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满足《金色的奉献》

不满足《金色的奉献》

时间:2023-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半月谈》杂志,在“我们中国人”栏目,以《金色的奉献》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研究,被国家“863”计划所采纳,并列为“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现在种植杂交水稻一年所增产的稻谷,相当于一个中等产粮省份全年的粮食总产量。种植面积不足10%,产量却是总产量的20%。袁隆平五次去印度,7次去国际水稻研究所,对世界进行着“金色的奉献”。

不满足《金色的奉献》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是袁隆平经常想的、说的一句话。1988年《半月谈》杂志,在“我们中国人”栏目,以《金色的奉献》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他认为这个题目很好,自己没有做好,没有做完。

转眼过去八年,他又留下一串闪光的脚印。继1981年他和他的同事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之后。

1988年,又获英国皇家让克基金让克奖;

1992年,获湖南省“功勋科学家”称号;

1993年,获美国布朗大学菲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

1994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生物学奖;

1995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于这些荣誉,问及他,他都轻描淡写说几句,不太入脑。什么入脑呢?

他的脑海中主要装的是水稻。对于农民,他向他们讲述:稻是一种农作物,种在水里叫水稻,种在旱田叫陆稻。粘的水稻叫糯,不粘的叫粳。比粳早熟、半粒稻叫籼。稻盛产南方,北方也有大量种植。对于科技人员,他向他们讲述“三系”配套,选配各种优化组合,培育各种良种,解决“好吃不高产,高产不爽口”的问题。对于干部,他向他们讲述培育推广水稻良种的意义,改进栽培方法、使用先进技术的效果。对于科研课题组的同事,他向他们讲述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如何有韧性地反复试验,如何圆满地完成“863”计划。

什么是“863”计划?1986年3月,我国4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向国家提出建议,国家批准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研究,被国家“863”计划所采纳,并列为“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而他本人,又担当了“863-101-01”专题组的组长,会同全国23个单位的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层次科研骨干一起协作攻关。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设计师和攻关主将,再次夺关取胜。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自1986列为“863”计划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经十年艰苦攻关,已在不育繁殖与选育、达标品种的组合、杂交制种技术及规范等方面取得了经验。现在已经有12个杂交品种通过省级以上鉴定,5个通过审定的组合,经过3年试种,效果显著。

《人民日报》以“两系法杂交稻研究获突破”为题,发了消息。袁隆平手持红笔在下面的一段文字下深深打了一道红线:

“从茂名地区今年早稻种植7万多亩两系法杂交水稻示范田来看,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可以比三系稻提高10%—15%,米质提高1—2个档次,产值提高20%—30%,高产亩产可达550—650公斤。”

袁隆平的双眼停留在550—650公斤这个数字上。这个数字是信息,也是心血和智慧。粮食产量每增一斤,都需要众多的投入,犹如跳高运动员每增1厘米需要付出全身力气一样。这是精力、体力和时间的巨大支出啊!

一般水稻平均亩产350—400公斤,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平均亩产400—500公斤,而两系法杂交水稻平均亩产500—600公斤,比三系法杂交水稻产量提高一成多。到2000年,根据“863”计划,累计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5000万亩至1亿亩,将会增产水稻25—50亿公斤。这是个多么富有魅力的数字啊!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也是鲜活的、具有诱惑力和感染力的。有两组数字,足以证明五个字:金色的奉献。

其一,我国自从1976年推广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到1995年为止,推广面积在28亿亩以上。近20年中,累计增产2800亿公斤,相当于推广杂交水稻前全国两年的稻谷总产量。现在种植杂交水稻一年所增产的稻谷,相当于一个中等产粮省份全年的粮食总产量。1996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3亿亩,占水稻种植面积50%,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60%。

其二,联合国粮食组织1990年有个统计:当年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22.5亿亩,共中杂交水稻为2.2亿亩。种植面积不足10%,产量却是总产量的20%。该组织一位官员预言:如果现在的常规水稻全部被杂交水稻代替,水稻总产量可以翻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10亿人意味什么,相当于5个美国、10个日本、250个新加坡的人口。

正因为如此,这一技术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一些种稻国家作为增产的关键技术引进和运用。到20世纪末,印度计划推广5000万亩,越南计划推广2000万亩。有6位专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技术顾问赴印度、越南等国进行技术指导。袁隆平五次去印度,7次去国际水稻研究所,对世界进行着“金色的奉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