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观念

树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观念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树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观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回应时代对理论创新的呼唤?哲学社会科学正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关键在提出并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一般的理论研究,更要关注现实,特别是要关注和研究时代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树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观念_与守望同行

树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观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回应时代对理论创新的呼唤?如何增强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中,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承担使命,进行理论创新,关键和首要的是: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禁锢,树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新形势,推动新发展的新观念。

一、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

如同科学始于问题一样,理论也同样要从问题开始。在生存与发展方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问题,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问题,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正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如果哲学社会科学不针对问题,不研究问题,不回答问题,其生命也就停止了。

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对问题的研究,这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被印证的一条规律。当年马克思正是通过观察资本主义,提出了“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一个著名问题,并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列宁也是针对当时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和“新经济政策”,解决当时的问题。纵观我国改革开放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例如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市场和计划关系问题的研究,对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个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都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导了实践。

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关键在提出并解决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我理解,马克思所讲的“问题”,主要不是指一般的、抽象的问题,而是指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一般的理论研究,更要关注现实,特别是要关注和研究时代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大变革时代。宁夏与全国一样,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给予关注、分析和解决。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有利于促使决策者把更多的科研资源配置到主攻方向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上来,促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注重提出并解决问题。

二、树立应用是创新的主要方向的观念

一般就来,在社会变革的前夕和变革过程中,在社会发展处于转型和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特殊时期,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也更为旺盛。现实生活对理论的需求,也正是时代对理论的呼唤,这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需求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的仅是发展的机遇和可能,要真正使社会需求这一发展动力更有力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把面向应用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主要的创新方向。

面向应用,就要紧紧抓住历史转折重要关头进行研究。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推进面向应用的理论创新,对于解放思想,解除人们的思想困惑,凝聚人心,明确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在社会发展的常态下难以比拟的作用,就更能显示出理论引导社会前进的力量。

面向应用,就要紧紧抓住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努力研究那些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工业化问题、城市化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要研究和回答好在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怎么办,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怎么干的问题。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当好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增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同时,也减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与应用环节之间的脱节问题,促使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真正实现其担负的社会功能。

三、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2001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并将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现实意义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不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如同其他领域一样,人才出现了新一轮短缺,同时也进入了新一轮竞争。尤其是西部地区,人才缺乏问题更为凸显,特别是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和交叉性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更为缺乏,而且现有的人才还在继续流失。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资源作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把对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看成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推动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的大事来抓。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就要制定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规划和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培养、引进和用好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要重视培养、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重视培养、引进年富力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在目前用人单位经费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建议政府考虑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的投入,支持培养、引进急需的人才。二是要确立“人事共赢”的用人理念。在传统的用人思维方法中,往往较多地强调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能量,以事业发展为目标。而“人事共赢”的理念,则要求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取予并重,使人与事相得益彰。三是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让知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总之,就是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

写于2003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