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耕地保养管理回顾

耕地保养管理回顾

时间:2023-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安定区耕地面积为149904.11hm2,其中产量大于4500kg/hm2的高产田面积6073.20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4.05%;产量在3000~4500kg/hm2的中产田面积39873.1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60%;产量小于3000kg/hm2的低产田面积102957.77hm2,占总面积的69.35%,优质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小。2008年10月23日~2009年7月9日,安定区未出现一场大于10mm的有效降雨,全区大部分地方0~50cm土壤相对湿度在18%~36%之间,基本没有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水分。按照管理法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一、第一、二次土壤普查对耕地质量的评述

安定区(原定西县)耕地面积为149904.11hm2,其中产量大于4500kg/hm2的高产田面积6073.20hm2,占全区(原定西县)耕地总面积的4.05%;产量在3000~4500kg/hm2的中产田面积39873.1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60%;产量小于3000kg/hm2的低产田面积102957.77hm2,占总面积的69.35%,优质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小。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表土的流失,使富含养分的土壤被大量冲走,造成土壤瘠薄。安定区(原定西县)土壤养分的储量,土壤水分的含量、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与土壤环境极密切,河谷坠地,尤其流经内官、城关的西河,地面水和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地形平坦,水利设施齐全,灌溉、施肥都很方便,土壤为高肥型的,丘陵地区,坡度大,土壤侵蚀严重,土地不平整,无灌水条件,水肥气热不协调,作物产量低,土壤属易旱型(表1-4)。

表1-4 安定区(原定西县)土壤资源评价表

续表

二、重大项目及灾害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1.水土流失及干旱对耕地的影响

安定区(原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有大小沟壑2.4万余条),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306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1%,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640t/(km2·a),生态脆弱,水资源极其匮乏。区内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基础脆弱,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安定区(原定西县)1958~1983年26年中,有21年出现旱灾,概率为81%,同一年中连续出现春旱、初夏旱、伏旱共5年,为严重干旱年,夏粮减产15%~40%,未出现旱灾5年,增产10%~15%,其他旱灾年都有不同程度减产。水土流失和干旱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综合治理对耕地的影响

1983年安定区(原定西县)被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经过23年的艰辛摸索,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再到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山顶荒山种树,山坡退耕种草,山腰梯田种薯,山底打坝蓄水,家家种草养畜,户户沼气配套,村村道路畅通,人人致富增收”的治理模式,水土流失得到明显遏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据统计,全区先后完成营造林面积6.55万公顷,封山育林0.175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611.24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0.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4.56%,绿化率达到2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2m2,村屯绿化率达到28.3%。有13个乡镇实现了整体荒山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6km2,治理率达67.9%。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5640t/km2下降到现在的2700t/km2,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小流域坝系5条,治沟骨干坝60座,中小型淤地坝71座,修建各类小型拦蓄工程19.31万处。据测算,现有治理工程每年可拦泥沙1200多万吨,减沙效益为59%,拦蓄径流能力4700多万立方米,降水有效利用率提高65%。初步实现了泥不出沟、水不下山的目标,有效地保护了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3.旱作农业项目对耕地的影响

2008年10月23日~2009年7月9日,安定区未出现一场大于10mm的有效降雨,全区大部分地方0~50cm土壤相对湿度在18%~36%之间,基本没有作物可以利用的有效水分。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0~50cm土壤相对湿度在41%~57%之间,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0~50cm土壤相对湿度为52%~64%之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在旱情这样严重的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的产量都表现为增产。据农业部玉米专家测产,玉米高产创建区平均产量突破13500kg/hm2,达13527kg/hm2。其增产机理一是全地面覆盖,防止了地表蒸发,显著提高了保墒效果;二是秋季全覆膜、早春顶凌全覆膜,防止了冬季和春季地表蒸发,保墒效果显著,真正做到了秋雨春用;三是实行垄作,膜面集雨使土壤增墒效果显著,增加地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转化,覆膜的土壤孔隙度增大,通气效果好,覆膜后地温提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快有机质分解,提高养分利用率;五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结构,进行地膜覆盖能始终保持土壤表面不板结,膜下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疏松,土壤容重降低,增强通透性,有利于根系生长。

4.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耕地的影响

一是优化了肥料的施肥结构,逐步改变了过去偏施化肥的习惯,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在化肥使用上大力推广配方肥料、专用肥料、长效肥料等,结合深施技术,提高耕地生产潜力,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二是通过推广改土培肥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利用畜禽养殖和作物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优势,发展养殖积肥、秸秆堆沤积肥,种植绿肥,改善了土壤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耕地地力;三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有机肥投入增加,不合理的化肥投入减少,降低了养分流失,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土壤资源利用从粗放掠夺经营型向高效、持续、集约经营型发展,肥料施用从经验低效型向科学高效型发展,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耕地保养管理的政策法规

《土地管理法》对保护耕地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按照管理法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为了保证和提高耕地肥力,加强地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甘肃省实际1991年出台了《甘肃省耕地保养暂行办法》(甘政发〔1991〕180号)对农村耕地进行了强有力的保护。凡使用或承包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并重的原则,履行保养耕地的义务,增加有机肥料,提高耕地肥力,严禁掠夺式经营;广辟肥源,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投入,培肥地力;对农业部门改造低产土壤改良规划和改造技术做了要求,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其地力等级;农民群众应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践经验,搞好中低产土壤改造,创造高产稳产土壤;对工矿企业“三废”物质排放也做出了相应的法律约束:不得出售和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检验批准的污染土壤的化肥、农药、土壤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栽培用的塑料薄膜等废弃物必须当年清除干净,防止污染土壤环境;对弃耕或三年以上不施农家肥者,可收回部分或全部承包地,转包给积肥好并愿承包的农户或留作集体机动地;村民委员会或农场等要将现有耕地的土质、肥力、产量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采取必要的测试手段和民主评议来确定地力等级,并张榜公布,建立档案并纳入承包合同。定期(三至五年)对耕地的地力等级进行复查,耕地使用权停止或转移时,要重新评定等级;建立健全耕地培肥的各项制度和养地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