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鳙对蓝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鳙对蓝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时间:2024-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测鲢、鳙滤食藻类以蓝藻、绿藻为主,同时证实了当鲢、鳙群体中鱼的个体较大时,有效地摄取能形成水华的群体蓝藻能力很强,反之则稍弱。2009年湖中以3龄以上的鲢、鳙群体存在时,蓝藻组成中微囊藻和颤藻各减少了约20%,而卷曲鱼腥藻消失,出现平裂藻等,种类增为12种。以上表明鲢、鳙放流后对蓝藻影响的确很大。

蠡湖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显著,在7~8月达到一年中气温和水温的最高值,非常适合喜温性蓝藻的生长繁殖,如微囊藻、颤藻和鱼腥藻属的一些种类,也是浅水富营养化水体中经常发生水华的3种典型蓝藻,其数量和生物量也在7~8月达到高峰。实测鲢、鳙滤食藻类以蓝藻、绿藻为主,同时证实了当鲢、鳙群体中鱼的个体较大时,有效地摄取能形成水华的群体蓝藻能力很强,反之则稍弱。

(1)蓝藻“水华”种类的优势度指数降低或消失:2008年湖中有2~3龄的鲢、鳙群体存在时,蓝藻中微囊藻和颤藻占99%,蓝藻出现种类大减至9种。2009年湖中以3龄以上的鲢、鳙群体存在时,蓝藻组成中微囊藻和颤藻各减少了约20%,而卷曲鱼腥藻消失,出现平裂藻等,种类增为12种。2010年湖中有不同年龄的鲢、鳙群体存在(以前的留湖群体和当年放流的2龄鱼种)时,微囊藻继续减少,颤藻增多,而且蓝藻中的铜绿微囊藻优势度指数从最高为2008年的0.86,下降到2010年的0.69;巨颤藻优势度指数从最高为2008年的0.71,下降到2010年的0.39。以上表明鲢、鳙放流后对蓝藻影响的确很大。

(2)鲢、鳙的个体越大,对蓝藻利用率越高:图6-21显示了2007~2010年4~10月的蓝藻生物量与其他藻类生物量的组成情况,可见2007年蓝藻生物量较大;2008年虽因鲢、鳙群体尚不大、摄食小个体的藻类多等因素,但蓝藻生物量已大有降低;2009年放流鱼类群体增大、鱼的个体也大,因而对蓝藻摄食强度也增大,7月因高温蓝藻生物量虽较高,但到8~9月已被充分利用。

图6-21 2007~2010年蓝藻与其他藻类的生物量对比
Fig. 6-21 Comparison of Cyanophyta and other algae biomass (2007—2010)

(3)图6-21显示2010年8月蓝藻生物量猛增,达3.454mg/L,其他藻类生物量仅为0.18mg/L。究其原因,一是持续高温(监测水温为32.3℃)、光照充足,蓝藻中有微小平裂藻、鱼腥藻、污泥颤藻、巨颤藻和铜绿微囊藻,其中铜绿微囊藻喜好高温,在水温30~35℃时生长最佳,在水温3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张青田等,2011);二是曾开闸引进过太湖水(有铜绿微囊藻“水华”);三是检测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虽多,却多以零星的小数量群体形式出现,浮于水中,似为鲢、鳙摄食后未能消化再排出体外的鱼粪。

分析认为,8月湖中铜绿微囊藻数量由7月的711.7×104ind/L(占蓝藻的22.5%)猛增到6023.5×104ind /L,增加了8.5倍(占蓝藻的70.3%);8月监测为764.6×104ind /L(占蓝藻的18.5%),全湖却未出现水华现象,这应与有较大的鲢、鳙种群存在有关,而且群体中鱼的个体大时,有效地摄取能形成水华的群体蓝藻能力很强,这表明在湖中保留有一定数量的高龄鱼群体的重要性,即可抑制水华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