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燕山山区农业结构较为单一,明显地表现出以大田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特点,养殖业、加工业等仍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农业模式既不符合山区自然经济的特点,也难以实现山区经济的振兴[1]。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方可发展林果业,在宜草或林草结合的空间发展草业,进而发展牧业,同时防止水土流失。农、林、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
在燕山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北部区域多数以山坡地为主,受自然环境限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青龙满族自治县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山多耕地少,耕地多为坡地,土质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水田的相互烘衬却突出了该县的山岳资源特色。“十年十旱,靠天吃饭”,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乡以缺水贫困闻名全省,浇地浇树都要从山下往山上挑水或拉水,旱情严重的时候连人吃水都困难,当地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以务农为主。山水资源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有作为自然休闲类景区深度开发的基础。迁西、遵化、兴隆和宽城是京东板栗的主产区,这四个县都是典型的山区县,山高路险,地少林多,却为发展经济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靠山吃山”,这四个县通过大面积种植果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以兴隆县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县果树栽种面积82万亩,果品产量38万吨,其中板栗栽种面积50万亩,年产量8万吨,农民人均拥有板栗1.9亩、110株,人均种植板栗收入3000元。迁西县大力开展栗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栗农利用栗树间隙栽植栗蘑,大力发展林菌间作,延长产业链条。农林产品的附加值低,在燕山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商品率[2]。
燕山属于京津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却保留了多样的景观和丰富的物种资源;生态建设使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却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民风民俗,这些都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力支撑。环京津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