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博园园区的瓜果批发市场上,横七竖八停着周围乡村出来的三轮车、四轮车,车里装着新摘的洋香瓜,把车身压得很低。一箱箱香瓜此时敞开了口,露出贴着商标的金灿灿“肚皮”,在阳光下晃着人们的眼。
五一时节,早上8点不到,乡亲们便载着新摘的香瓜,从这个当地最大的香瓜批发市场北门鱼贯而入。阳光从市场顶棚的缝隙间漏下来,落在一个个移动的遮阳帽上。
“去年的洋香瓜市场价每斤2块多,我这个卖8块钱。”站在遮阳帽中间,绿博园园主康子龙显得自信满满,今天是香瓜上市第一天。
同样的3个大棚,普通村民的净收入能达到6万,康子龙的却达到了10多万,后者比前者多卖了四五万,他有什么秘密武器?
大地之殇:“生病的”土地坑害了谁
一亩见方的大棚里,发蔫的秧子从这头延伸到那头,仔细观察秧苗,细微的小虫子聚集在植物的茎叶上,且呈大面积蔓延之势。
种了20年香瓜,康子龙遇到了麻烦事。面对着发蔫的秧苗、蔓延的病虫害,他搞不明白,自己很注意防治,各种营养、肥料也上得特别勤,为何还会出现这些灾害?
其实,康子龙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拔苗助长,不住地往土地里灌肥、灌药,这就是后果。”冯锡鸿明白,症结不是出在秧苗上,而是出在土地上,土地病了。
一份国际合作委员会农业源污染控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印证了冯锡鸿的判断,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0%的耕地,但是氮肥使用量却占世界的近30%。“中国氮肥使用量的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形态逸失到大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到水体环境中,造成巨大危害。”
化肥和农药投入及伴随的劳力成本是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成本不必要地增加,而且农药残留使农产品质量下降。
蔬菜农药、化肥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甚至引起急性中毒而致死。受到化肥污染的蔬菜易积累硝酸盐,人直接食用后,消化道内会形成亚硝酸胺类致癌物质。各种蔬菜中富集硝酸盐的能力迥然不同,大体是:以根、茎、叶为食用部分的污染较重,如菠菜、芥菜,以花、果实、种子为食用部分的污染较轻,如西红柿、茄子、辣椒、各种瓜类、食用菌类、豆类等。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对数以亿计的农民来说,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是“慢性自杀”,不施用化肥农药却是“急性猝死”。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农产品质量下降的同时,也使得土壤“中毒”——长期使用会使土壤“上瘾”,也使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属性退化,最终农田将成为难以生产的“不毛之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科学解决产量与肥料计量和休耕等技术,妥善解决了污染难题。中国人多地少,投入大量资金以后更是掠夺式经营,不但不歇茬,还要千方百计提高复种指数。
这是中国农业、农民难以承受之重,冯锡鸿觉得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
试与不试的犹豫:“人工土壤”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黑乎乎、松散、无尘无味的‘人工土壤’到底是什么东西?”
当1800袋蔬菜、花卉栽培基质被堆放到康子龙的大棚前时,他围着转了几圈,试图搞明白这个“可以代替土壤的家伙”到底有何神奇。
2012年金秋的一天,正在大棚里忙活的康子龙接到已是莘县人大副主任的老党委书记宋继华的电话:“老康啊,忙着吗?有点事你过来一下。”
在镇政府,燕店另外两家规模比较大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早早地到了,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康子龙看到了自己的引路人——冯锡鸿。选取燕店三家“能办事”的合作社是冯锡鸿的主意,也是时隔几年,他再返燕店的目的,通过推广自己研发成功的“人工土壤”,让老百姓走出“恶性循环”。
毕竟时隔多年,再熟悉的土地也会变得陌生。邀请到的3个负责人中,冯锡鸿就认识康子龙。近20年了,小康变成了老康,冯锡鸿也满头白发了。
“我想号召大家搞‘无土栽培’,给你们免费提供栽培基质资源,算是先期试验。发财了,给我本钱;不多赚钱,那就免费。”
冯锡鸿的话开门见山,大家都明白了。沉默许久,另外两人都没说话,似乎只有康子龙更感兴趣。
20年前,冯锡鸿来到燕店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他推荐的种子,因为老百姓抗风险能力低,也没有见过,所以纷纷打怵,最后还是通过大参观、大调查、大学习、开“万人大会”、找“意见领袖”先行先试的方式解决了试验问题,而康子龙正是那儿第一茬种瓜的人。
结果,20年过去了,康子龙富起来了,一年几十万收入不在话下,燕店也从全县最穷的乡镇一跃成为最富的乡镇。“种瓜大户若没有个百八十万的存款都不好意思在人堆里站”。
但现在,即使是大户,对冯锡鸿提出的致富新门路,也有顾虑。冯锡鸿在燕店的那些传奇故事他们或多或少有所耳闻,但真正要腾出几个大棚来上马无土栽培项目,这牵涉到将现有大棚腾出来“卷土重来”的损失,也有新技术“贸然”上马带来的风险。
“这玩意怎样?管多大用?种出来的香瓜更好吗?能好多少?比起之前投入大了,赚得多了吗?”
传统农民那种“畏首畏尾”的顾虑从中作梗,大户们在试还是不试之间犹豫,唯独康子龙没有迟疑。
对此,宋继华说得好:“20年了,老冯一手将燕店的香瓜从无到有带大了,难道这个还不相信?再说,土地上来来回回种香瓜,一直重茬,这样产下来的香瓜品质也不行,病虫害也多。可以试一试嘛。”
牵牛就牵“牛鼻子”:一个大棚的“无公害”经历
农人多小本种植,算账也比较细。
当1800袋基质运到康子龙门前的时候,他也有过别的念头:“你看这1800袋基质,每袋子50升,如果全投在这大棚上不搞无土栽培而是育苗的话,它至少能为我带来10万元的收入。”
田里人都知道,育苗赚钱快,因为它速度快,四十五六天苗就出来了。一年正常是三茬苗,而且用基质的苗子,劲儿大,肯定比别人的好,相对更赚钱。
但康子龙没这样做。山东人老实,面对着恩人的托付,从内心里他不敢怠慢。“他搞这个推广试验,我不种,说白了,从良心上过不去。如果不种再见到冯锡鸿怎么说?我放弃了赚快钱的想法。”
牵牛就抓“牛鼻子”,冯锡鸿就是会看人,他找康子龙最先尝试新技术算是找对了。
在20世纪9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康子龙是群众中的“威信人物”。他搞一点小买卖,属于脑袋比较活络的人。通常他干的事情,都能成,时间久了,乡亲们觉得老康有两下子,可以信任,可以跟随。
“平时也搞点小买卖,但做不大。农药、化肥做一点。我是从厂家批发,在家里卖。”所以,在康子龙周围聚拢了一批人,跟随着他,他种什么大家就种什么。
在没有用无土栽培之前,康子龙的香瓜价格就比别人高。“去年的瓜市场2块多,我这个卖8块钱。为什么?我的瓜是激素不用,高氮肥不上,生鸡粪不用,完全是自然熟的。”
当然,康子龙“什么化学品也不加”的代价就是:“我跟他们同时种的香瓜却比他们晚上市5~10天。他们地里的瓜都卖了,我第一茬瓜还没有卖呢。”
不过,更大的挫败是2009年。这一年,康子龙“完全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的14棚香瓜新鲜上市,结果却一大半卖不出去!
为什么?“我当时的瓜卖的是每斤6块钱,普通瓜市场价是每斤3块,其实我的收益跟别人一般香瓜的收入是一样的。因为成本高,产量低,而且还小,外观不好看,就是口感好,无公害。结果,却大批量卖不出去。”还好,燕店乡政府救了急,时任镇委书记陈林芳亲自帮着老康联系单位,才解了燃眉之急。
第一次尝试总是苦涩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镇里第一个使用“大哥大”的人,第一个骑上摩托车的人……对这个头顶众多“燕店镇第一”头衔的人来说,第一次经历挫折并不算什么。
高投入高产出,基质的胜利,科技的胜利
种了20年香瓜,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康子龙还是第一次拥有这样的感受。
在大棚中按照一定的间距铺上薄膜,将基质倒在薄膜上,按照薄膜的长度、宽度,摊平,捋顺,用薄膜将基质包起来,上部移入种苗,这个50厘米宽、35厘米深的半封闭的空间就成为了香瓜的“安乐窝”。几个月后,眼前的小苗铆劲蹿起,直至成为绿油油的瓜秧,拳头大小的香瓜将会遍布隙缝间。
顺着棚墙,康子龙认真地计算起来:“基质的确比较省,哪几个方面省,怎么省法?”
“首先是省工,省劲。因为被薄膜裹了起来,瓜秧没有接触土地的机会,再加上基质自身的抗病性,香瓜便基本没了病虫害,尤其是令人发怵的根结线虫,几乎家家大棚里不绝根儿,现在好了,它们没吃没喝,两三年就死绝了。起码不用打药了,省了人工。一个棚能省几百块钱。”
浇水是滴灌。事前滴灌设备早已铺好,按下电闸,几十分钟之后基质间便滋润了。而基质的成分,草炭和蛭石也确保了水分,还不耽误透气。
“再者就是省肥了,”康子龙指着脚下的土地,并与旁边的基质对比,“基质本来就是有机绿色肥料,前两个月不用添加任何肥料,而且它可以持续两年发挥效力。它不接触土壤,让土地也得到了休息。”
一亩地的普通大棚,种植成本是多少呢?从肥料上计算,普通的棚需要投入1500块钱。而一亩基质大棚需要600袋基质,这方面的投入是7800元,此外还有500斤豆饼1200元,地膜要一二百元,共约8600块钱。
因为基质的效力可以支撑两年,这就意味着8600元的成本算是两年的一次性投入,分解到一年便是4300元。
这笔账再算下去,便是产量和收入。
康子龙共种了15个大棚,3个基质大棚,12个普通大棚。这个普通棚洋香瓜年产量可达到1万斤以上,以平均价格每斤2元计算,收入就是2万元。基质大棚出产的香瓜虽然产量低,个头小,但是瓜非常甜,味道香,耐存放,关键是有机、无公害。按照客户已经“预定的价格”,平均价格每斤12元没问题,每一个基质大棚能产出6000多斤,这就是7万元。
对比1500元与4300元投入,2万元与7万元产出,基质大棚完胜!
“ 天蜜脆利”成“无土香瓜”招牌:康子龙之点带动推广之面
5、6、7月份是香瓜集中上市的时节。
走进燕店镇绿博园示范基地的大棚,“吊”在空中的瓜秧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香瓜。“无土栽培的瓜菜,不施用农家肥料,病虫害相对较少,不喷洒除草剂,因此产品不仅品质好,还香甜爽口。”
面对着南来北往的客户,康子龙显然学会了如何寻找基质香瓜的“卖点”,如何推销自己的“有机香瓜”。
贴上“商标”,使洋香瓜有了“身份证”,这是冯锡鸿20年前教给康子龙和乡亲们的商业模式,直到今天,他也没丢掉。在绿博园,一车车的香瓜被统一打上了“绿博园”的标识。一天后,这些名牌香瓜就被送到北京,送到上海。显然,这两年通过基质栽培,康子龙的无公害有机香瓜慢慢打出了名气。
“你看看,2009年家里的瓜犯愁卖不出去,人家不认识,拿到市场上卖比加激素的瓜价格都低。但大家也慢慢认识到了,用基质培育出的瓜是个好东西。这不,价格也上来了,北京的客户都需要预定我的瓜。”
康子龙种了15个大棚,其中3个用了冯锡鸿提供的基质,“天蜜脆犁”成为这三个大棚香瓜的显著标志。此外,基质大棚“省劲、省水、省钱”,这个消息很快在整个县里传开了。
“香瓜吃上‘营养餐’,每公斤香瓜比普通种植的香瓜多卖10元,口感好了顾客满意,收入多了瓜农高兴。”在冯锡鸿的基质的带动下,不仅绿博园,莘县众多农业合作社也打出了“有机”牌。山东莘县东孙庄村的宏源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俊国也是受益者:“普通香瓜也就10块钱一公斤,有机质栽培的香瓜普遍能卖到20元一公斤,大的能卖到25元一公斤,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山东莘县每年瓜菜播种面积达90多万亩,被誉为“中国香瓜之乡”。莘县仅在北京新发地一家市场年销售额就达4亿,香瓜销量更是占据了北京香瓜市场份额的70%以上。
首战告捷让康子龙有了更大的野心。“明年我估计可以带动周围100多户农民致富。种子你从我这里拿,肥料也用我的,我们还提供技术服务,我们保证产量不低于多少。”
野心并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绿博园还扩建了园区,现在不仅有冬暖式大棚、大拱棚、育苗棚、智能棚等蔬菜生产基地,还建有5000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生产的香瓜、黄瓜、辣椒、樱桃、西红柿等无公害水果蔬菜享誉国内外市场,被评为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示范区。
“我们示范基地通过新品种试种、管理技术研发,然后再推广,目的是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有示范、做有样板,来提高质量,树立品牌。”
在冯锡鸿的推动下,莘县燕店镇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的意见》。一是开展化学投入品市场清理整顿;二是建立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科普基地、示范园辐射带动,按照“示范园+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区域化管理,逐步实现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生产、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的收购和管理制度。同时,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对达标的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避免市场风险,消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