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山放过一山拦

时间:2023-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国家给予高度重视。省里对制杂交种特别关心,并寄予厚望。杂交水稻有可能使粮食产量有个重大突破。宋代苑成大写过这样的诗:袁隆平很欣赏“一山放过一山拦”这句。一次,他下乡到一个农户家调查,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农,知道他是袁隆平时,一个劲鞠躬,一个劲作揖,口中虔诚地说:不错,都是种稻的。

一山放过一山拦

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开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行百里者半九十。

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国家给予高度重视。自1972年以来,先后在长沙、苏州、南京、广州、成都等地召开多次全国性杂交水稻协作、攻关、推广会议。1974年在广西南宁的协作会上,正式向全国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中国,乃至世界又多了一个水稻的新种。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仅仅是攻克了杂交水稻的第一道难关。要使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从科学家手里转到农民手里,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证明杂交水稻确实有优势,能增产;二是能够大量制种,满足农民生产需要。就是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必须闯过“三关”:“三系”配套关、杂种优势关和大量制种关。

袁隆平把一个具有杂交优势的水稻杂交种,种在湖南省农科院分地试验田里,以观后效。从出苗到成熟,表现不凡,粗壮高大,虎虎有生气,谁见谁夸。但收获后测定产量,却表现平平,其稻粒大小和总重量与对照田的一般水稻比较,几乎没有差别,所不同的,仅是稻草增加一倍。这时,有人开玩笑对试验组的人说:

“这回你们算捞着稻草了!”

“捞稻草”是“文化大革命”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贬义词,形容某人投机取巧,行为不端。

几个助手听到这话,十分难过,对他说:

“真不争气,只长秸秆不长粒!”

“没想到,蛮有把握的事还翻了船!”

袁隆平还是如同往常那样,不慌不忙地和他们讨论:

“捞着稻草,也是好事。1968年,我在井里捞了五棵稻草,才有以后的研究。今天,又捞到不是五棵、五十棵、五百棵的稻草,说明什么呢?说明杂种有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生物产量成倍增加。我看是个好兆头,良好的开端。”

经他一说,几个助手豁然开朗。优势可以有多种表现,外在营养上,必多稻秆;外在果实上,必多籽粒;外在品质上,必能抗病。关键是优良性状如何配合。这是技术问题,不是个原则问题。于是,助手周坤炉等人改变思路,采用大粒型配多粒型、大穗型配多穗型的杂交组合,结果,在1973年,育成南优2号、威优6号。1974年试种,亩产超过千斤。生产实践证明:杂交水稻优势明显,增产显著。

杂交水稻第二关,就此顺利通过。

既然有优势,能增产,就应当大面积推广,良种何来。所以摆在袁隆平面前的大量制种,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他又和助手们攻克第三道难关。具体技术路线是:第一步,要繁殖它的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第二步,要确定隔离区的距离和父母本的种植比例;第三步,要解决父母本花期和开花时间相遇的问题。

在试验田里,袁隆平面对面地对助手舒呈祥说:

“制种的关键,是花期和花粉。农民在制种中有‘旱控水传’的经验,我们应当运用,控制父母本同期扬花,以便授粉。”

“怎么能提高授粉率?”

“方法很多,喷洒激素‘九二○’、割掉一些叶片,拉一条长绳,都很有效。”

舒呈祥心领神会,按照老师教给的技艺,育种田的产量由1972年的每亩十几斤,到1974年每亩100多斤,一下子提高十倍。人们也许会想,每亩百斤也太低了。看似平凡实奇崛。因为这是以一顶十、以一顶百的良种,又是初次制种,进步的跨度够大了。

事实早已批改了“三系三系,三代人育不成器”的保守观念,而今又解开了“中国人能搞出来吗?”的困惑。但是,真正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仅有一百斤、一千斤、一万斤都是杯水车薪,需要有更多人学会制杂交种,并制出更多的杂交种。

省里对制杂交种特别关心,并寄予厚望。1974年,发现新化县农科所一位劳模用72粒种子育出杂交水稻,当即让他拿样品到长沙展出,随后,将种子分送各县县委书记,要求每人种一亩试验田,观察杂交优势。从这件事,袁隆平看到领导的决心和气魄。所以,当他接受1975年制种三万亩的任务时,信心十足,他理解省里做出这一决策的目的: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杂交水稻有可能使粮食产量有个重大突破。他也感谢省里对他的器重,让他担当技术总指挥。他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说给母亲和妻子,家人全力支持,邓则又开始给他准备外出的行装了。

“爸爸又要走啊?”小儿子袁定阳稚气地问:

“走啊,总指挥得上前线哪!”

“你爸有生以来,第一次当这么大的官,当官得给百姓办好事呀!”母亲补充一句,全家人会心地笑了起来。宋代苑成大写过这样的诗:

莫道下山便无难,赠得路人错喜欢。

陷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袁隆平很欣赏“一山放过一山拦”这句。既然挂帅,就应出征,出征前要整顿队伍,立个军令状。他向从全省农业部门抽调的育种队员宣布,到海南三个县,制种指标是:每亩必保六十斤,争取七十斤,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由于队伍整齐,步调一致,指标明确,广泛吸收群众制种经验,选用先进科学技术,各处相继报捷,最低是完成计划指标,最高达亩产300斤。到1976年,全省杂交水稻不育系种子,由1974年的32斤增加到150万斤,增长了4万6千多倍。

袁隆平再次体味到“同行是朋友”,再次看到集体的力量、群众的力量,也再次理解“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方面,作为杂交水稻的攻关主将,作为制种大军的总指挥,他尽了自己的力量,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因此,他感到欣慰,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

一次,他下乡到一个农户家调查,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农,知道他是袁隆平时,一个劲鞠躬,一个劲作揖,口中虔诚地说:

“谢天谢地,你给我们送来了翻身稻、幸福稻,你就是过年要接的财神爷。”

袁隆平为这种举动惊呆了,连连摆手:

“是党和政府的恩德,我和你一样,都是种稻的!”

不错,都是种稻的。若论种稻的历史,也许他不如老农长,但他从1964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辛辛苦苦走了几千年来人们没有走过的路,终于和众多的合作者攻克了杂交水稻的重重难关。袁隆平的名字,走进了农家小院,走进了中国农学家的行列。1978年,《人民日报》以《绿色王国的一颗新星》为题,介绍了杂交水稻,从此他的名字和杂交水稻一起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