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忧为喜的1970年
每个现象都是时间的化身,都是心灵搏斗的一种印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68年,经过抢救脱险的五株杂交水稻幼苗,被袁隆平视为掌上明珠栽在试验田里。他如同保姆时时守护在田边,防止再发生意外。虽然精心照料,仍有两株没有存活。所以,只能凭着劫后余生的三株,开展各种试验。
1970年,他的杂交水稻科研工作,从1964年算起已经进行6年了。他和助手们搜集了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一千多个早熟、中熟籼稻品种,做了三千多个组合试验,但由于研究材料和条件的局限,始终没有育出理想的品系,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袁隆平又陷入新的忧虑之中。每逢这样的时候,动摇人心的议论便八方传来。有人说:
“外国很早就有人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到应用,中国能搞出来吗?”
显然,这是迷信洋人、妄自菲薄的观点。也有人说:
“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
这也是一种无动作的,缺乏自信的观点。
袁隆平认为,科研是探索未知,道路一定不平坦,横在前面的障碍必然很多,研究成果不会那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不经一阵寒彻骨,哪得清香扑鼻来!
袁隆平和助手们再次打好行装,请大自然助一臂之力,到外地进行试验。元月,当他们风尘仆仆来到云南省元江县时,刚刚住下来,准备充分利用这里的光照、气温、水分等自然因素,加快研究的进程。不料,有一天竟天摇地动,人人坐立不安。原来,这里发生了强烈地震。
云南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之上,正处在自1900年以来第四个地震活动期。地球稍稍舒动一下身子,人类就受到重大损失。这次地震虽没有危及袁隆平等人的生命财产,却给生活和试验带来麻烦。他们在远离居民区的露天搭起临时住宿的窝棚,像看守瓜田的瓜农,日夜守候在田头。自己生火做饭,有时只能以自带的咸辣椒充饥。这里的气温高,日照强,雨水调和,适合水稻生长发育,但对试验者、研究者却十分不宜,饥饿和疾病不时袭来,蚊虫骚扰更是家常便饭,风餐露宿达百天之久。尽管这样,试验还没有新的突破,不能不为他们增添一份忧愁。
一向豁达的袁隆平,在艰苦生活面前依旧乐观风趣。为消除寂寞,他讲些往事、故事调节气氛。他讲小时候和兄弟们打麻将,很快把别人手里的“压岁钱”化为己有,然后再赏给他们。一次,他拍死一只吸血的蚊子,问他的助手:
“你们喜欢蚊子么?”
“不喜欢。”
接着他讲了鲁迅先生写的《夏三虫》的故事。夏天里有三种令人讨厌的虫子:跳蚤、蚊子和苍蝇。它们各有特点,都是吸人血汗的坏东西,不过跳蚤“直截爽快”咬完就走,不像苍蝇、蚊子,咬人之前“嗡嗡乱叫,发一阵议论。”你们看,他指指拍死的蚊子说,逗得几个人哈哈大笑。
1970年,对于袁隆平来说,是有忧有喜、由忧转喜的一年。喜从何来?一是初步成果得到确认;二是工作性质有所调整;三是研究内容引向深入。
6月,湖南省在常德市召开全省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大会,这在当时“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实属机会难得。不见经传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有幸与会,而且安江农校杂交水稻试验,被陈列在展览会黔阳地区展室的显著位置,并得了奖。这件事令袁隆平刻骨铭心。他的工作得到政府的肯定,得到同行的好评。他庆幸自己选对这条崎岖不平的路,抓住了转瞬即逝的历史良机。
没有多久,他被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机构——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使他能在比较好的环境条件下,专心致志地攻克难关,无疑是雪中送炭,再造良机。
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过于专注,往往表现为如醉如痴,甚至忽略身边所发生的其他事情。袁隆平在云南育种的途中,心里想的、口里讲的、手里做的,几乎都是杂交水稻的事。火车车厢、轮船船舱、旅店客房,全都成了晒种、浸种、催芽的场所。服务人员见到这种情况,先是干预一下,随后理解地走开了。
一次,在火车上,有位操着西北口音的老汉,看邻座两个人下棋,车马炮在楚河、汉界两边厮杀,便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这对他很有启发。老汉说:
“当年楚江之争,楚霸王项羽,本来应当得天下,坏事就坏在骡子身上。”
“这为什么?”
“刘邦、项羽两人同时由长安出发,直奔咸阳而去。刘邦骑马,项羽骑骡,走到半路,骡子下驹了,耽误了时间,所以刘邦先到。先到咸阳当皇上,后到咸阳辅君王。”
“骡子从来不下驹呀?”
“对了。霸王一怒之下,说了:‘从今以后,不准骡子下驹!’以后,骡子就不下驹了。”
听到这里,袁隆平马上想到:公驴和母马杂交生骡子,这是利用杂交优势的典型例子。骡子具有双亲的优点:从马那里得到体大、力大、活泼、腿快等优点;从驴那里得到步伐稳健、不易激怒、忍耐力强、耐粗饲料等优点。但是骡子却不能生育。骡子不生育后代,不正说明远缘杂交容易出现不育吗!
袁隆平当即和助手商议:
“我看过去用矮脚南特和矮子粘的衍生种,它们的亲缘关系太近,所以没有突破,如果能找亲缘关系远的野生稻,肯定会有新的进展。”
“袁老师说的对,如果找到野生不育的母本,再选择优良的父本,相互杂交,一定能显著见效。”一位助手说。
“难就难在野生稻上,既要野生,还得不育。”另一位补充。
“路,就在脚下。我们走,”
“去哪?”
“海南!”
袁隆平要三下海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