盐池,就退耕还草、圈舍饲养进行调研。他俩深入农村进行走访,与农民面对面进行交谈。他说:“虽然忙到直接奔机场,但我非常高兴,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我做研究农村的课题,只有把脚步送到农村的现场,心里才踏实。”
我从杜晓山的笑声里听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从他的言行中感受到了学者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在永宁县纳家户4队,客人们走访了73岁的回族老人谢长铎的家。他告诉客人,他家一儿一女四口人,养了8只羊、10头牛,种了4亩地,多年制作、批发豆芽菜,盖起了440平方米的小二楼。
《社科党建》记者刘普在采访中得知:70岁的女主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今年两次住院,出院后仍然在卖豆芽菜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女主人“如果不奋斗,哪有这样的好生活!”铿锵有力的话语更是让大家赞赏不已!刘普在感动中不停地摁着相机的快门。
是啊,可以说纳家户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彩色缩影;而谢长铎一家则是中国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新生活的一个生动说明!
“实地考察,为我研究日本问题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孙新,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副研究员。作为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他对宁夏的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日资很感兴趣。
27日上午,孙新来到日资独资的小巨人机床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座智能网络机床制造工厂,他流利的日语一下子拉近了与日方管理人员的距离。在中、日方负责人的热情陪同下,对工厂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与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国庆前夕,“小巨人”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精湛的生产工艺,精细的企业管理都给孙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来宁夏的孙新高兴地说:此次除了对“小巨人”进行深入考察,还在社科院协助下,进行了中日舆情调查宁夏问卷的调查。他表示,日本环保、节能方面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他很愿意为宁夏在环保节能方面与日本合作牵线搭桥。
“宁夏最大的亮点是沙坡头治理的成果,在我国可以与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技术相媲美。”
米山,现任中国社科院当代研究所党组成员、副所长,所机关党委书记。他于1958年随父母到了宁夏。在宁夏上学、当兵,1979年才离开宁夏。对宁夏有着特殊感情的米山,这次一踏上宁夏的土地,就在寻找着宁夏的亮点,以期把这些亮点与国史研究结合起来。
参观石嘴山星海湖时,面对43平方公里的湖面,他动情地说,这里原来是一个个芦苇坑呀,现在建成了集拦洪、蓄水、生态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工程,真让我为第二故乡高兴!
米山高度评价了宁夏的治沙工程,认为宁夏最大的亮点是沙坡头治理的成果,在我国可与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技术相媲美。这不仅是宁夏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他说,回去后,我要把宁夏50年治沙成功经验很好地总结和宣传。
带走沉甸甸的收获,留下思想的火花和对加快发展宁夏的思考
时间虽短,但大家普遍感到收获颇丰。专家们纷纷感慨:宁夏人民正以开拓创新的大气魄,奋起直追的大手笔,铆足干劲的大行动,在西部大开发历史上书写着新的篇章。
他们还表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获得真知灼见,只有深入实践,脚踏坚实的土地。在宁夏不仅获得了来自实践的研究资料,也加深了对工人、农民的感情,还使自己掌握的社科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
考察中,专家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视角、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在中卫市美利纸业集团,专家们充分肯定了“美利”作为宁夏骨干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对在扩大生产规模之前,继续做好生态的保护、污染的治理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考察中,一些专家在为宁夏的发展前景所鼓舞时,也对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中经济增长指标和能耗下降指标表示关注。因为前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必须大力发展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而且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他们希望极度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宁夏,能够充分发挥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做成支柱产业,同时切实加强节能工作。
专家们认为,相对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更具有根本性,宁夏在制度创新方面探索勇气可嘉。同时提出,深化制度创新,必须要注意各项政策和制度之间的协调,因为一项创新的制度只有在一个政策体系中才能发挥作用。
赵燕平作为国情考察团的团长,充分肯定了此次考察活动。她认为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社科院的协助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活动安排周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效明显。
赵燕平还高度评价宁夏的接待工作。她十分感慨地说,自从踏上宁夏的土地,始终被宁夏人民的热情包围着,被西部淳朴的民风感染着,被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同事和社科院各位同人们的关心感动着。我们返京后,将尽快完成调研报告,将继续关注宁夏的发展,努力为促进宁夏的发展出力。
考察团在宁期间,还与宁夏社科院党组成员、各学科带头人和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同行相见格外亲,不仅扩大了交往,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还就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合作交换了看法,达成了共识。
原载《中国社科院院报》和中国社科院网站
2008年11月23日和30日分别刊登上、下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