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膜上灌玉米节水灌溉制度参数与氮磷比最优配方研究

膜上灌玉米节水灌溉制度参数与氮磷比最优配方研究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验目的是研究单种玉米小畦膜上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氮磷配比对玉米生长发育、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提出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氮磷比最优配方。因此,最优组合为B1C2A2,即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灌水次数为3次、氮磷比为2.5时株高最高。叶面积指数的高低能够反映出玉米产量的高低。在以往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叶面积指数达到6以上,玉米产量能达到高产。在7月6日,分别给处理1至处理6按设计灌水量灌第二水。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点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石佛村,北纬37°59′,东经106°11′,海拔1 127.4 m。试验田为重壤土,土壤干容重为1.465 g/cm3,田间持水率为25%(质量比),地下水埋深120 cm。土壤全盐量为1.67 g/kg,碱解氮127 mg/kg,有效磷为38.6 mg/kg,速效钾为169 mg/kg,全氮为1.17 g/kg,全磷为0.87 g/kg,全钾为13.89 g/kg,有机质为15.7 g/kg,pH为8.21。

(二)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根据当地实际生产经验和灌水条件,分析灌区实地情况,因素选取适合灌区的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氮磷比(考虑土壤养分的前提下确定出的比例)。因素与水平编码见表3-2-1。正交表选择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见表3-2-2。试验目的是研究单种玉米小畦膜上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氮磷配比对玉米生长发育、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提出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氮磷比最优配方。

表3-2-1 因素与水平编码

(三)试验实施

试验小区共9个,小区长15 m,宽12.25 m,面积为34 m2。考虑到试验的局限性和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各处理在田间顺序排列布置,各处理采用小畦膜上灌,田间布置见图3-2-1。试验玉米品种为金穗2001号,于2004年4月6日播种、覆膜,每畦种4行,行距为0.45 m,株距为0.3 m,19日放苗,5月20日间苗,6月4日按照设计方案施肥,6月6日、7月6日、8月6日、8月23按照设计方案分畦采用无喉道量水堰量水灌溉。

表3-2-2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图3-2-1 田间试验布置

二、结果与分析

(一)膜上灌玉米生育阶段分析

膜上灌玉米生育期的临界日期见表3-2-3。播种至出苗期14天,出苗至拔节期35天,拔节至大喇叭口期48天,大喇叭口至抽雄吐丝期11天,抽雄吐丝至灌浆期20天,灌浆至乳熟期17天,乳熟至成熟期10天,全生育期共155天,比未覆膜条件下生育期缩短10天(同品种玉米)。原因在于,覆膜后土壤保水性更好,早晚温差小(与未覆膜相比较),养分利用更充分,玉米生长期缩短。但是,玉米出现了早衰的现象:玉米叶片变黄、变枯。

表3-2-3 玉米生育期

(二)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株高分析

由表3-2-4和图3-2-2可知,在玉米出苗至拔节期,由于温度较低,玉米根系较浅,获得的养分及水分较少,同时,在5月初有霜冻,导致株高增长缓慢。在此期间,每天株高增长量为1.71 cm。从拔节到抽穗期,随着叶面积的增大,玉米获得的太阳能增加,光合速率随之提高,同时,玉米根系相应地增加,使玉米获得更多的养分和水分,在此期间玉米株高增长速度最快,从59 cm增加到265 cm,平均每天增长量为3.49 cm。到了大喇叭口期以后,株高增长速度缓慢。抽雄至灌浆期,株高从265 cm增加到275 cm,平均每天增长量为0.5 cm。玉米子粒成熟时,叶片开始变黄,出现了早衰。

表3-2-4 玉米株高测定

注:日期格式为日/月。

以株高作为指标,经极差分析后得出:由于RB>RC>RA,则各因子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的顺序为B(主)→C→A(次)。极差RB最大,最优水平为B1,极差RC次之,最优水平为C2,极差RA最小,最优水平取A2。因此,最优组合为B1C2A2,即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灌水次数为3次、氮磷比为2.5时株高最高。方差分析不显著。

(三)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叶面积指数分析

大量研究发现,玉米一生中,叶面积指数在不断变化着,整个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升期、稳定期和衰落期。稳定期是指叶面积达到最大之后,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不下降或变动微小的阶段。

试验各处理叶面积指数测定结果和其变化曲线分别见表3-2-5和图3-2-3。由表3-2-5和图3-2-3可知,玉米从拔节至抽雄吐丝期,平均叶面积指数从1.2增加到6.2,叶面积指数增长迅速,达到整个生育期最大值。从抽雄吐丝至乳熟期叶面积指数从6.2减小到5.8。叶面积指数的高低能够反映出玉米产量的高低。在以往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叶面积指数达到6以上,玉米产量能达到高产。

图3-2-2 玉米不同时间株高变化曲线图

以叶面积作为指标,经极差分析后得出:B(主)→A→C(次)。极差RB最大,最优水平为B1,极差RA次之,最优水平为A2,极差Rc最小,最优水平取C2。因此,最优组合为B1A2C1,即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灌水次数为3次、氮磷比为2.5时叶面积指数最高。方差分析不显著。

表3-2-5 玉米叶面积指数测定表

注:日期格式为日/月。

图3-2-3 叶面积指数变化图

(四)膜上灌土壤含水率分析

从图3-2-4、3-2-5、3-2-6看出,在6月6日前土壤平均含水率保持在31%,占田间持水率的85%,足以满足玉米从播种苗到出苗所需水量。6月6日分别在处理1、4、7分别灌水2.1 m3(600 m3/hm2),处理2、5、8分别灌水3.1 m3(900 m3/hm2),处理3、6、9分别灌水4.1m3(1 200 m3/hm2)。而在6月6日到7月5日期间处理1、5、9土壤含水率分别为31.5%、31.6%和31.7%,分别占田间持水率的86.1%、86.3%和86.6%,说明土壤水分受降雨(此期间降雨量为13.8 mm)和地下水影响很大,促使不同灌水量、不同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在该时段很接近。

在7月6日,分别给处理1至处理6按设计灌水量灌第二水。从7月6日到8月5日,处理1、5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31.8%和31.3%,分别占田间持水率的86.9%和85.5%,在8月6日,分别给处理1至处理6按设计灌水量灌第三水,给处理7到处理9灌第二水,由表中数据看出,从8月10日到20日,处理1的土壤平均含水率为33.1%,占田间持水率的90.4%,从8月10日到9月5日,处理5和处理9的土壤含水率分别为35.1%和33.3%,分别占田间持水率的95.9%和91.9%。在进入8月份以后雨水频繁,并且地下水位由140 cm上升到102 cm,8月23日按设计只给处理1、2、3灌第四水,从8月27日至9月5日,处理1的土壤平均含水率为36.4%,占田间持水率的99.5%。

由此看出,在玉米生长后期,处理1、5和9的0~6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均超过85%,特别是处理1土壤平均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达99.5%,说明土壤水分非常充足,甚至造成根系通气不良。表明在没有人工灌水的情况下,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足以满足玉米生长所需水量。由图3-2-4、3-2-5、3-2-6看出,从播种到第一次灌水期间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在整个玉米生育期期间有人工灌水时土壤含水率上升,处理1有四次凸点,处理5有三次凸点,处理9有二次凸点。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波动大,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波动小。从播种到收获期间,土壤含水率总的趋势是逐渐上升。

图3-2-4 处理1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图

图3-2-5 处理5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图

图3-2-6 处理9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图

(五)膜上灌玉米产量结果及分析

1.极差分析

从表3-2-6可以看出,由于RB>RC>RA,则各因子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的顺序为B(主)→C→A(次)。

从灌水次数与产量的关系图3-2-7看出:产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灌水次数为4次时,平均产量最高。

表3-2-6 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从灌水定额与产量的关系图3-2-8看出:产量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在逐渐减少,当灌水定额为600 m3/hm2时产量最高,900 m3/hm2时次之,1 200 m3/hm2时最低。在玉米全生育期内降雨量补给为1 326 m3/hm2,地下水补给为608 m3/hm2,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为1 900 m3/hm2,土壤储水量为353 m3/hm2,人工最小灌溉定额为2 500 m3/hm2。所以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5 880 m3/hm2的水量,足以满足玉米实际需水量5 205 m3/hm2。另外,灌溉后水量的消耗一部分为玉米的耗水量(覆膜后玉米的耗水量主要表现为植株蒸腾),另一部分则为下渗流失。但是,在整个生育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在108~142 cm之间变动,灌溉水量只有很少的部分流失。所以每次灌水后玉米不能很快消耗水分,将会影响玉米的发育和生长,影响最终的产量。因此,灌水定额为600 m3/hm2时产量最高,900 m3/hm2时次之,1 200 m3/hm2时最低。

从氮磷比与产量的关系图3-2-9看出:氮磷比与产量关系呈上凸抛物线形,N/P为2.5时产量最高,N/P为1.4时产量次之,N/P为3.6时产量最低。一般情况下,种肥(氮、磷、钾配合使用)能显著增加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从而扩大叶面积,孕穗期追肥能促进中部叶及穗位以上叶良好生长,提高光合效率,尤其在大喇叭口期,可提高光合势和净光合率,能减少败育粒,增加粒重,提高产量。但是,当氮肥供应过多时(相对来说,磷肥供应较少),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缺乏,作物贪青晚熟,籽粒不充实,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反之,如果氮肥较少,则磷肥相对较多,会使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变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从而使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缺乏,产量下降。所以,在三种水平中N/P为2.5时产量相对最高。

从极差值可以看出:极差RB最大,最优水平为B1,极差RC次之,最优水平为C2,极差RA最小,最优水平取A1。因此,最优组合为B1C2A1,即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灌水次数为4次、氮磷比为2.5时产量最高。灌水定额较少,但是灌水次数较多,这样将会使土壤始终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含水量,再加上氮磷比适中,化肥能够适量地溶解在水中。作物根系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都会处于平衡的状态,所以在此组合下玉米产量最高。

2.方差分析

经方差分析可知(见表3-2-7),灌水定额对产量的影响显著,灌水次数和N/P对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对试验结果影响不显著的因子可以经济、方便为原则,选取任一水平。

表3-2-7 方差分析表

图3-2-7 灌水次数与产量关系图

图3-2-8 灌水定额与产量关系图

图3-2-9 氮磷比与产量关系图

三、结论

①分别以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作为指标进行极差分析后得出:灌水定额是主要影响因素,灌水次数和氮磷比是次要影响因素。方差分析不显著。

②经极差分析,得出最优组合为:灌水次数为4次、灌水定额为600 m3/hm2、氮磷比为2.5时产量最高。亦既在玉米生育期间降雨量为129 mm、地下水位埋深为108~142 cm条件下,采用小量多次、中等肥力的节水节肥的最优组合方案时,在宁夏地区的膜上灌玉米能取得高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